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菜高浅析工厂化循环水养殖(RAS)不盈利亏损的原因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2 06:51 1

摘要:工厂化循环水养殖(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RAS)技术本身具有高效、节水、环保、可控性强等诸多优点,理论上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方向。然而,现实是国内成功盈利的案例确实不多,这主要源于其模式本身的高门槛和国内发展环境面临

工厂化循环水养殖(Recirculating Aquaculture System, RAS)技术本身具有高效、节水、环保、可控性强等诸多优点,理论上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方向。然而,现实是国内成功盈利的案例确实不多,这主要源于其模式本身的高门槛和国内发展环境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一、核心难题:高投入与高运营成本

1、巨额初始投资:

基建成本高: 需要建设坚固的厂房、高标准的鱼池(槽)、复杂的管道系统、保温/控温系统等。

设备成本高昂: 核心设备(水泵、增氧机/纯氧系统、颗粒物过滤器、生物过滤器、紫外线/臭氧杀菌系统、脱气塔、在线水质监测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等)价格昂贵,尤其是高端进口设备。

系统设计与调试费用: 专业可靠的系统设计至关重要,但优秀的设计和经验丰富的调试工程师费用不菲。

2、持续高昂的运营成本:

电力消耗巨大: 水泵、增氧、温控、水处理设备等需要24小时不间断运行,电费是最主要的运营成本项之一。能源效率是盈利的关键瓶颈。

人工成本: 需要技术工人进行日常操作、维护、监测、投喂、鱼病防治等,人力成本相对较高(相比传统池塘粗放模式)。

饲料成本: 高密度养殖需要高品质饲料,成本较高。

水处理耗材: 过滤介质(如生物滤料)、消毒化学品(臭氧、氯制剂等)、补充水等。

设备维护与折旧: 复杂的机电设备需要定期维护保养和更新换代,折旧费用高。

技术咨询与服务费: 遇到问题时,寻求外部技术支持的代价可能很高。

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 140 字(可选)

二、技术复杂性与运营管理挑战

1、系统稳定性要求极高:

平衡脆弱: RAS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生态系统(水、鱼、微生物),生物过滤(硝化系统)的建立和维护是关键。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pH、温度、悬浮物等参数需时刻保持稳定在适宜范围。

容错率低: 任何一个关键设备(如水泵、增氧机、备用电源)故障或关键水质参数(溶解氧)短时间失控(如停电),都可能导致短时间内鱼类大量死亡,损失巨大。

疾病防控压力大: 高密度封闭环境利于病原传播,一旦爆发疾病,蔓延迅速,防控难度极大。对生物安保要求极高。

2、专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

综合性要求高: 需要操作人员同时懂得鱼类生理学、水化学、微生物学、机电工程、自动化控制等知识。

实操经验不足: RAS在国内规模化应用时间不长,真正具备丰富实操经验的管理和技术人员非常稀缺。

管理精细化程度要求高: 日常监测、记录分析、参数调整、应急处理等都需要精准、及时、负责。

3、设计、施工与运营脱节:

设计单位可能缺乏实际运营经验,导致系统设计不合理、不符合实际生产流程或操作维护困难。

施工质量不过关,导致系统漏水、设备安装不当等问题。

运营团队对设计意图不理解,操作不当。

三、市场与经济效益挑战

1、产品定位与价格瓶颈:

高成本必然要求高售价: 必须养殖高价值、市场接受高价的品种(如优质石斑鱼、鲆鲽类、鲑鳟鱼、虾蟹类等)。

市场竞争激烈: 面临来自传统养殖(池塘、网箱)以及进口水产品的价格竞争。消费者对水产品的价格普遍较为敏感。

品牌溢价难以建立: “循环水养殖”、“环境友好”、“无公害/绿色”等概念,在国内市场转化为实际溢价的能力还不强,需要长期投入品牌建设和市场教育。

2、规模经济效益难以实现:

初始投资巨大,导致前期产能相对较小(为了控制风险)。

要达到盈亏平衡点甚至盈利,需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化产量。但扩大规模意味着更大的投资和更高的运营风险。

单位产量的成本摊薄需要时间,很多项目在达到经济规模前就因资金链断裂或技术问题而失败。

3、销售渠道与市场波动:

高投入模式需要稳定的销售渠道和相对稳定的价格预期。

活鲜水产品市场行情波动大,易受供需、节日、疫情等因素影响。

资金周转压力大: 从建设、养殖到销售回款的周期长,流动资金需求巨大。

四、国内特有的环境与政策挑战

土地、环评等审批复杂: 设施化农业用地、取水/排水许可、环评等审批流程可能时间长、难度大。

扶持政策落地难: 虽然国家对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有支持政策,但具体到RAS项目,可能面临补贴标准不明确、申请门槛高、资金到位慢或不充足等问题。缺乏针对高能耗(电费)的特殊优惠政策。

关键设备和技术依赖进口: 核心设备(如高效低能耗水泵、纯氧系统、精密传感器、自动化控制系统)和高品质苗种、饲料的核心技术仍较多依赖国外,成本高企且受制于人。

苗种与饲料供应链不成熟: RAS对苗种健康度、规格整齐度、特定品种无特定病原要求高,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水体污染负荷要求也高。国内优质、稳定的SPF苗种和高效环保饲料供应体系尚不完善。

行业标准与规范缺失/滞后: 在系统设计、建造、运营管理、产品质量等方面缺乏统一、权威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导致市场混乱,投资者信心不足。

总结来说,国内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成功盈利少的主要原因

“贵”: 投入巨大,运营成本(尤其电费)高昂。

“难”: 技术复杂,系统稳定性要求高,专业人才稀缺。

“险”: 市场风险高(价格波动),运营风险大(系统崩溃、疾病爆发)。

“弱”: 支撑体系弱(优质苗种饲料、设备国产化、专业服务)。

“滞”: 市场对高价优质产品接受度和品牌溢价能力有待提高,政策精准支持力度不足。

未来展望

尽管挑战巨大,RAS 仍是水产养殖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尤其是在水资源短缺、环保要求趋严、土地资源紧张的背景下。未来成功的关键可能在于:

聚焦高价值明星品种: 选择有明确高溢价的品种。

技术突破与国产化: 提高能源效率(如高效水泵、热泵余热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国产核心装备、优化系统设计。

规模化与专业化: 通过规模化摊薄成本,通过专业化运营(邀请有经验的团队)降低风险。

精细化管理与智能化: 应用物联网、大数据、AI技术实现精准投喂、预警预测、自动化控制,减少人为失误,降低人工依赖,如源渔宙推出的智慧渔业。

产业链整合与品牌建设: 从苗种、饲料、养殖到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整合,打造可追溯、高质量的强势品牌。

争取更精准有效的政策支持: 如在电价、用地、科研攻关、首台套设备推广、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倾斜。

探索多元化经营模式: 如结合休闲渔业、科普教育、加工增值等

实现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广泛盈利,需要技术、管理、资本、市场和政策的共同发力,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来源:方趣网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