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合生汇商场里,一位银发老者正用手机扫码支付刚买的羊绒衫。导购员小李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三年前刚入职时,老板天天念叨的那句话:"等疫情过去,实体店的好日子就回来了。"可如今商场空置率突破35%,隔壁店铺又挂上了转租广告。
北京合生汇商场里,一位银发老者正用手机扫码支付刚买的羊绒衫。导购员小李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三年前刚入职时,老板天天念叨的那句话:"等疫情过去,实体店的好日子就回来了。"可如今商场空置率突破35%,隔壁店铺又挂上了转租广告。
"这哪是电商抢生意,分明是咱们自己把客人推走的。"小李望着对面胖东来超市排到街角的队伍喃喃自语。这家来自河南的超市最近在京城引发奇观:早上七点就有大爷大妈在门口排队,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抢购瑞士卷,连三岁小孩都吵着要去"那个有旋转木马的超市"。
零售业老兵王建国对此深有感触。他的连锁超市去年关停18家门店,却在考察胖东来后惊觉:"原来超市还能这么玩!"他亲眼看见导购员蹲着为老人试鞋,生鲜区员工会提醒顾客"今天带鱼不太新鲜,建议买鲈鱼",就连卫生间都备着十几种应急用品。
"我们输在把超市当仓库,人家把超市变客厅。"王建国翻着胖东来的服务手册苦笑。这本被业界称为"变态服务指南"的手册里,记载着200多条特殊服务:为视力障碍者准备触摸价签,给哺乳期妈妈预留专用停车位,甚至准备了宠物临时寄存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老牌商超的现状。在朝阳区某卖场,过期三个月的饼干仍在货架上,海鲜区弥漫着若有似无的腥臭味。收银员张大姐抱怨:"公司要求我们学胖东来,可工资还按十年前的标准发。"更讽刺的是,该企业去年花千万引进智能收银系统,却舍不得给员工换掉磨破袖口的工作服。
这种割裂现象在零售业比比皆是。山姆会员店用260元年费筛选客户,却在全球供应链支撑下将榴莲千层做到全网最低价;西西弗书店把阅读区打造成网红打卡点,让90后心甘情愿为氛围买单。反观某些传统卖场,还在用"全场五折"的喇叭与电商血拼价格。
"不是顾客变心了,是需求升级了。"商业观察家林敏指出,"当00后开始主导消费市场,他们要的不再是简单交易,而是情绪价值。"她举了个典型案例:某社区超市开辟宠物友好区后,年轻顾客暴增40%,连带狗粮销量翻了三倍。
在杭州武林商圈,永辉超市的转型实验初见成效。他们将生鲜区改造成开放式厨房,顾客可以现买现做现吃。店长陈浩算过账:"虽然增加了厨师成本,但日销售额提升了65%。"更意外的是,很多顾客吃完顺便买了同款调料和厨具。
这些创新背后是经营思维的彻底颠覆。胖东来董事长于东来有个著名理论:"把员工当家人,员工才会把顾客当亲人。"这家超市保洁员月薪超过当地白领,所有员工享有"委屈奖"。结果就是,收银员会主动帮老人拎重物,理货员记得常客的购物习惯。
数字化转型方面,实体店正探索第三条道路。上海某百货推出"AR试衣魔镜",顾客不用脱衣就能看上身效果;成都某家居卖场开发"智能导购手环",能实时显示顾客动线和停留时长。这些科技手段不再与电商硬碰硬,而是聚焦线下独特体验。
当然,转型阵痛不可避免。南京某商场改造亲子区时,曾遭遇商户集体抵制。总经理赵峰顶住压力:"要么现在痛,要么等死。"事实证明,改造后儿童业态贡献了45%的客流,连带餐饮区翻台率提高两倍。
站在2024年的十字路口,实体零售正在上演冰与火之歌。那些死守"场地租赁"思维的企业,正在为二十年不变付出代价;而拥抱"场景创造"的先行者,已经尝到新消费时代的头啖汤。正如某位转型成功的老板所说:"打败你的从来不是电商,而是你假装看不见的顾客需求。"
来源:周元v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