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兰古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6 11:39 1

摘要:汉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来都经过楼兰。楼兰屡次替匈奴当耳目,并攻劫西汉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汉派兵讨伐楼兰,俘获其王。楼兰既降汉,又遭匈奴的攻击,于是分遣侍子,向两面称臣。后匈奴侍子安归立为楼兰王,遂亲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汉,将情况报告汉朝。

[唐]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楼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古代小国。位于中国新疆罗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


汉武帝初通西域,使者往来都经过楼兰。楼兰屡次替匈奴当耳目,并攻劫西汉使者。元封三年(前108),汉派兵讨伐楼兰,俘获其王。楼兰既降汉,又遭匈奴的攻击,于是分遣侍子,向两面称臣。后匈奴侍子安归立为楼兰王,遂亲匈奴。王弟尉屠耆降汉,将情况报告汉朝。

昭帝元凤四年(前77),汉遣傅介子到楼兰,刺杀安归,立尉屠耆为王,改国名为鄯善,迁都扜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其后汉政府常遣吏卒在楼兰城故地屯田,自玉门关至楼兰,沿途设置烽燧亭障。魏晋及前凉时期,楼兰城成为西域长史治所。

1991年电影《梦断楼兰》片头,小时候看了这部电影好几次印象很深刻

距今约1600年前楼兰国消失,只留下处古城遗迹。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

楼兰国的远古历史至今尚不清楚。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汉书·匈奴列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楼兰人建立了国家,当时楼兰受月氏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了月氏,楼兰又为匈奴所辖。


让人不解的是,一个人口集中,盛极一时,活跃了几个世纪的楼兰王国,于公元3世纪后突然消失了,楼兰人的历史至此断章,从此史不记载,传不列名,似乎这段历史不曾存在一般。虽然考古学家们作了多方考证和推测,但是始终没能够得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千百年来楼兰的突然消失仍然是一个没有真正解开的谜。历史在无意间留下人类生活的痕迹,在消蚀和残破中,默默地向后人展示遥远年代的某些信息。

汉朝平定楼兰之谜


在西汉以前,汉朝人根本不知道在他们的近旁还有一个叫楼兰的国家,人们当然更加不可能知道楼兰诞生在什么时候,由谁所创立。直到西汉年间张骞出使西域后,楼兰才从历史的幕后走向前台,从此载入史册。

但是一直以来,人们对于楼兰是如何走向历史前台的并不十分清楚。甚至不少人认为,“楼兰美女”最出名,楼兰当然是靠美女才走向前台的了。真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因为早在“楼兰美女”出名以前,楼兰就已经很出名了。


据说,张骞在出使西域回来之后,首先就向汉朝皇帝报告了他在西域的见闻,其中就包括他发现的这块新大陆——楼兰。张骞是这样说的:楼兰人有深深的眼窝,大眼睛,低颧骨,高鼻梁,相貌与汉人大不一样。他们说着如同鸟儿鸣叫一般古怪难懂的语言,用芦苇杆、胡杨红柳作为写字用的笔,写出的文字就像蝌蚪一样,无法识别。

如果张骞仅仅告诉皇帝这些,楼兰或许就不会是后来的楼兰了,但是,张骞还告诉了皇帝一个秘密。他说:楼兰并不是一个有去无还,有死无生的地方,而是西域要塞,汉朝无论是与西域通商,还是进攻匈奴这里都是第一站。对于这样一个位置显赫的国家,汉朝怎么可能不和她建立关系呢?于是经过张骞的努力,楼兰国与汉朝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了表示对汉朝的忠诚,楼兰还把一个王子送到汉朝当质子。

可是,好景不长,汉朝很快就发现楼兰有叛逆汉朝的举动。因为楼兰不光送了一个王子到汉朝,而且还送了另一个王子到匈奴当质子。楼兰人的意图再明显不过,那就是在汉朝和匈奴之间,他们谁也不想得罪,他们要严守自己的中立立场。和其它西域小国一样,楼兰脚踏两条船是因为北临匈奴,南接汉朝,如果投奔汉朝,就会受到北方匈奴的打击,如果投奔匈奴,就会受到南方汉朝的报复。所以,对于楼兰来说,最理想的做法是两边都讨好,尽量都不得罪。对于汉朝和匈奴来说也是如此,谁控制了楼兰,就等于控制住了两国家的缓冲地带,这对出兵远征是相当有利的,所以,汉朝和匈奴双方都对楼兰实施怀柔政策,尽最大的努力拉拢楼兰。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汉朝和匈奴的实力此消彼涨,可谁都没能够把楼兰彻底拉到自己这边,直到有一天,楼兰王去世了。国王去世对楼兰的影响非常大,因为楼兰王有声望的儿子有两个,一个在汉朝当人质,另一个在匈奴当人质,由哪个儿子来继承王位直到楼兰王去世都没有定论。这个擅长于玩大国均衡的小国从此陷入了困境。楼兰国当时面临着两种选择:选择在汉朝当人质的王子继承王位,后果是,汉朝皇帝会很高兴,但会因此得罪匈奴;反之,则讨好了匈奴,但汉朝会很不愉快。

