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朱可夫这个人,在苏联军事史上,他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名字。生于1896年12月1日,出身卡卢加省一个穷苦农民家庭,早年只接受了三年基础教育,就去莫斯科学毛皮加工,每天干活十五小时以上。
提起朱可夫这个人,在苏联军事史上,他绝对是个响当当的名字。生于1896年12月1日,出身卡卢加省一个穷苦农民家庭,早年只接受了三年基础教育,就去莫斯科学毛皮加工,每天干活十五小时以上。
那时候的他,开过自己的小作坊,但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被征入沙皇军队,加入第十龙骑兵团,在西南前线对阵德军。战场上他表现突出,两次负伤,还获圣乔治十字勋章,升到下士。
1917年十月革命后,他转投布尔什维克党,从1918到1921年参加俄国内战,指挥骑兵部队镇压坦波夫叛乱,拿到红旗勋章。
战后,他的军旅路子走得稳稳的。1923年当上团长,1930年升旅长。他热衷装甲战理论,在1937到1939年大清洗中没受牵连。
1939年5月到9月,他指挥诺门罕战役,对抗日本关东军,集结坦克和炮兵,最终大胜,第一次获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他指挥部队进入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同年晋升上将,任总参谋长。
1941年1月正式上任,6月22日纳粹德国入侵苏联,他参与最高统帅部工作,但建议放弃基辅保卫莫斯科没被采纳,7月被免职,转任预备队方面军司令。9月10日去列宁格勒方面军稳住防线,10月10日调西方方面军指挥莫斯科防御,反击击退德军。
1942年8月,他参与斯大林格勒战役协调,包围德第六集团军,1943年2月敌军投降。1月18日晋升苏联元帅。夏季协调库尔斯克战役,粉碎德军进攻。
1944年6月指挥巴格拉季昂行动,摧毁德中央集团军群。1945年1月发起维斯瓦-奥得河攻势,4月指挥柏林战役,5月8日接受德国投降,6月24日检阅莫斯科胜利阅兵。这些战绩让他成为苏联最著名的军事指挥官,四次获苏联英雄称号,仅次于勃列日涅夫。
朱可夫在苏联军队里头,并不是人人喜欢他。相反,很多军官和士兵对他有痛恨的感觉,这事儿说起来挺耐人寻味的。表面上看,他是打胜仗的英雄,可深挖下去,原因牵扯到他的指挥习惯、个人作风和权力斗争这些层面。
先说他的指挥风格,这点是很多人痛恨他的根源。他这个人下手狠,讲究在兵力绝对优势下发起进攻,确保胜局,但往往不计士兵伤亡。拿1942年的热泽夫战役来说,他指挥大约370万苏军对抗德军,强行推进,结果苏军伤亡33万,德军才4万。
那场仗持续几个月,被人叫作“肉磨机”,因为反复进攻导致尸体堆积如山。士兵在泥泞阵地冲锋,坦克被毁,步兵倒下一片片。这种不惜代价的打法,虽然在战争中有效,但让一线部队觉得他把人命当数字,不够人性化。
叶廖缅科元帅在回忆录里就直指他这种倾向:总在有绝对优势时进攻,保证胜利却付出惨重代价。这不光是热泽夫,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他坚守阵地策略也导致大量牺牲。士兵们私下抱怨,认为他缺乏对生命的尊重。
再有,他的对人方式也招人恨。他作风严厉,对下属要求高,会议上直接指责军官错误,贬低地位低的人,让很多人觉得屈辱。
比留佐夫日记里记录,他常看不起别人,积累了不少仇恨。科涅夫元帅回忆录提到,朱可夫决策时偶尔忽略敌方反应,自信过头转为自负。比如1945年4月泽劳高地战斗,他催促坦克部队上,忽略地形,导致大量坦克损毁,伤亡重。
战后,他在回忆录里夸大个人作用,比如说自己主导库尔斯克战役规划,但罗科索夫斯基说朱可夫只短暂参与,没做关键决定。这种抢功行为,让同僚觉得他损害集体荣誉,私心重。
权力追求这块,更是让他树敌多。战时政治环境下,他被视为野心家。1943年列宁格勒解围行动中,他绕过梅列茨科夫直接调动部队,激怒对方。
1946年军事委员会指责他有波拿巴主义倾向,培植个人崇拜。战后,他任驻德苏军总司令,出席波茨坦会议,但被指从德国带回大量物品:17个金戒指、323件貂皮、44条地毯等。
他承认错误,但这事儿让很多人觉得他贪婪。斯大林视他为威胁,1946年4月召回,6月贬到敖德萨军区司令员。1947到1949年,他的亲信被捕,差点牵连他。
朱可夫的缺点和他的成功纠缠在一起。他严厉作风提高了战斗力,高伤亡策略在残酷战争中确实换来胜利,但也暴露了人性弱点。权力斗争方面,苏联体制下,谁功高谁就容易被盯上。斯大林嫉妒他的声望,赫鲁晓夫后来也怕他威胁党对军队控制。
说白了,这不光是个人问题,还是那个时代政治环境的产物。朱可夫再能打,没规矩约束,也出问题。就像金一南说的,立规矩很重要,否则谁都乱来。
战后发展也反映了这点。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朱可夫支持赫鲁晓夫,6月26日参与逮捕贝利亚,任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并在审判中当军事法庭成员。
1955年升国防部长,1956年制定入侵匈牙利计划。但1957年6月助赫鲁晓夫挫败反党集团后,10月被免职,指责他削弱党对军队控制、搞个人崇拜和战略失误,被强制退休。
1964年赫鲁晓夫下台,勃列日涅夫恢复他名誉。他晚年写《回忆与思考》,详述二战战役。朱可夫于1974年6月18日在莫斯科去世,葬于克里姆林宫墙下。
尽管生前争议多,死后他的遗产仍被认可。俄罗斯有他的雕像,民众视他为英雄。但军队内部的痛恨,从没完全消散。这事儿告诉我们,英雄不是完美的,成功背后总有代价。
来源:灵兽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