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像摄影的长河中,经典作品犹如璀璨星辰,它们跨越时空,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诉说着人类的情感与思考。当我们谈及值得学习的人像摄影作品时,这些经典之作无疑是最好的教科书,它们在光影与人性的交织中,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在人像摄影的长河中,经典作品犹如璀璨星辰,它们跨越时空,以独特的艺术语言诉说着人类的情感与思考。当我们谈及值得学习的人像摄影作品时,这些经典之作无疑是最好的教科书,它们在光影与人性的交织中,展现出永恒的魅力。
以青椒、贝壳等静物摄影闻名的韦斯顿,在人体摄影中延续了对线条与光影的极致追求。《蒂娜的裸体》通过对称构图与柔和的正面光,将人体转化为雕塑般的存在,展现了人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其核心在于通过极简背景与姿态设计,剥离世俗杂念,将观众的注意力聚焦于纯粹的美学形态。
在这幅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模特的面部表情,她以一种蜷缩的姿态,用手抱膝,身体形成优美流畅的曲线,整个画面呈现出对称之美。正面光的运用,让主体与背景形成一定的空间感,模特的肌肤在光线的轻抚下,散发出柔和的质感,仿佛与周围的空气融为一体。背景的简练,更是强化了这种纯粹感,让人体的美得以毫无保留地展现。
韦斯顿的创作理念,不仅仅是对美的捕捉,更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他曾说:“我不是专门去物色那些不寻常的题材,而是要使寻常的题材变成不寻常的作品!” 在《蒂娜的裸体》中,他将平凡的人体,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转化为一件具有永恒魅力的艺术品。
这种对形式的极致追求,启示我们在人像摄影中,要善于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用独特的视角和构图,展现人物最本真的美。
曼・雷以符号化手法将人体与乐器结合,用小提琴的曲线暗喻女性身体的优雅。这种将具象与抽象融合的创作思路,突破了传统人像的叙事框架,赋予作品哲学性思考空间。其价值在于通过视觉错位引发观众对 “美” 的多重解读。
1924 年,曼・雷创作了这幅极具代表性的传世摄影经典。他让模特、情人奇奇头裹东方式头巾裸体而坐,拍下与安格尔画中人物相似造型的照片,随后通过二次曝光的手法,使奇奇的图像与 f 孔形图案相结合,由此创造出《安格尔的小提琴》。
作品标题《安格尔的小提琴》实际上为一句法国谚语,意为 “爱好”,指安格尔在不作画的时候把拉小提琴作为一种消遣。曼・雷以此为标题,除向安格尔致敬外,也幽默地暗示 “虽然安格尔的爱好是小提琴,但自己的爱好则是奇奇”。
在这幅作品中,模特的腰部被巧妙地添加了两个 “f” 形琴孔符号,女性身体与小提琴的形象相互交织,形成一种奇妙的视觉隐喻。观众在欣赏这幅作品时,不禁会思考:美是什么?是人体的自然之美,还是艺术创作赋予的抽象之美?这种对美的深度探讨,正是曼・雷作品的魅力所在。
曼・雷的创作手法,为我们在人像摄影中提供了新的思路。他告诉我们,摄影不仅仅是对现实的记录,更是一种对内心世界的表达。
我们可以通过象征、隐喻等手法,赋予人像摄影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让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引发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摄影技术,是人像摄影的基石,它承载着摄影师的创意与表达。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人像摄影中那些至关重要的技术要素,以及它们是如何在经典作品中展现出独特魅力的。
格雷格・戈尔曼,这位在好莱坞星光熠熠的人像摄影师,以其独特的高对比肖像风格,成为光影运用的大师。他的作品,就像是一场场关于光影的魔法盛宴,将人物的个性与情感,在明暗之间展现得淋漓尽致。
戈尔曼擅长运用单光源,就像是一位舞台上的灯光师,精准地控制着光线的走向和强度。他用硬光如同锋利的刀刃,切割出人物面部的立体感,那些高光部分,像是被聚光灯照亮的舞台主角,格外引人注目;而阴影,则像是神秘的幕后使者,隐匿着冗余的细节,为画面增添了一份深邃与神秘。
这种光影的切割,不仅仅是对人物外貌的塑造,更是对人物情绪张力的强化。
他的布光逻辑,就像是一首严谨的乐章,有着独特的节奏和韵律。用高光凸显主体轮廓,就像是在乐章中突出主旋律,让观众的注意力瞬间被吸引;以阴影隐匿冗余细节,则像是在乐章中加入了和声,让整个画面更加和谐、富有层次感。这种 “视觉呼吸感”,让画面在明暗之间有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就像是生命的呼吸一样,自然而又充满活力。
焦距,是摄影师手中的一把神奇钥匙,它可以打开不同视角的大门,为我们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在人像摄影中,85mm 和 35mm 焦距就像是两位风格迥异的讲述者,用各自独特的语言,为我们呈现出人物与世界的不同关系。
85mm 黄金焦段:情感的细腻捕捉
85mm 焦段,被誉为人像摄影的黄金焦段,它就像是一位情感细腻的诗人,擅长捕捉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通过压缩背景与浅景深的效果,它能够将观众的注意力紧紧地聚焦在人物的面部,尤其是那些微妙的表情变化。比如眼神中的一丝忧伤、嘴角的一抹微笑,在 85mm 焦段的镜头下,都能被清晰地捕捉到,仿佛时间都为这一刻静止。
在实际拍摄中,当我们使用 85mm 焦段拍摄人像时,可以尝试让模特与背景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浅景深的效果,突出人物主体。同时,注意观察模特的眼神和表情,寻找那些最能展现其个性和情感的瞬间,用镜头将其定格下来。
