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6、17世纪的欧洲经常出现一些关于美人鱼存在的证据,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哥伦布在1493年的航海日志中记录自己在加勒比海域见到了“美人鱼”,且对其“丑陋”的样貌表示失望。后来学者们一般认为,哥伦布记载的应是加勒比海域的海牛。\x0a\x0a1545—1550年间
16、17世纪的欧洲经常出现一些关于美人鱼存在的证据,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哥伦布在1493年的航海日志中记录自己在加勒比海域见到了“美人鱼”,且对其“丑陋”的样貌表示失望。后来学者们一般认为,哥伦布记载的应是加勒比海域的海牛。\x0a\x0a1545—1550年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三世曾送给当时在西班牙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一幅画,画上是当时在丹麦和瑞典之间的厄勒海峡捕获的一只奇怪生物,被称为“海和尚”(sea monk)。后世学者认为它可能是巨型乌贼或扁鲨。\x0a\x0a法国博物学家皮埃尔·贝隆在《博物志与鱼类多样性》中将海和尚称为un\x26amp;homme marin,即“海人”。艾儒略的《职方外纪》和南怀仁的《坤舆图说》中记载了欧洲的两种“海人”:\x0a\x0a其一通体皆人,须眉毕具,特手指略相连如凫爪……与之言不应,与之饮食不食。王以为不可狎,复纵之海,转盼视人,鼓掌大笑而去。\x0a\x0a二百年前,西洋喝兰达地曾于海中获一女人,与之食辄食,亦肯为人役使……其一身有肉,皮下垂至地,如衣袍服者然,但着体而生,不可脱卸也。\x0a\x0a二者俱可登岸,数日不死……\x0a\x0a“似人非人”的“海人”与《坤舆全图》中所绘的雌雄“西楞”大不相同:“西楞”虽然上半身是人形,但依旧是“鱼”,其骨头可以入药、做器物等;“海人”虽然生活在海洋中,但是博物学家们依旧试图通过“人”的逻辑来理解和看待“他们”。\x0a\x0a16、17世纪的欧洲博物学家们还记录下了许多当时声称被发现的海中的“魔鬼”和“龙”,但并没有将它们当作真实的存在。格斯纳在《动物志》中分析,这些形象应该是鳐鱼被人工修剪调整之后的模样。今天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海怪图记》中也可以找到一些它们的图像。\x0a\x0a然而,最早的“西楞”并非“半人半鱼”?荷马史诗中的人鱼塞壬如何“引诱”并危害船员?聂璜在《海错图》中所画的“海和尚”为何是“鳖身人首”?\x0a\x0a从《坤舆全图》上一雄一雌的西楞图像出发,追溯至古希腊神话、欧洲古地图、大航海时代的博物学图册,渐次揭开这种堪称最不神秘海怪的前世今生。\x0a\x0a中山大学博雅学院教授程方毅携手耶鲁大学艺术史博士赖毓芝,在《奇兽之鉴》一书中,回溯明清传教士笔下奇幻地图中海怪陆兽的欧洲源头,追踪它们在中国的去向,以鲜活的文化史探思一窥近400年前东西方博物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来源:世纪文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