国不可一日无君,楼兰必须在两个王子间作出选择,由于当时汉朝的实力已超过匈奴,因此,楼兰派遣使者到汉朝请求将在汉朝做人质的王子送回去继承王位。本来,楼兰人决心这么做没什么不对,甚至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之举,问题是,汉朝皇帝不能够答应楼兰使者的请求。我们这就有些不明白了,既然楼兰决心把在汉朝当人质的王子请回去当国王是亲汉朝的举动,汉朝为什么会见好不收呢?难道背后有什么隐情?

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曾经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汉朝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害怕匈奴,汉朝担心楼兰把在自己那当人质的王子接回去当国王过后匈奴会在盛怒之下攻打楼兰,并且威胁到汉朝的安危。还有人认为,对于强大的汉朝来说,根本就不在乎谁做楼兰的国王,并且,当时的汉朝正愁找不到出兵楼兰甚至匈奴的借口,如果楼兰立在匈奴当人质的王子当国王,汉朝不就找到了发兵的理由吗?

应该说,第二种说法非常有道理,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却否定了这一猜测。这件事情是:在遭到汉朝的拒绝过后,楼兰人另外选择了一个王子继承王位,并且又选了两个王子分别到汉朝和匈奴做人质,送到匈奴去的王子名叫安归。可是,新即位的楼兰王没过多久就去世了,趁着这个机会,机灵的匈奴人主动把安归送了回去,并且把他扶上了王位。安归继承王位之后,就在先王遗孀——一位来自匈奴的女人的挑拨下,新楼兰王安归与汉朝渐行渐远,转而亲附匈奴。哪怕在这样的情况下,汉朝也没有向楼兰发起进攻,这就说明,汉朝根本就不打算向楼兰出兵。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令汉朝做出这一意外举动呢?通过查阅史料,我们有了一个既惊讶,又啼笑皆非的发现:在汉朝为人质的楼兰王子因为触犯汉朝法律被施以宫刑。被施以了宫刑的楼兰王子连男人都不是了,怎么能当国王呢?因此,汉朝没有答应楼兰人的请求。

在楼兰疏远汉朝之后,汉朝并没有因此断绝和西域的联系,汉朝仍然派出大量使者取道玉门关外的楼兰前往西域各国。每次经过楼兰境内,汉朝使者都要经过一个名叫白龙堆的沙漠,我们知道,这个沙漠的气候非常恶劣,经常刮起狂风阵阵,将流沙裹挟到空中,形状如龙如蛇,行人常常会因为迷了方向而走失。在这种情况下,汉朝于是请求楼兰王提供援助,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楼兰人竟然把汉朝汉使全都杀死了。

白龙堆

对于这起胆敢冒犯汉朝天威的恶性事件,汉朝自然不会轻易放过,可问题是,当时中原与楼兰相距遥远,消息一点都不灵通。就在楼兰王安归准备瞒天过海的时候,令他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件事情的主角是安归的弟弟尉屠耆,并且,尉屠耆和哥哥的政见不和,哥哥亲匈奴,弟弟却亲汉朝。兄弟间政见不和倒没什么,问题在于安归派人杀死汉朝使者的事被他的弟弟尉屠耆看得一清二楚。于是,尉屠耆做了一个大胆的,他“叛逃”到汉朝,并且把安归杀害汉朝使者的事如实上奏。


