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宫,一年四季游人如织,人人都想在这座皇家宫殿中多留一会儿,可不管多热闹,到了下午5点,清场广播准时响起,绝不拖延一秒。
故宫,一年四季游人如织,人人都想在这座皇家宫殿中多留一会儿,可不管多热闹,到了下午5点,清场广播准时响起,绝不拖延一秒。
这条看似普通的闭馆时间,其实背后藏着一个尘封已久的教训。
1959年,一件震惊高层的意外事件悄然发生,自那之后,故宫管理方如临大敌,哪怕几十年过去,依然不敢打破“5点清场”的铁律。
到底那天发生了什么?
曾秉正出身寒微,好读圣贤书,少年时便胸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
他虽无高官显爵,但人品学识俱佳,很快就脱颖而出,被举荐到朝廷做官。
刚直不阿的秉性,让曾秉正很快和贪官污吏划清了界限。
他生性耿直,从不阿谀奉承,敢于当面指出他人的过错。
在这个你不笑我我不笑你的官场,曾秉正无疑是一个异类。
不过幸运的是,曾秉正的才华和品行得到了朱元璋的赏识。
洪武九年,朝廷连连出现异常天象,朱元璋忧心忡忡,广召群臣议事。
曾秉正凭借渊博的学识,在会上发表了一番慷慨陈词,不惧权贵,直言天象异常的根源在于官员的不作为。
他的一番话直击要害,让朱元璋大为赞赏。
皇帝很快就擢升曾秉正为通政使,主掌言路,广开言责之门。
曾大人身居高位,更加不改本色,该谏言时绝不退缩。
有一次,朱元璋微服私访,在街头见到两个妇人因小事吵得不可开交。
回到宫中,皇帝将此事告诉曾秉正,本想让他出面劝解。
没想到曾秉正却语出惊人:"陛下乃一国之君,岂可为这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分神?再说这些民间琐事,自有地方官办理,皇上哪里需要亲力亲为?"
朱元璋被他呛得一愣,心里又惊又怒。
这个曾秉正好大的胆子,敢如此对朕说话?可转念一想,他说的也有道理,不禁又暗暗称奇。
可惜曾秉正的好日子没过多久。
有一次,他因为公事晋见皇帝,碰巧朱元璋心情不佳,顺口埋怨了几句近来天气反常。
曾秉正见状,当即开口规劝:"陛下为君不正,言行有亏德义,上天才会降下灾异,这都是人事使然啊!"
话音未落,朱元璋勃然大怒。
区区一个臣子,竟然敢当面训斥朕?简直是僭越至极,欺君之罪,死不足惜!
皇帝龙颜大怒之下,哪里还容得下曾秉正。
他立即下旨将曾秉正罢官,打发他回乡反省错误。
可怜曾秉正一世清廉,俸禄微薄不说,平日里更是不曾收受一分一厘的赃款贿赂。
如今要他返乡,手头连个路费都拿不出来。
眼看着家里的老小都在盼望他回去,曾秉正走投无路,只得忍痛把年幼的女儿给卖了,才凑齐了一点盘缠。
这事传到朱元璋耳朵里,更是火上浇油。
堂堂朝廷命官,居然穷到要变卖亲骨肉的地步?简直是在做戏给朕看!
