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完工,领袖们审阅图片:每个人都一脸严肃和认真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6 12:46 1

摘要:中国人口总数相当之多,况且又是由人民当家做主,所以每次国内一召开重大的会议,那么参与会议的人员如何安置,在哪里举办会议。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人民大会堂早已成为中国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他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决策,承办了许多重要的会议。

而这样一座有名的建筑,它的施工速度却可能超乎了许多人的想象,今天,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人民大会堂的建成历史。

中国人口总数相当之多,况且又是由人民当家做主,所以每次国内一召开重大的会议,那么参与会议的人员如何安置,在哪里举办会议。

都是非常严苛的问题,新中国还没成立的时候,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共产党领导班子,在研究国内未来发展规划的时候。

他们就深受没有足够的场地举办会议的困扰,1945年的时候,那时候是第七次的全国代表大会。

看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毛泽东同志有一个期盼,希望能够建造容纳一万人开会的大礼堂,这样更多的群众也能参与进讨论。

不过,由于当时国内的局势还不安定,所以这件事情就一拖再拖,哪怕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内的重点还是放在发展上面。

因此,虽然有建造一座容纳万人的大礼堂的目标,但是时机一直不合适,而毛泽东主席也一直挂念着这事。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们对于发展的渴望是极为强烈的,为了满足群众的需求,国家制定了许多发展规划。

五年计划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1956年,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工的时候,全国人民都发自内心的感到了激动。

人们清晰的意识到了,跟随共产党的领导的话,一定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一定能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图景。

人民群众想要更清晰地听见共产党的指挥,共产党也想要采纳更多人民群众的意见,因此,建造万人大礼堂提上了日程。

恰恰好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那是普天同庆的日子,为了纪念新中国走过了这十年,为了庆贺中国成立了十年。

国家决定建设许多重要的设施,其中,万人大礼堂也赫然在列,并且对于这些设施完工的时机,国家也下了死命令。

在1959年的10月1号之前,这些设施必须完工,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民族文化馆,军事博物馆等等。

在这些建筑里,人民大会堂无疑是最晚施工的,直到1958年的时候,国家才确定,建设万人大礼堂。

目标已经清晰了,但是万人大礼堂应该怎么设计,由于面积实在过于广大,国内是没有参考经验可以遵循的。

为此,北京市规划局还特意派人前往了莫斯科,想要在那里学习万人大礼堂的修建方式,然而,国外的经验真的能够满足国内的需求吗?

在一开始,人们对大礼堂的功能分区就相当清晰,不仅要承担礼堂的功能,还要满足宴会厅的效果,同时还需要成为人大常委的办公楼。

为了完成这三个功能,但是又不显得拥挤,所以一开始礼堂的面积预算就相当大,足足有70,000平方米。

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的话,70,000平方米的面积足够了,但是大礼堂代表的是中国的水准,会成为国内最高级的礼堂建筑。

一旦想到礼堂背后的意义如此重大,许多设计师也束手束脚了起来,要知道啊,当时为了修建大礼堂。

国家可以说是发文件,把国内最有名的30多位建筑师聚集在了一起,比如吴良镛等人,他们代表的是当时国内最高的建筑师水平。

然而,就是这30多位设计师,在看到国家提出的要求之后,同样感觉非常难办,最终绞尽脑汁,他们向国家提供了三个设计方案。

而且只有两个方案,满足70,000平方米的预算,最后一个方案,对人民大礼堂的面积估算,是70,000平方米的两倍还不止。

出乎大家意料的是,经过商议,周恩来总理最终选择的就是这个面积最大的建筑方案,面积足足有171,800平方米,那么工程量也会急剧增加。

光说这个面积的话,许多人或许没有概念,在大家的想象里,故宫作为皇宫,皇帝的居所肯定是相当恢弘的。

然而人民大礼堂的面积,已经远远超出了故宫的有效建筑面积,即便到今天也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大礼堂。

