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在协同融合中推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发展,在全市中小学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构建“三位一体”美育课程体系,以多种方式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新生态。一起来看他们的具体实践——
民小编说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以立德树人为主线,在协同融合中推进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发展,在全市中小学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构建“三位一体”美育课程体系,以多种方式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新生态。一起来看他们的具体实践——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全国首批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湖北省宜昌市以立德树人为主线,通过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构建“天天有一课、月月有赛事、班班有歌声、校校有特色、人人有笑脸”的育人新格局,让校园更灵动、课堂更生动、学生更具灵气。
以体塑形,树立“健康第一”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2022年起至2025年,宜昌在全市中小学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三年来,全市中小学校园呈现出“天天有一课、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校校有特色”的蓬勃景象,孩子们“玩有兴趣、练有收获,身上有汗、眼里有光、脸上有笑”。
宜昌将“每天一节体育课”写入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清单》,列入“2023年宜昌教育十大实事”,并采取分学段实施、先试点再推开的方式,整体部署推进。具体为2022年在小学推行,2023年在初中推行,2025年在全市高中试行,同时将课间休息时间由10分钟延长至15分钟。推行前各学段选取6所典型学校开展为期半年的试点,充分论证后再全面推开,减小了阻力,提升了效率。推行过程中,各级教育部门通过网上巡课系统检查开课情况,将落实情况纳入专项督导,多角度全方位推进落实。
推行“每天一节体育课”,课时、师资、场地是“三个关键”。宜昌将体育课时统一增加到每周5课时、每天1节,小学利用课后服务、初中利用课后整理统筹安排增加的课时。各校排体育课时不得挤占大课间,确保学生每天在校阳光锻炼不少于2小时。为解决体育师资问题,小学通过招引、选聘、购买服务等方式,初中通过公开招聘、退休返聘、购买服务、承接支教、校内兼任、教师走教等,借力校内外资源共补充1186人次。针对体育场地问题,规模较大、场地不足的学校采取错时错峰、科学排课,挖潜校内空间资源、增加同课班级数量、就近到公共体育场馆等方式解决。
“每天一节体育课”要面向“三个层面”。一是“游戏+参与”,开展踢毽子、跳皮筋等传统或趣味项目,让小学中低年级体育更有“趣”;二是“习惯+特长”,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特长,让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体育更有“范”;三是“健康+技能”,通过课课练、律动课间、全员运动会等特色品牌,让高中体育更有“效”。
“每天一节体育课”带来校园特色体育的蓬勃发展和学生体质的显著提升。宜昌创新开展全市起始年级(一年级、七年级)体质健康、近视防控三年跟踪监测,圆满完成省级抽测及数据上报。2024年全市中小学生体质监测优良率比2021年提升了25.22个百分点。
美育润心,让艺术滋养孩子一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美育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
作为钢琴之城,宜昌已坚持10多年举办青少年钢琴大赛,器乐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宜昌市教育部门以校园铃声作为美育切入点,搜集整理古今中外经典音乐作品,根据校园作息时间设计音乐铃声,涵盖入校、上课、大课间、午餐、午休、放学等场景,供学校选用。铃声从枯燥单一的机械铃声转换为经典音乐铃声,从功能信号升华为美育媒介,师生在不经意间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体现了浸润式美育的育人理念。
宜昌以整体构建“三位一体”美育课程体系为载体,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学校美育文化建设,通过“班班有歌声”“艺术长廊”“音乐广播”等方式营造格调高雅、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丰富学生审美情趣。西陵区镇镜山小学以留守学生为班底组建的“小脚丫合唱团”屡获佳绩;当阳市太子桥小学教师谭颖涛创建“蝶之韵”戏曲舞蹈社团,联动当地文化馆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创编校本教材,培养出千余名“小戏骨”;西陵区东山小学以校园拐枣树为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美、创造美,提升审美素养和艺术创造力。
宜昌每年举办中小学美育节,涵盖器乐、声乐、舞蹈、戏剧、朗诵、书法、绘画等九大项目,既是师生展示才艺的秀场,也是检验美育成果的舞台。在2024年湖北省黄鹤美育节上,宜昌市共有40所学校50项美育成果现场参展参演,参展学校和参演项目数量在全省仅次于武汉市,充分展示了美育实践活动的丰硕成果。在持续深化美育浸润行动实践中,宜昌教育工作者相信,在美育浸润中成长的孩子,积淀的艺术素养会滋养他们一生。
重视劳动,在实践中强筋壮骨
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宜昌市高度重视劳动教育,通过举办劳动技能大赛、制定劳动教育“生动课堂”标准等方式,推动劳动教育落地生根。
中小学劳动技能大赛将场地搬到田间地头,现场比拼包饺子、洗衣服、种花卉、下田起垄、制作节水灌溉装置等,涵盖烹饪与营养、传统工艺制作、工农业生产劳动等6大类16项,覆盖4个学段,既满足课标要求,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兼顾城乡差异。参赛学生展现出扎实的劳动技能和创新思维,充分体现了劳动教育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为高质量开展劳动教育,培育学生实践精神,宜昌市教育局制定了劳动教育“生动课堂”标准,将劳动教育纳入综合实践课程,常态化开展“乡村田园、工矿企业”一线行活动。2024年,全市共有24批次1.65万名学生踊跃参加,走进真实劳动场景,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实践中强筋壮骨、增长见识、锻炼能力。
为展示学生劳动成果,2024年宜昌市举办“我爱劳动”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展,现场展示74门特色劳动课程,激发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参加湖北省“晒出你独一无二的劳动课吧”宣传展示活动,200件作品参评。在全国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中,宜昌市斩获44枚金银铜牌;在湖北省劳动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交流活动上,宜昌市获奖105项,其中一等奖38项。
协同发展,构建融合育人新生态
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宜昌在推进这三项教育中注重协同融合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新生态。
在课程设置上,宜昌各学校注重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的相互渗透。如在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融入相关内容,在科学、技术等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宜昌利用各种校园活动和平台,将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元素有机结合。如在校园文化节中设置体育比赛项目、艺术表演和劳动成果展示,让学生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此外,宜昌还推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家长和社会各界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共同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宜昌是一座山水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生态孕育着“山清水秀”的社会生态。宜昌将以“山清水秀”的教育新生态,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宜昌力量。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5年第17期①扫码订阅2025年《人民教育》杂志
来源:人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