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次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作出强硬回应,明确表示“西贝没有预制菜,一定会起诉罗永浩”,罗永浩则以10万元悬赏征集证据反击。这场由“预制菜”引发的争端,已从消费纠纷升级为法律与公关的双重博弈。
来源 上市之家
9月10日,罗永浩通过个人微博发布的一条吐槽内容使西贝卷入舆论漩涡。其在账号中称“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太恶心”,相关言论引发全网热议。
次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作出强硬回应,明确表示“西贝没有预制菜,一定会起诉罗永浩”,罗永浩则以10万元悬赏征集证据反击。这场由“预制菜”引发的争端,已从消费纠纷升级为法律与公关的双重博弈。
事件的核心争议点在于“西贝是否使用预制菜”。根据西贝方面复盘,罗永浩一行5人于9月10日下午在祥云小镇店就餐,点了13道菜(含双份菜共15道),消费830元。
贾国龙称,通过监控和后厨记录确认,所有菜品均为中央厨房预加工原料,在门店完成最终烹饪,“没有一道是预制菜”。他特别强调,罗永浩用餐时对服务员反馈“挺好”,且随行人员还累积了会员积分,与事后吐槽形成反差。
罗永浩则对“客套反馈”予以否认,称现场评价是“不想难为服务员”的礼貌回应。他详细描述菜品口感:“羊排像隔夜重烤,烤鱼有葱腥味,莜面汤百分之百是隔夜味道”,且所有菜品“全是温的”,质疑非现做。9月11日晚,罗永浩发布10万元悬赏令,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法律采信证据”,很快有网友晒出印有“西贝天然派食品”字样的“小牛焖饭牛肉包”包装袋,罗永浩随即转发求证。
“西贝起诉的核心可能是名誉权侵权,但胜诉需满足多个要件。”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接受采访时表示。根据《民法典》第1024条,名誉权侵权需具备“捏造事实、造成他人社会评价降低”等条件。
当前双方争议的焦点实质是“预制菜的定义边界”。贾国龙明确区分“预加工”与“预制菜”:前者是中央厨房处理原料(如羊排切割),后者是中央厨房完成全部制作、门店仅加热。他援引国家标准称,西贝馒头等主食虽在中央厨房做熟再加热,但不属于预制菜范畴,且已停售此前的“功夫菜”预制菜产品。而罗永浩认为,“门店加热即食的成品都算预制菜”,双方对概念的认知差异可能影响法院对“事实真伪”的判定。
此外,罗永浩作为公众人物的言论影响力也是考量因素。贾国龙强调,罗永浩的“全是预制菜”表述“极端且恶心”,导致西贝品牌声誉受损;罗永浩则主张自己是“基于消费体验的合理批评”,并将诉求拔高到“推动预制菜立法”层面。
朱巍指出,若法院认定罗永浩言论属“合理监督”而非“恶意诽谤”,西贝胜诉难度将增加;反之,若能证明罗永浩明知事实却故意夸大,则西贝胜算较大。
面对争端,西贝迅速启动公关应对。9月11日,贾国龙带领媒体参观涉事门店后厨,展示食材切配与烹饪流程,并宣布自9月12日起全国370家门店开放后厨参观,同步上线“罗永浩菜单”,承诺“不好吃不要钱”。此外,贾国龙还主动透露西贝上半年平均利润率不超过5%,“欢迎查账”,试图以财务透明佐证“定价合理”。
罗永浩则采取“舆论反制”策略。除悬赏征集证据外,他接连发布多条微博,将个人消费纠纷上升到行业层面,呼吁“强制饭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获得不少消费者支持。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吴声分析:“西贝的‘透明化’举措试图重建信任,但‘起诉消费者’的强硬姿态可能引发公众对‘打压言论’的担忧;罗永浩则通过绑定‘消费者知情权’,巧妙占据道德高地。”这场官司的胜负或许不是终点。当前预制菜国家标准与消费者认知存在鸿沟:国家标准认为“中央厨房半成品不属于预制菜”,但消费者普遍将“非现做即预制”。西贝的“中央工厂+门店复热”模式恰好卡在灰色地带。
截至发稿,西贝尚未正式提交起诉状,罗永浩的悬赏征集仍在进行中。这场较量的结果不仅关乎双方声誉,更可能推动预制菜行业规范的加速落地。正如法律界人士所言:“无论官司输赢,若能促使行业明确标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便是最大的意义。”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