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创建于民国8年(1919年),是由当时的山西督军阎锡山提议,经山西省议会通过成立的,“以养成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教员为宗旨”,基本任务是为全省105个县培养小学教员,以“开启民智”,稳固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地位。
1935年12月9日北平“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创建于民国8年(1919年),是由当时的山西督军阎锡山提议,经山西省议会通过成立的,“以养成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教员为宗旨”,基本任务是为全省105个县培养小学教员,以“开启民智”,稳固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地位。
由于阎锡山的特别关注,这所学校的创建规制完整,校舍宽敞,设备齐全,师资强大,在山西所有中等以上学校中堪称一流。曾在这里生活、学习过的薄一波同志在他的回忆文章中写道:“阎锡山为表示他对‘兴办国民教育’‘开启民智’的重视,曾拿出一个团的经费,每年两三万大洋,想把国师办成一所模范学校。开办的当年,就招了26个班,1500多名学生,规模是很可观的。可阎锡山万万没想到,当他自己走上反动的道路后,这所学校竟成了共产党在太原的活动中心,培养了一批批奋斗不息的革命人才。”
民国8年(191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令人难忘的年份,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席卷了神州大地。正是这一年,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成立了。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后,革命的星星之火从嘉兴南湖向广袤山河间不断蔓延,革命的火种传到了山西,也传到了国民师范,使得成立后的国民师范学校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初期在山西开展革命活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群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基地之一,也为我党、为中国革命培育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
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最初的办学宗旨在其制定的《学则》里有明确的表述。《学则》第一章第一条明确提出:“本校以养成高等小学及国民学校教员为宗旨。”国师的课程设置效仿西式教育理念,免收全部费用,并且每月还有补助,毕业后可以成为小学教员,于是,全省来报考国师的学子络绎不绝。因为培养的是全科教员,学生们通过考试进入学校后,除学习国文、英语、算术、三角、几何、物理、化学外,还要学习音乐、美术等科目。而且,国师也十分注重体育运动,师资来源于全国各地高等师范专科毕业的学生,其中,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的杜淑担任兵式体操教师,保定军官学校武术教员王俊臣担任拳术教师。同时学校也开设了西式的体育教育课程,如1926年任国师体育教员的朱士元,开创了山西省学校西式体育教育法之先河。据学校保留的史料记载,当时的国民师范开设了足球、网球、手球、篮球、垒球等球类课程,以及沙坑跳远、铅球、220码田径、80码田径、跳高等田径项目。除此之外,学校不仅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校外的运动会,而且在校内也举办过多次运动会。目前在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馆藏的一件国家三级文物铜墨盒,就是1934年国民师范学校春季运动会的奖品之一。这方铜墨盒长7.16厘米,宽5.29厘米,高2.45厘米,重0.17千克,虽然十分小巧,但反映了当时体育运动的盛况,也是当时学生书写的重要工具,更是随后学生开展波澜壮阔的学生运动的重要武器之一。运动会结束后,国师的学子又进入了紧张的学习生活中,恢复了以往的读书声。
然而,好景不长,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了一系列策动华北五省“自治”的侵略行动,企图使华北五省成为“第二个东北”。可是,国民党政府却向日方妥协,将国民党“中央军”撤出平津和河北,让冀察两省置于中国行政区域之外,整个华北危在旦夕。此次事件警醒了在象牙塔里埋头苦学的学生,他们悲愤高呼:“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为了反对这种赤裸裸的分裂行为,保卫我们世代生存的家园,北平各高等院校和部分中学学生于12月9日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日救国示威游行。学生们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打倒汉奸卖国贼!”“立即停止内战!”呼声喊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声。当学生的游行队伍经过西单时,遇到国民党军警的阻拦和野蛮镇压,武装军警先以高压水龙向示威队伍冲射,随即用木棍、皮鞭、大刀砍打手无寸铁的学生。当场有百余人受伤、三十余人被捕。次日,北平学联决定各校学生举行总罢课,积极酝酿和准备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日救亡怒潮席卷了整个北平城。这场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掀起了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国师学生很快就从报纸上看到了北平的学生们于12月9日发起抗日示威游行的消息,虽然报纸上仅有寥寥数语,但是国师学子心中的爱国热情迅速被点燃。他们进行秘密集会,一致认为:“我们国师学子应该立即支持北平学生,要求政府出兵抗日!”随后国师学子以段若宗、乔增禄等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为代表,成立了“国民师范学生抗日救国会”,号召学生们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
国师学生在大礼堂举行了隆重集会,声援北平学生。段若宗在主席台高喊道:“日本人想要分裂我们的祖国!你们愿意吗?”学生们怒吼着回应:“不愿意!”段若宗又继续喊道:“日本人想要一块一块地吃掉全中国!你们愿意吗?”国师的学生们再次回应:“不愿意!”段若宗的讲话就像是将火种投入到一堆干柴之中,立即燃起了熊熊烈火!以段若宗、乔增禄等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为代表的学生再次慷慨陈词,之后学生们宣布罢课,并且上街游行示威,向政府施压!
可是这次声援北平学生的学生运动却遭到了阎锡山政府的残酷镇压,许多学生被开除、被关押,甚至牺牲了年轻宝贵的生命。因此,国师的学生转变了斗争思路,让铅字与子弹齐飞,笔杆与枪杆共振。他们减少了上街游行示威和罢课,转而通过创作文章、发放传单等形式,唤起更多人的觉醒,发动群众参与到抗日救亡的运动中来。学生们将他们手中的笔变成了抗日救亡的有力武器,他们写出了《省立国民师范学生抗日救国会为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告全体同胞书》等文章。通过铜墨盒中的墨水,他们将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书写成一篇篇文章,一张张传单,一份份告同胞书,传遍校园、传遍社会,激起更多人的抗日热情。他们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工厂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用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着更多的人,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合力。这种方式虽不及军事行动那般直接,但却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洗礼,凝聚起了更多的抗日力量,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这一方小小的铜墨盒不仅仅是用来装载墨水的,更是当时学生们表达自己意志的工具,承载了学生们的理想和抱负。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山西国民师范的学生们,以一种坚定的信念和无比的爱国热情投身于革命和抗日救亡运动中。他们没有其他武器,只能用手中的墨盒和笔,写出一篇篇遒劲有力的文章,控诉山西当局与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唤醒更多人的民族意识,激发人们的反抗精神,这些文章像一颗颗子弹,成为抗击敌人、争取民族独立的锐利武器。
如今,这方小小的铜墨盒还在山西国民师范旧址革命活动纪念馆展柜中静静地陈列着,虽已斑驳,但却见证了无数爱国青年的家国情怀。他们以青春之我来捍卫主权,通过文字和报道来鼓舞士气,打击敌人,传播思想,唤醒民众。书生,迎着战火就是战士;纸笔,浸透鲜血亦是刀枪。他们为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战。这份英勇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