摘要:实际上,1927年北洋政府崩溃后,开启了一个属于南方的首都时代。这又分为下江时代(江南时代,南京时代开区间1927到1937 1945到1949),上江时代(1937到1945 巴蜀时代,重庆时代)
郁达夫写的故都的秋,暗示了首都南迁江南后北平的萧条。
实际上,1927年北洋政府崩溃后,开启了一个属于南方的首都时代。这又分为下江时代(江南时代,南京时代开区间1927到1937 1945到1949),上江时代(1937到1945 巴蜀时代,重庆时代)
南京国民政府将首都迁到江南,并改北京为北平,那时候北京就不是中国首都。当时的观察家和学者都肉眼可见因为政治枢纽的南迁到中国经济中心,给北平带来了肉眼可见的迅速萧条,主要是当时北平缺乏产业,同时远离科技人才中心和经济文化造血中心——京沪线或者大运河的南端江南地区
那么,在重庆时代之前,当时中国最繁荣度高的就是江南地区的南京 上海,然后是武汉,再次是北平 广州 沈阳 天津 青岛 香港。北平当时属于二线城市。
北京的地缘具备链接东北地区和内地的枢纽地位,同时也是满蒙汉的文化集合点,这是其他华北地区的北洋城市所不具备的。
现代南洋城市的优势地位。
南方地区的经济活力真的比北方强么?投资不过南宋版图?
中国经济总量最高的10座城市有9座在南方,如果北京不是因为是首都带来的资源和经济集散地位,不然10个南宋版图内全包了,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20座城市有19座在南方,没全包了真没办法,北京是首都。南宋辖区以全国20 %一点的面积,创造了63%的gdp,贡献了8成的净上缴税收,但是这片土地从地缘禀赋来说真的能称精华中的精华的只有江南和广府平原,以及成都平原。
要知道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一直持续到北宋,当时的汴梁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财政收入是第二城杭州的好几倍,可想而知北宋时期北方依然是经济重心,转折点就发生在南宋。
南宋以降发生了几百年的南北割裂对抗,蒙古入侵又加速了北洋地区传统文化的衰落和经济的凋敝。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在经济文化领域一家独大,防务领域江南和北平的地位几乎持平,近代以来广府平原的崛起使南方经济继续得到加成。
*******
为什么一千年以来,首都都是在北京和南京之间来回选择?
上个朝代选北京,下个朝代必选南京,再下个朝代又必换回北京。。。从元朝开始,为什么一千年以来,首都都是在北京和南京之间来回选择?
笔者分析如下:
唐宋以前的中国东西对立为主(潼关,函谷关或者汜水关为界,关东对抗关陇,比如北齐对抗北周),而后因为关西因为战乱干旱而衰落,而南方崛起,由是是南北对抗取代东西对抗。
而首都开始在北平京畿道和江南南直隶之间摇摆,起源于南宋以降的长期几百年断续的南北对抗和文化割裂(蒙古入侵加速了北洋的文化衰落),秦岭淮水一线成为文化鸿沟 战争前线 军事分界线,北洋的防务头号地位,江南在经济中心和文化方面的头号地位和一家独大使南直隶成为二号防务中心,从而对首都地位提出挑战
启示录就是,同种文化因地缘(比如海峡)和人为割裂的情况应该被重视
那么,为什么明朝不能采取双首都制度呢?
古代中国这个点小农生产力和集权制(封建制的反面)防务系统,供养不起两万精锐脱产武士。看看明朝,它把防务资源边防和京畿道防务整合到北京也没能解决头号防务劲敌蒙古人的威胁,更不能分兵于第二首都南直隶。
另外一方面假设如果明朝的首都依旧在江南,那明朝的首都和边防都要维持一支防务力量,以明朝的小农生产力和大运河低效物流整合能力和集权制尾大不掉的政治防务整合能力和模式来看,明朝早就崩溃了
历史上的一线城市
1 战国时期的6大城市:
宜阳(在豫西的伊洛河谷,号称铁都,冶铁工业发达,军事工业和农业生产工具制造中心,原属韩国,后为秦国吞并);
陶邑(现在叫定陶,在山东省,宋国的经济中心,宋国是商人的后裔,商人有贸易传统(商贾的商就来自商朝人),陶邑的水运系统和陶瓷工业很发达,直到民国时期,定陶的陶瓷产品都水准都冠绝北洋契丹各省---不同南洋比);
临淄(商业和经济发达,稳定的作为齐国的国都(列国中只有齐鲁到灭亡都没有发生过迁都事件),人口很多,号称挥汗如雨,是海洋水产品和盐业的集散中心)
邯郸(河水以北的头号大城,经济中心、文化中心)
洛阳(名义首都,人口很多,持续到东汉时期一直经济比较繁荣)
曲阜(关东平原上的文化中心)
其它的候选城市: 姑苏、 宛城(南阳)、大梁(开封,水淹后衰落)、安邑(历史悠久的汾水河谷名城,曾经作为夏朝和魏国的首都)
2 西汉时期6大城市:长安 (绿林赤眉之乱后长期衰落)、洛阳、成都、宛城(南阳)、邯郸,彭城(徐州)
*
秦汉统一后中国人口的分布格局,大致是十字形分布的核心稠密人口区域,这和中国今天的人口密度分布吻合!