朱元璋气急败坏,当即派人把曾秉正押回京师。
回到朝廷,曾秉正还没来得及为自己辩解,就被直接拖出去,施以极刑腐刑。
从此,这位忠直不阿的清官,就这样从人世间彻底消失,不知所终。
一个堂堂正直的好官,就这样莫名其妙的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这不能不说是当时制度和时代的悲哀。
虽然明太祖励精图治,整饬吏治,对贪官污吏痛下重手,但同时也埋下了祸根。
明朝对待官员极其苛刻,动辄就是一顿板子加三尺白绫,稍有不慎就会锒铛入狱。
更要命的是,明朝的官员俸禄十分微薄。
就连海瑞这样的铁面御史,月俸禄也只有区区62石。
折合成钱,也就是每月四石米、十二两银子和四百多贯钱的收入。
对比之下,曾秉正区区一个六品的芝麻官,每月能拿到多少俸禄可想而知。
偏偏他又是个一身正气的清官,说什么也不肯接受贿赂。
日子过得紧巴巴的,穷困潦倒也就不足为奇了。
偏偏朱元璋还认为,朝廷给官员的俸禄绰绰有余,吃喝玩乐都不成问题。
曾秉正居然会穷到卖女,在他看来简直是对朝廷的大不敬,是欺君之罪。
一怒之下,朱元璋就恶狠狠地给曾秉正定了罪。
生生把一个好官给整治了。
说到底,曾秉正的悲剧,固然有他自己不识时务、直言进谏的原因,但更多的还是小人的居间挑拨使坏。
当初曾秉正在朝中,就因为直言不讳得罪了不少贪官污吏。
这些人看他不顺眼已经很久了,就等着找机会整治他呢。
如今曾秉正因为卖女的事情被抓,简直是天赐良机。
有小人趁机跳出来,在朱元璋面前添油加醋,说曾秉正如何如何大逆不道,简直不把皇上放在眼里。
朱元璋正在气头上,哪里还能听得进去任何辩解。
他一听有人参奏曾秉正的不是,简直是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可怜曾秉正一世清白,到头来却被小人的谗言给毁了。
等他被押回京师,还没开口辩解,就被直接拖出去腐刑伺候。
曾秉正自此下落不明,彻底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
而那些居心叵测的奸佞小人,却趁机上位,继续在朝堂上飞扬跋扈,为非作歹。
说到底,曾秉正的悲剧,还要归咎于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的心胸。
作为一代明君,朱元璋励精图治,整顿吏治无可厚非。
但他的做法未免有些过于苛刻和残酷。
动辄就问斩贪官,砍下几颗人头来杀一儆百。
这样的高压政策,表面上看去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却埋下了深重的隐患。
官员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哪天就被抄了家灭了族。
偏偏朱元璋还是个喜怒无常、容不得人说半句忤逆话的主儿。
曾秉正两次进谏,都惹得他勃然大怒,甚至杀心大起。
等到小人跳出来在旁边煽风点火,朱元璋更是恼羞成怒,直接下令把曾秉正拿下。
朝堂之上,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曾秉正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没了性命。
一个铁面无私的好官,就这样被小人和暴君合力害死。
这固然有曾秉正自己不识时务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时代和制度的悲哀。
千百年来,我们一直在呼唤清官,渴望官员们能够两袖清风,一身正气。
可是回头看看历史,不难发现,这样的理想往往很难在现实中实现。
倒不是因为清官们都缺乏气节操守,而是当时的制度环境,根本就容不下他们的存在。
就像曾秉正这样的贤臣良吏,往往还没等到建功立业,就被小人和恶法给害死了。
明太祖朱元璋对贪官污吏深恶痛绝,处置起来极其严厉苛刻。
但是同时,他对自己的臣子也缺乏基本的尊重和信任。
动辄就兴师问罪,牵连家属,甚至杀头腐刑。
在这样的高压统治下,不要说贪官,就连清官都自身难保。
稍有不慎,就可能落得个株连九族的下场。
更不要提什么廉洁奉公、直言进谏了。
而曾秉正的悲剧,恰恰就是这种制度和环境恶果的写照。
他一身正气,敢于当面指出皇帝的过失,最后却惨遭奇耻大辱,不明不白地就没了。
一个好端端的清官,就这样被逼到要卖女儿换钱。
落到这般凄凉的境地,何止是他个人的不幸,更是整个时代的悲哀。
透过曾秉正的遭遇,我们也能管中窥豹地看到那个时代的荒唐和不公。
统治者只知道施加高压,而不顾及臣子的疾苦。
清官们想要坦荡做人,却寸步难行。
如今的我们虽然生逢盛世,但前车之鉴仍然值得警惕。
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健全的监督体系,开明的为政理念,对于廉洁政治的构建至关重要。
否则,悲剧还将在不同的时空里重演。
曾秉正们还会不断倒下,古往今来的清官,最终也难逃于世长辞的命运。
参考资料: [1]陈忠海.古代低薪官员的窘境[J].廉政瞭望,2021,04:26-28. [2]亨利·赛瑞斯,王倩倩.论明代在中原的蒙古人[J].中国边疆民族研究,2012,00:295-302. [3]古朴.朱元璋折辱廷臣及其后果[J].史学集刊,1988,03:21-25.
来源:金张许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