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人工智能时代关于李敖、钱钟书治学与叶嘉莹先生的吟诗

B站影视 2024-11-30 20:27 2

摘要:今天所谈到的三位,都是一流的学者,虽说不一定能用“名垂千古”这样的有些空泛的词语来形容,但至少都是治学的典范,其拥有的人生高度都是一般凡夫俗子所无法企及的。

今天所谈到的三位,都是一流的学者,虽说不一定能用“名垂千古”这样的有些空泛的词语来形容,但至少都是治学的典范,其拥有的人生高度都是一般凡夫俗子所无法企及的。

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他们各自的治学特点:

李敖先生自己曾放言,他的书房里有一张很大很大的书桌,每逢看到一些有用的书籍与有价值的内容,他就把那本书按照自己的喜好拆散,然后再分门别类进行装订成册,然后按照门类区分摞在那张大书桌上,以备自己写作时随时进行检索、抽取与引用。他用这样的治学方式进行学习与创作,著述颇丰,还曾凭《北京法源寺》一书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治学效果喜人的原因在于,他成功建立了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有些另类的知识存储与检索系统,以供他进行内容输出时随时调取调用。

而被公认博览群书、记忆超群的钱钟书先生,对于资料的储存与搜索,则完全依赖于其自身人脑的强大记忆力与信息检索能力。曾遍阅清华图书馆藏书的“锺书”先生,其一辈子“钟爱书籍”,且出生书香门第,又机缘助力深受欧洲文化的熏陶,可谓“博古通今”,据说任何人提出的有关书的内容,他都可以凭借超群记忆指出其精准出处。他的学贯中西,他的博闻强记,都让人高山仰止,他的《谈艺录》与《管锥编》就是他依赖于自己的博学广识而成就的优秀经典著作。

在知识获取不易的年代,李敖与钱钟书两位大师凭借自身独有的优势与异于常人的治学方式,让他们在学术领域脱颖而出。然而,从今天来看,一代大师们对于知识的存储、搜索与调取的方式,可能已经不值得进一步被倡导与运用。

为何这样说呢?

因为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的存储不再成为问题,知识的获取与检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状态,李敖式的“实体分类抽取法”可以说毫无存在与模仿的必要,钱钟书式的“超强大脑存储与调取法”对于一般人来说也很难模仿,且也早就失去模仿的价值与意义。因为这一切,人工智能都可以替我们做得更好,我们只需要学会操作机器,让其为我们的思考服务即可。换而言之,人工智能是为了辅助我们每一位治学者更好地利用知识进行思考与创新,至于知识的存储、检索与调取,我们只需要掌握技术,让其“为我所用”即可。

人工智能解放了我们的实体存储空间,也解放了我们的大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人批评李敖狂狷,批评钱钟书“掉书袋”,不是没有道理的。李敖的这种朴素原始的知识存储方式,毕竟存储有限而又太费精力,尽管其可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还曾公开批评南怀瑾对于《易经》的注释错误;钱钟书的这种真人肉身存储,毕竟对于记忆力与求学机会要求甚高,远非一般人的先天条件与后天经济实力支撑可匹敌,但他也因治学不够磅礴有气势、过于细碎冗杂、缺少整体贯通而被部分学界人士所诟病。

因此,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尤其是交互式人工智能的诞生,为更好地治学提供了更好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前辈大师李敖与钱钟书所不曾享受过的。

我写作此文,无意于批判大师们,不仅没有这个目的,同时我也没有这个资格。我的意思是说,人工智能时代,交互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可以让我们比前人享受更多优先解决知识的存储、检索与获取的最佳方式,这样就可以留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让我们人类真正用于深度思考与科技创新。

再谈一下叶嘉莹女士的吟诗问题。也许有人觉得,照我这样说,那么,古诗词很容易被存储与检索,并且,现在人工智能都可以自己作诗了,那么,我们个人还有无吟诗的必要?

有!