得知使者被安归杀害的消息后,汉朝上下群情激愤,不少文官武将都誓言要灭掉楼兰。但汉朝当时的辅政大臣霍光却提出了另一种主张。

霍光是西汉著名将领霍去病的同父异母之弟。霍光跟随汉武帝近30年,是武帝时期的重要谋臣。汉武帝死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成为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成麒麟阁(汉朝阁名,供奉功臣,指卓越的功勋或最高的荣誉)十一功臣第一位。班固、司马迁等人都给予他很非常高的评价:霍光秉持汉朝政权前后达20年,他忠于汉室,老成持重,而又果敢善断,知人善任,实为具有深谋远略的政治家。他击败上官桀等人发动的政变,废刘贺,立汉宣帝,使汉室转危为安,其政治胆略颇可与萧何相比;他改变武帝末年急征暴敛、赋税无度的政策,不断调整阶级关系,与民休息,使汉代的经济出现了又一个发展时期,这也说明他以国家为重,以民生为重的治国思想。


那么,霍光到底提出了什么主张呢?他说:楼兰当然不是我们大汉的对手,可我们一旦向楼兰发兵,势必会引起匈奴人的抵抗,为了区区一个楼兰小国,我们犯不着和匈奴大动干戈,依我看,皇帝只需要派出一个使团,带上大量金银财宝到楼兰走一趟即可。

汉武帝同意了霍光的建议,并命令傅介子带领着100多名将士,携带大批的金帛,珠宝等贵重物品,浩浩荡荡向楼兰进发。才一百多将士,还带着大量的金银财宝,傅介子难道不担心遭到抢劫吗?再说,以一百人的兵力对抗一个国家,傅介子难保不会凶多吉少,最大的可能是,傅介子被劫了财,随后又丢了命。可是,傅介子最终不但没有折财丢命,相反还圆满完成了任务。

据史料记载,傅介子到了楼兰之后,已经彻底与汉朝决裂的楼兰王安归却不愿意接见傅介子。傅介子一点也不着急,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离开楼兰国都,到了楼兰的西部边界,然后让楼兰国负责接待的官吏捎话给楼兰王:“我们汉朝使臣拿着黄金、绸缎赏赐西域诸国,楼兰王不来接受,那么我就只好去西面的其它国家了,你可不要后悔哟!”傅介子说着,有意将带着的金帛珠宝等一一拿出来给楼兰的官员看。



接待傅介子的楼兰官吏,从来没有见到过中原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眼睛都看绿了,赶紧对傅介子说:“你稍等,我回去汇报,再来!”

楼兰原本就是个豆腐块大的国家,守卫边疆的官员骑上快马当天就到了王宫,并且在安归面前将西汉的金银珠宝说得天花乱坠,神乎其神。最后,这位官员还没忘规劝国王一句:“归不归顺汉朝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和那些宝贝没有仇,我们万万不能不要那些宝贝啊!”

安归的贪念顿时爆发了,他想,如果傅介子不同意把财宝留下来立马走了,就像上次那样要了傅介子的命。于是,安归便派人把傅介子请到了王宫。

安归在帐外设宴款待傅介子,并坐在一起饮酒。或许,安归请傅介子喝酒的目的是想让傅介子喝醉后主动把财献给自己,再或者,即使傅介子不主动献出财宝,把傅介子灌醉后直接夺过来便是。果然,傅介子大大方方地和安归喝起酒来,并且,喝着喝着,傅介子就仿佛喝醉了酒一样,开始炫耀起自己随便携带的那些金银财宝来,只见他一边和安归大碗大碗地喝,一边吩咐人把所带的黄金、绸缎拿出来给安归看。


可是,由于傅介子有谋在先,所以只顾着把安归灌醉,自己则并没有真喝醉。安归被灌醉后,傅介子于是对几近不省人世的安归说:“天子此次派我来,有几句话让我转达给陛下。请您和我到帐内详谈,这些话只能让您一个人听到。”醉醺醺的安归糊里糊涂地就跟着傅介子走到帐子里面。就在这时,两名藏在帐中的壮士持刀冲了出来,接着,一个人应声倒地。当然,倒地的不是傅介子,而是安归,因为这两名壮士是傅介子事先安排好了的。

见国王死了,楼兰王宫内顿时乱作一团,官吏们都吓得四散逃命。
傅介子马上吩咐部下拦住楼兰的官吏,对他们说:“楼兰国杀死了大汉使臣,背叛了汉朝,犯下十恶不赦的大罪,汉朝天子派我来就是为了诛杀楼兰王的。现在,既然安归已经死了,就应该立安归的弟弟尉屠耆当国王。并且,尉屠耆马上就要跟着汉军回来了,你们谁敢轻举妄动、图谋不轨,安归的下场就是你们的下场,大汉军队就立即灭掉楼兰,到时候你们后悔都来不及了。”


傅介子以区区上百人,竟敢在楼兰国谈笑间行刺了楼兰国王安归,他的胆子也太大了一些。并且,他杀了楼兰国王安归还不打紧,杀人之后竟然还要紧不慢,没有半点要逃点的意思,他这不是在等死吗?