这个十字形 ,北至涿郡 南到汝南的竖线,渭水+河水一直到海边的横线(这里的河水不含包头到弘农段西河),这个十字形也是秦汉时期的交通驰道的干线(当时还没有隋唐大运河或者京沪线)
注意:现代中国人口分布的十字形痕迹依旧存在 即北京到武汉到广州的竖线, 西安到郑州沿着京沪(京沪线的崛起也是和大运河崛起的路线平行)
3 东汉时期6大城市:
洛阳、宛城(南阳)、成都、彭城(徐州),襄阳、邺(河内、位于河水之北,今天河南安阳和河北邯郸之间)
4 西晋时期的5大城市:洛阳、长安(西安)、建康(南京)、邺、成都
中古
隋唐时期4大城市:长安(西安)、洛阳、扬州、成都
其中唐朝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扬州和成都的经济文化地位分列榜一和榜二,但是政治和防务地位不及长安洛阳!扬州的突然崛起是因为它作为大运河这一经济动脉的集散节点,它位于江水和大运河的交叉处,大运河的目的在于连通江南和京畿道,明清时期的大运河基本和京沪线重合平行,而统一的隋唐帝国在搞了大运河这样的物流大基建后,得以把江南平原以粮食为核心的政治和防务资源运输到北洋的首都地区。
此外,唐朝时候因为和色目人做生意,海洋贸易催生了广州和泉州两座和色目人做生意的集散中心,这两座城市有一定的经济地位。
*人口密度图,最大的橙色区域为华北-江南平原,京沪线和大运河将这个区域整合连通
唐朝有四座一线城市,扬州第一, 益州(成都)第二,然后是长安和洛阳。
安史之乱造成了关东地区的人口凋零,----杜甫的古诗作品《兵车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早在隋朝有四百州的说法,当时全国大概四百州约数 其中过半集中在关东地区)
战后南方人口已经超过了北方,尤其是淮南道(江水和淮水之间的地区)超级繁荣,唐末的淮南地区直到秦宗权的粉丝孙儒的食人大军攻破扬州杀人为干粮,裹挟扬州壮丁渡江攻打宣州杨行密才宣告残破。下图 宣州 扬州 润州 苏州 杭州 非常繁荣,成都 襄阳 南昌 九江 长安是另外几个人口密集点,但当时珠三角开发程度不高人口不多只有广州作为二线城市相对繁荣。
*
五代十国时期4大城市:汴州(开封)、洛阳、金陵(南京)、杭州、成都
五代时期到元朝,因为战乱分裂、南北对抗导致大运河的漕运物流衰落,扬州地位有所下降,在北宋末、南宋末、元末又因为战乱四次被毁灭。
北宋时期4大城市:汴京(开封)、扬州、杭州、成都
*
北宋统一后北方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而江南地区的人口中心由宣州 润州 扬州 转移到更南的杭州 常州 越州
南宋时期和金元时期4大城市:临安(杭州)、泉州、中都、成都
其中成都在元朝初年衰落(南宋巅峰时期四川人口1200万,蒙古征服四川后人口凋零,到元末四川人口90万,明末大屠杀之前四川人口恢复到400万)
*
元朝时期北方地区受到战乱影响很大,南方的四川人口也由1200万大幅下降到90万
北方地区,较早投降蒙古的中书省河北地区人口保留较好,元末江淮地区的战乱使的这里彻底衰落和贫穷下来,不复唐朝的繁荣和富庶!
南方汉人人口主要集中在 湖广 江西和江南地区,不难理解为什么 湖广陈友谅 苏州张士诚和 南京朱元璋之间的争霸,能左右整个中国的命运!
近古和现代
元时期4大城市:泉州、大都、扬州、广州明时期的5大城市: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杭州
明朝时期,江南地区是头号经济和文化中心和二号政治军事中心,军政方面这里有二号防务中心南直隶,北京是头号军政中心
*
清时期中前期10大城市:北京、苏州、杭州、广州(对外贸易)、成都、武汉(工业和物流)
清末和民国四大城市:
上海(工业商业和贸易,头号经济中心) 广州 武汉 北京
1949年到1980年六大城市:
北京 上海 武汉 沈阳 南京 广州
现代四大城市:
*
来源:地球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