35mm 环境融合:故事的生动讲述
与 85mm 焦段不同,35mm 焦段更像是一位善于观察生活的小说家,它能够将人物与周围的环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为我们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在纪实人像摄影中,35mm 焦段的优势尤为明显,它能够纳入更多的场景信息,让观众在欣赏人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画面所传达的氛围和背景故事。
在使用 35mm 焦段拍摄时,要注意画面的构图和元素的取舍。选择一个有特色的背景环境,让其与人物形成有机的联系,同时避免背景过于杂乱,以免影响人物主体的表现。此外,还可以通过捕捉人物与环境的互动细节,如人物的手势、眼神与周围环境的交流等,来增强画面的故事性和感染力。
摄影,不仅仅是技术的展现,更是艺术的表达,情感与人文的共鸣是其核心维度。在这个维度里,每一张照片都像是一个情感的容器,承载着摄影师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对人性的尊重与关怀。
亨利・卡蒂埃 - 布列松,这位被誉为 “现代新闻摄影之父” 的摄影大师,以其 “决定性瞬间” 的理论,在摄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强调在动态中捕捉人物最具表现力的刹那,认为在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里,都有一个决定性的瞬间,当这个瞬间来临时,周围的诸种因素会排列成最具意义、最为协调的几何形态,并显示出某一事件的完整面貌。
这种 “不摆拍” 的真实感,正是纪实人像的灵魂所在。
弗朗瑟斯卡・伍德曼,一位英年早逝的天才摄影家,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自我解构的创作方式,在人像摄影领域独树一帜。她的作品,就像是一部关于自我探索的心灵日记,通过自拍的形式,深入探讨了身体与空间的关系,以及女性身份的焦虑与重构。
伍德曼擅长运用模糊肢体边界与多重曝光的手法,让自己的身体在画面中若隐若现,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她的照片,常常呈现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充满了诗意和神秘感。在她的镜头下,身体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质存在,而是成为了表达内心世界的载体。
伍德曼的创作,为女性主义摄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她的作品启示后人,人像摄影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记录,更是对内心世界的深刻解剖。我们可以通过摄影,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打破传统的束缚,探索未知的自我。
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代,人像摄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数字化技术让摄影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各种后期处理软件为摄影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工具;另一方面,技术的普及也使得摄影作品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如何在技术迭代中坚守美学底线,成为当代摄影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当代人像摄影中,自然光的运用成为一种回归自然、追求真实的创作趋势。俄罗斯摄影师 Svetlana Belyaeva 就是这一趋势的代表人物,她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技艺,将自然光与人造光巧妙结合,创造出具有油画质感的人像作品,为当代人像摄影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
Belyaeva 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她擅长运用高饱和度的色彩,将画面渲染得如同油画般绚烂夺目。在她的镜头下,模特身着华丽的服饰,大裙摆随风飞扬,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
Belyaeva 的创作理念,是对自然与美的敬畏与追求。她认为,自然是最好的背景,也是最丰富的创作源泉。通过将模特置于自然环境中,她试图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人类对美的不懈追求。她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美的记录,更是对生活的一种赞美,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诗意。
4.2 环境人像的叙事革命:Jatenipat Ketpradit 的部落纪实在当代人像摄影中,环境人像作为一种重要的创作形式,越来越受到摄影师的关注。泰国摄影师 Jatenipat Ketpradit 以其深入埃塞俄比亚部落的纪实作品,为环境人像的叙事带来了一场革命,让我们看到了环境人像在记录历史、传承文化方面的独特价值。