没错,如果楼兰的大军向王宫挺进,傅介子就算有一百条命,他也逃不出楼兰军队的手掌心,最终惨死他乡。可问题在于,楼兰上下已经因为国王的突然死去发生了两大变化:第一,人心涣散,无心恋战;第二,如果没有汉朝大军作后盾,他傅介子就算吃了熊胆也不敢杀楼兰国王,并且,在杀死安归之后,傅介子也完全没有要逃跑的意思,由此可见,傅介子的援军很快就要到了,楼兰上下因此变得人心惶惶。傅介子让他们立尉屠耆为国王,他们当然就只有立尉屠耆为国王了。

尉屠耆在当上国王之后,又做了两件事:第一,按照汉朝的要求将楼兰迁到了扜泥城改称鄯善国(今羌若县);第二,请求汉朝军队入驻楼兰,抵抗匈奴。

公元前77年,楼兰古国迁都至泥城,更名善鄯国,而楼兰进住了汉朝军队住守

从此以后,丝绸之路畅通无阻,楼兰也真正感受到了亲附汉朝的巨大好处,商业日渐繁荣,人民的生活日渐富足,中原的商品和工艺也借着丝绸之路越来越多地传到楼兰,给楼兰带来了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时的楼立,俨然成为了西域的乐土,沙漠里的天堂。

楼兰美女

谈到楼兰,最令人向往的自然是楼兰美女。不过,事情还得从新疆考古队说起。1979年秋天,一次很偶然的机会,新疆考古队在罗布泊的一片寸草不生的土埠顶上看到了一些干枯的树枝和芦苇杆。考古队员们顿生疑惑,在这个寸草不生,黄沙遍野的地方,怎么会有树枝和芦苇杆呢?

凭着多年的考古经验,考古队员们断定这里曾经肯定有人生活过。在小心翼翼地清除掉上边的浮土过后,果然,他们发现下边是一座古代楼兰人的墓葬!考古队员们既惊又喜,并马上着手挖掘,他们用了一天的时间,先将古墓周围的积土清楚掉,接着又将填压在死者身上的树枝和芦苇杆取了下来。


当将墓穴清理的差不多后,眼前的发现将所有人都惊呆了!那是一具完整的古代楼兰女性的尸体,一具保存得相当完好的干尸!


按理说,墓穴之中发现干尸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问题是这位楼兰姑娘脸面清秀,鼻梁尖高,眼大窝深,甚至连长长的睫毛都清晰可见,鼻梁高而窄,下巴尖翘,具有鲜明的欧罗巴人种特征,毛发、皮肤、指甲都保存完好,发长一尺有余,肌肤尚富有弹性。


这具女尸的头上戴着尖顶毡帽,帽插数支翎,身着粗质毛织物和羊皮,足蹬粗线缝制的毛皮靴,仰卧在一座典型风蚀沙质土台中,仿佛刚刚睡去。她那健壮的骨骼、古铜色的皮肤让人相信她随时会站起来奔跑,甚至她的头发和皮鞋里的虱子都是那么的栩栩如生。在场的人都亲眼目睹了这位古楼兰女性的风采,发现者更是激动不已。


据考证,这具女尸是3380年前遗存下来的,具有白种人特征,是迄今为止新疆出土古尸最早的一具。在此之前,人们从来没有真正见过楼兰人的样子,更不用说这么直接、这么形象。科学家测定,这位楼兰美女死的时候是45岁左右,生前身高1.57米,现在重约10.1千克,血型为O型。


楼兰干尸被发现的消息传到日本,引起了轰动。日本人为她做了一件复制头像,一时间,“楼兰美女”的称谓响遍全世界。人们都说,“楼兰美女”的干尸都如此的漂亮,那她当初的面容不知道该有多迷人。为了能够看到“楼兰美女”的真正面目,专家对“楼兰美女”经行了复原。


当楼兰再次出现的人们前面的时候,几乎把所有的人都震撼了:这位楼兰美女娥眉清秀,眼睛深凹,双目有神,大眼睛,高鼻梁,尖下颏,颧骨略高,薄唇轻抿。头戴白色羊绒帽,帽上插有3根雁翎,头发棕红色,并增加了长度,身着粗线混纺上衣,侧身姿势,略左侧,与右侧头发呼应。

在场的人发现,这是一个十分俊美,却带有着浓重忧郁气质的中年美女。“楼兰美女”的现身,让人们惊叹不已。一石激起千层浪,随后,考古学界掀起了发掘“楼兰美女”的高潮,在短短的二三十年间,考古学家们就陆续发现了许许多多“楼兰姑娘”,由此引发的震动决不亚于当初楼兰古城的发现,并由此引发了楼兰人种问题的大讨论。罗布泊地区古代居民属于什么人种?具有欧罗巴人种特征的人为什么会在3000多年前出现在中亚?


