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HIV感染者还可能面临另一种风险——“HIV重复感染”(即再次感染不同的HIV毒株)。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HIV感染者还可能面临另一种风险——“HIV重复感染”(即再次感染不同的HIV毒株)。
一、什么是HIV重复感染?
HIV重复感染指感染者体内已存在一种HIV毒株的情况下,再次感染另一种不同毒株。两次感染的病毒可能来自不同传染源(如不同性伴侣、共用针具等)。可见于短时间内接触多个病毒株(如高危性行为中接触不同感染者),或初次感染后未治疗或治疗失败,再次暴露于其他病毒株。
二、重复感染如何发生?
1. 治疗依从性差
未坚持抗病毒治疗(ART)的感染者,体内病毒未被完全抑制,新毒株更容易入侵。
2. 高风险行为
无保护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行为增加接触新毒株的机会。
3. 病毒快速变异
HIV的高变异率导致不同毒株间免疫逃逸能力差异,使重复感染成为可能。
三、重复感染的风险与后果
1. 健康风险
新毒株可能耐药性更强或复制更快,导致病毒载量升高、CD4细胞加速减少。体内多种毒株可能重组,产生更难治疗的新变种。
2. 治疗挑战
若新毒株对现有药物耐药,需调整治疗方案,增加治疗成本与难度,甚至面临“无药可用”的困境。
3. 公共卫生影响
重复感染者可能传播多种毒株,可能产生更具传播性或致病性的新病毒株,加剧病毒传播的复杂性。
四、如何预防重复感染?
1. 坚持抗病毒治疗(ART)
通过药物将病毒载量抑制到检测不到的水平(U=U原则),可大幅降低重复感染风险。
2. 采取防护措施
正确使用安全套,减少性传播风险。
避免共用针具、刀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器具。
高风险人群可考虑使用暴露前预防药物(PrEP)。
3. 定期监测
高危感染者建议每3-6个月检测病毒载量与耐药性,及时发现新毒株。
五、常见误区
误区1
“感染过一次HIV就不会再感染。”
事实
免疫系统无法对所有HIV毒株提供完全保护,重复感染可能发生。
误区2
“抗病毒治疗能100%阻断重复感染。”
事实
治疗极大降低风险,但若治疗失败或暴露于耐药株,仍可能发生重复感染。
误区3
“如果双方都是感染者,同房就无需戴安全套。”
事实
重复感染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健康后果,且可能传播耐药病毒。
提示:HIV重复感染并非“理论风险”,而是需要警惕的现实问题。无论是感染者还是普通人群,都应通过科学治疗、规范防护和定期检测,为自己和他人筑起健康屏障。
记住:HIV感染可防可控,而预防重复感染的关键,在于持续的责任感与行动力。
来源:最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