Ketpradit 深入埃塞俄比亚的部落,与当地居民生活在一起,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生活、文化和传统。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人物的简单拍摄,更是将人物置于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环境元素的展现,讲述背后的故事。在他的镜头下,我们看到了埃塞俄比亚部落居民的真实生活状态,他们的服饰、建筑、生活方式等,都成为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他在拍摄过程中,注重对细节的捕捉。他会关注部落居民的表情、动作、眼神等细节,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同时,他也会关注环境中的细节,如建筑的纹理、物品的摆放等,这些细节都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信息量,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部落文化。
Ketpradit 的创作理念,是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他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通过摄影,他希望能够将这些文化展示给更多的人,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部落文化的记录,更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一种赞美,让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人像摄影的学习,是一场从模仿到创新的奇妙旅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汲取营养,积累经验,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选择经典作品进行临摹,是学习人像摄影的重要方法之一。
我们可以选择 1 - 2 位自己喜欢的大师作品,如韦斯顿的《蒂娜的裸体》,对其进行深入的技术拆解。从光影的运用、构图的设计,到色彩的搭配、人物姿态的安排,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们仔细研究。通过临摹,我们可以学习大师们的创作思路和技巧,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
在临摹韦斯顿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学习他对光影的精准控制。观察他如何利用光线来塑造人物的形体和质感,如何通过阴影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同时,我们还可以借鉴他的构图方式,如对称构图、极简构图等,尝试在自己的拍摄中运用这些构图方法,营造出简洁而富有张力的画面效果。
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系列创作,是培养视觉表达系统性的有效途径。
我们可以选择 “情绪”“身份”“环境” 等关键词,作为创作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索和表达。通过一系列的作品,来展现我们对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以 “情绪” 主题为例,我们可以尝试拍摄不同人物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肖像,如喜悦、悲伤、愤怒、恐惧等。通过人物的表情、姿态、眼神等细节,以及光影、色彩等元素的运用,来传达出各种情绪的特点和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和尝试,如何用最恰当的视觉语言来表达自己想要传达的情绪,从而提高自己的视觉表达能力。
人像摄影并非孤立的艺术形式,它与绘画、电影、文学等领域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借鉴其他领域的养分,为自己的人像摄影创作注入新的活力。
绘画中的明暗法,如伦勃朗的明暗对比手法,能够为画面营造出强烈的戏剧性效果;电影中的色彩美学,如韦斯・安德森电影中鲜明而和谐的色彩运用,能够为画面增添独特的艺术氛围。我们可以学习这些领域的表现手法,将其融入到人像摄影中,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同时,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性和情感表达,也能够启发我们在人像摄影中讲述更加生动、深刻的故事,让作品更具感染力。
在人像摄影的探索之旅中,我们跨越了经典与现代,剖析了技术与艺术,从光影的细腻雕琢到情感的深沉共鸣,每一个维度都揭示了这一艺术形式的无限可能。
这些作品或是以极致的形式美感,如韦斯顿对人体线条的纯粹呈现,戈尔曼对光影的戏剧性运用,让我们在视觉的盛宴中领悟到摄影语言的力量;或是凭借深刻的人文关怀,像布列松捕捉的生活瞬间,伍德曼对自我身份的探索,触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角落,引发对人性、生命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它们不仅是图像的记录,更是思想的表达,情感的传递。
对于创作者而言,在这个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持续追问 “为何而拍” 比 “如何拍” 更为重要。技术是实现创意的手段,但真正赋予作品灵魂的,是摄影师对世界的独特视角和对人性的深切关怀。镜头,本质上是观察人性的窗口,透过它,我们捕捉到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姿态,都可能成为连接人类情感的纽带。
来源:摄影研习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