距今3000年前的古楼兰人是典型的原始白种人,这已经无可置疑。这是迄今所知欧亚大陆的时代最早,分布最靠东方的白种人集群。至少在青铜时期,具有原始形态类型的欧洲人种已分布在罗布泊地区。但汉朝时起的楼兰居民,明显是高加索人种,同3000年前的古楼兰人虽同属于白种人的范畴,却是不同的分支。楼兰古城人种是否由古楼兰人演化而来,这仍然是一个没有解开的迷。

楼兰古国神秘消失之谜

楼兰消失一直以来是考古界的一个谜团,有人不免要怀疑了,史书中不是有不少关于楼兰的记载吗,谜团从何谈起呢?我们不否认史书中有过关于楼兰的记载,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楼兰的消失迄今的确是个谜。

楼兰最早出现于《史记》,但是在《周书》最后一次提到楼兰,也就是说这个西域小国在历史的舞台只活跃了几百年,然后在公元4世纪神秘的消失了。从此,史书中就再也没有提到楼兰。也就是说,公元前2世纪,楼兰这个神秘的王国突然出现在了史书中,又在公元4世纪之后突然消失,史不记载,传不列名,在不为人知的情况下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和史官们的视线。

唐朝时,也就是公元7世纪,玄奘西天取经之后东归,偶然路过罗布泊,偶然见到“城廓岿然,人烟断绝”的废墟,断定这里就是楼兰。而自此之后,直到清末,楼兰才再次出现在人们眼前。

一个曾经声名赫赫的楼兰王国在繁荣兴旺了几百年之后就这么销声匿迹了,一个曾经融汇了东西方文化精华的楼兰文明也就此失落了。楼兰的突然出现,之后悄无声息的突然消失,不能不让考古界震撼。它从哪里来,又去向了哪里?

楼兰文物出土重地:三间房

考古学家寄希望从楼兰的遗址中发现一点蛛丝马迹,由于外国一些强盗的掠夺,以及我们国人民对文物的不重视,使得保存到现在的有用的文物极其的稀少,要想证明楼兰的起源于灭亡更加难上加难。


不过考古专家还是发现了一点有用的东西,在楼兰找到了最晚有年代的汉文木简是前凉建兴18年的,也就是公元330年。木简提到的最后一位楼兰国国王名字叫做伐色摩那,在位的时间约是公元321到334年,这也就是说明了,楼兰文明大约就是在这个时间段之后从此永远的失落了。

当年那片有着文明灵光的地方,如今只是一片死寂的沙漠。罗布泊的西南岸,环绕地排列着一串大小不一的古城,它们是土垠遗址、营盘古城、楼兰古城、海头古城、米兰遗址、尼雅遗址等等达数十个之多。还有,由东北向西南穿越罗布泊的长城烽燧和屯田戍堡。如果将这些古城串连起来,足见楼兰的雄伟和气势,那么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可以看到一条生命和文明的链条。

楼兰在丝绸之路上有着极其重要地理位置,传递着中东西方文明。楼兰运转丝织品数额巨大,有可观的人口和较为发达的农业经济。然而,商贾使节驰驿于楼兰城下的景象不复存在,昔日的繁华之地,今日已经成为一个野骆驼的乐园。

楼兰的消失也成为了考古界争论不休的一个话题,大家争执不下的不外乎一下几种推测:自然环境的变化、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和人类活动破坏自然三种说法比较有代表性。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具有最先发言权的当然是最早发现楼兰的人——斯坦因。斯坦因认为楼兰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恶化造成了楼兰的消失。斯坦因从楼兰掠夺了一些最珍贵的宝物回国之后,仔细研究之后,发表了楼兰的消失之谜:由于冰山退缩导致河流流量减少,土地被沙漠化所造成的。