说回修建的话题上,人民大会堂修建的时候已经1958年了,要赶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前完成,想要慢条斯理的规划,然后再修建显然是不可能了。

为此,人民大会堂选择了非常独特的建筑方式,一边实地勘测一边设计,同时施工团队也要一边施工。

要知道,施工之后,想要反悔重新修建,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这也就对建筑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他们不仅要保证人民大会堂的美观性,还要在设计的时候留有一定的余地,保证之后要修改也不至于一切推倒重来。

同时建造人民大礼堂的时候,也不能因为时间紧就随意敷衍,作为以后国家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国家以后接待外宾的地方。

那么人民大会堂的结构安全也要格外注意,不能因为一些轻微的地质灾害就造成垮塌,那对国际上的声誉是致命的。

在设计的时候格外看重安全问题,这并不是草木皆兵,光说人民大礼堂的挑台,二层伸出了29米,3层也伸出了22米。

如何规划结构,保证负重之后挑台也稳定,成为了给施工人员的严峻考验,而且人民大会堂不能是一次性建筑。

国家的计划是人民大会堂作为标志性建筑会使用很久,对于这一点周恩来总理特意强调了,使用年限不能少于350年。

这样下来,面积,施工时间等一系列因素组合在一起,让人民大礼堂的修建不再是一个城市的任务,而是要全国性的动员。

值得庆幸的是,全国各地的人们都热烈支持大会堂的修建,不仅有18个省市和自治区的优秀工人前来参与工作,还有国内的500多家工厂昼夜不停地生产配件。

当然,优秀的志愿者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完成这样一项庞大的工程,每天施工人数平均下来足足有1.4万人。

在施工任务最紧急的时候,呆在工地上的工人数量足足达到了35,000人,这些数量还没有算义务劳动的志愿者。

有了群众的支持,人民大会堂的修建肯定是不用担心了,不过如何设计依然困扰着施工人员,作为体积庞大的人民大会堂。

光是大会堂的高度就有30米,这种高度的建筑按照经验和水平,一般会做成前低后高的形式,然而,这个选择却被无情的否决了,最终决定采用水天一色的建造方式。

同样被否决的,还有宴会厅的设计,由于来者是客,虽然客人的身份有别,但是,国家希望让他们感受到平等和尊重。

如果把宴会厅设计中间高两边低的话,那么来宾仿佛就有了主次一般,作为国家来说,这是不太合适的。

为了按时完成人民大会堂的修建要求,工地的青年们还开发出了许多效率极高的工具,比如李瑞环木工青年突击队,他们就开发出了推车式的地板刨。

原本处理好人民大礼堂地板需要45天的时间,可是由于新型地板刨的出现,只用了八天半时间就完成了工作。

这样的优秀工人在人民大会堂修建期间数不胜数,他们昼夜不分,兢兢业业的为人民大会堂能够按时完成努力着。

终于在1959年的时候,人民大会堂顺利完工,在完工的时候,国家的许多领导人来视察工作,其中就有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等。

当时的人民大会堂还有许多工人在进行着收尾的工作,看着那些工人认真工作的样子,毛泽东同志深受感慨。

恰好当时人民大会堂没有名字,毛泽东同志先是亲切的询问了工人们怎么称呼,有的工人叫他大会堂工地,有的工人叫大会堂,还有的人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堂。

不过,毛泽东同志觉得最后一个名字太长,前面的名字怎么看又怎么不合适,思考再三之后,才提出了人民大会堂的建议。

毕竟,国家是属于人民的,大会堂也是属于人民的,毛泽东同志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素来把人民为重中之重。

提出这样的名字,也就不那么让人惊讶了,毕竟,毛泽东同志可是一个在人民呼喊毛主席万岁的时候,可以大声且激动的回应人民万岁的领导人呀。

直到今天,人民大会堂依旧是中国极为重要的建筑,许多会议依旧在那里举行,在新闻播报,我们也经常能看见人民大会堂恢弘的影子。

来源:万物知识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