吟诗,不仅是为了诞生作品,更是为了抒发情志、排解心绪。迦陵先生一生命运多舛、遭遇挫折无数,然而,她能活到百岁,可以说诗词吟诵功不可没,它起到了很好的情绪宣泄、精神慰藉的作用,这是人工智能所不可替代的。人工智能根据投喂给它的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的现存诗作,而生成、“吟”出它自己的诗,虽然这也可看作是一种创作,但它却代替不了现实人类纾解心情、抒发情志的精神需要,也无法代替个人因经历不同、思想情怀各异而形成的创作的独特性、审美趣味的个人化。

并且,古代文人对于诗词的积累,都是钱钟书式的,必须依赖于大量人脑肉身的强大记忆,然后再调取诗词记忆完成诗词创作,尤其是一些典故的运用,最典型的当属宋代文学家辛弃疾。

人工智能给诗词的存储与检索提供了便利,也就为诗词的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因此,可以这样说,人工智能之于古典诗词创作,不仅不会取代人类,而且为人类的创作更好地助力。

闲说了这么多,笔者无非是想说,人工智能将解构一切传统的学习方式与创作方式,因此,我们目前的应试制度定然要随之做出相应解构,才能更好地适应它、利用它。比如,我们的应考要进一步削弱记忆背诵的部分,尤其是对于古典诗词,应更多提倡诗词创作,让学生能够有抒怀的典雅方式。诗词比起其他文学样式,更加含蓄,这是它的另一种优势,有利于倾吐难言之隐。而对于治学,也不应更多提倡背诵与积累,因为这些人工智能可以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应更多倡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的存储便捷与其内容的丰厚性多样性,更多学会对于知识的检索、筛选与提取,从而可以更多地投入思考与创新,即更多更优秀更高质量地地输出,从而推动人类的精神走向更高更深的高度,从根本上提高人类的生命质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网络资源用好用足、可以与交互式人工智能对话的语文探源学习,无疑是一种人工智能时代的较好的学习方式。

关于“语文探源学习”首倡者:

姚丹华,1970年生于上海,笔名稚吟秋声,教育探索者与教育行者,独立写作人,语文学习溯源法首创者,道家文化传播者,发现美国积极心理学理论依据实为道家理念的第一人。

多年荣获上海市古典诗词创作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古诗文阅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上海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中国语文报刊协会会刊《语文世界》头版封面人物介绍,《语言文字报》教学版曾整版刊登其溯源教学实录《愚公移山》,北京童立方公司“大家小绘”选题系列丛书之《愚公移山》文字稿主笔。

“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全国学术研讨会、全国正道语文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小学课堂智慧教学能力提升研讨会、“四地”语文研讨会、“溯源导读河南项城推广活动”、深圳东莞两地“溯源导读”学术报告会、汉中“追寻大师足迹,探寻阅读源头”国培计划讲座、“生命因与大师邂逅而精彩”南京建邺中学导读互动活动、四川师范大学附属云南昆明实验学校(天娇校区)教师培训、“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导读导写研究中心第十三届年会暨河南省第二十三届语文年会”、浙江省教育厅“百人千场”名师赴平湖市送教活动特邀嘉宾。

“河南省第四届语文课博会”“教育者论坛”“梦龙诗话”诗歌教育微型论坛、“上海市桃李园学校教学研讨微讲座”等多个语文教学活动特邀嘉宾及主讲者之一,南京十三中语文研讨、东莞市松山湖实验学校语文研讨、河南虞城春来学校座谈会主讲者、全国溯源导读教学展示课《为学》《陈太丘与友期行》《背影》。

“台州、宁波、杭州、上海、嘉兴”五地语文专题研讨古代诗歌专场嘉宾评委,企业文化课《古典诗词与人生境界》、社区公益讲座《溯源导读法家庭推广》、大型公益讲座《我们今天这样学语文》《初中语文学习指导》《站在综合语文素养的高度研究考试》主讲嘉宾。

来源:Marker科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