楼兰所在之地本身就气候恶劣,一年中8级以上大风天气有100多天,夏季高温可达50多度,冬季寒冷可至零下30多度,楼兰古城周围是广阔的雅丹地貌。雅丹是一种长期强烈风蚀和水蚀形成的像海中礁石一样的土堆群,地表沟壑纵横,起伏不平,连汽车都很难行驶。

这样就可以证明楼兰是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吗?当然,不能,冰冻一尺非一日之寒,我得看看历史上,有没有记录有关楼兰遇到自然灾害的事情,具体遇到的是什么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果然,我们在《水经注》中找到了一些证据。东汉以后,由于当时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滨河改道,导致楼兰严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来到楼兰,又召集楼兰、焉耆、龟兹三国兵士3000人,不分昼夜横断注滨河,引水进入楼兰,缓解了楼兰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尽管楼兰人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尝试,楼兰最终还是因断水而废弃了。对于楼兰古城的神秘消失,一直以来,“水断城空”的观点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

考古学家认为,公元3世纪后,流入罗布泊的塔里木河,因下游河床被风沙淤塞,遂改道南流,加上水位下降,于是,楼兰绿洲得不到灌溉,楼兰城水源枯竭,草木相继死亡。古楼兰人被迫弃城出走,留下了一座死城。在漫长的岁月中,肆虐的沙漠风暴渐渐湮没了楼兰。在楼兰古城遗址的汉文简牍中有“宜渐节省,使相周接”之语。可见由于水源不足,环境逐渐恶化,农作物生长困难,导致粮食紧张,连士兵的口粮都不能保证,一般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了。水源日益减少,大有断水的可能,人们只好早作打算,于是弃城出走,另谋生路。

地理学家认为,楼兰古城的消亡是世界气候出现旱化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大约在公元前后至4世纪(中原的汉朝到北魏时期),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旱化加剧,湖沼消亡,海退发生。这个时期不仅楼兰古城消亡,由于沙漠不断扩大,尼雅、喀拉墩、米兰城、尼壤城、可汗城、统万城等先后相继消亡。

水源和树木是荒原上绿洲能够存活的关键。当年的楼兰有烟波浩淼的罗布泊,有清澈的河流在门前流过,附近有茂密的胡杨林,人们在森林里狩猎,在碧波上泛舟捕鱼,楼兰人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可是由于他们毫无节制地大量砍伐树木和芦苇,建造城堡、烽燧和墓地,对自身的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滥伐林木,破坏环境,已经引起楼兰、鄯善王国时期的人们的警觉。楼兰国的统治者们,已经认识到树木对治理沙漠的作用,并借助法律来保护树木。在楼兰城出土的文书中,发现了一件禁止随便砍伐树木的条文,上面写着:“连根砍树者,不管谁都罚马一匹”,“在树木生长时期,应防止砍伐。如果砍伐树木大枝,则罚牝牛一头”。这大概要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森林保护法了。可想而知,当时乱砍乱伐树木的情况有多么严重,以至于要颁布法令禁止。对于楼兰人来说,这样的觉悟似乎太迟了一些。

在出土的文书中还有不少关于用水紧张不能下种,要求配水和对水源严格控制的记录等,这些都说明楼兰人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的生存已经受到严重的威胁。看来,楼兰的消失似乎“自然环境的变化”能够站得住脚啊!


那么,坚持“政治经济中心转移说”的专家是怎么说的呢?这些专家则认为:是丝绸之路使得楼兰日益兴盛,同时也是它使楼兰日渐衰落

这些专家也有自己的证据,因为历史有这样的记载。两晋之后,丝绸之路改走北道,中原在楼兰的驻兵和屯田事业也从此向北转移,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楼兰便慢慢被废弃,最终销声匿迹。


试想想,一条高速路从楼兰穿过,而且楼兰还是这条高速路的中转站,车没有油了可以在这里加油,人肚子饿了可以在这里吃饭,能不带动楼兰的经济的发展吗?突然有一天,高速一路改道了,不从这儿经过了,中转站因此不存在了,自然就没有人来了,没有人自然没有生意了,没有生意就没有钱,没有钱没有办法生活,于是楼兰人不得不去可以挣钱的地方生活。


但是,坚持“人类活动破坏自然说”的专家也很坚决,他们则认为,楼兰人在创造高度发达的文明同时,也以惊人的速度制造着沙漠。由于楼兰人违背了自然规律,滥砍乱伐,从而致使水土流失,风沙侵袭,河流改道,气候反常,瘟疫流行,水分减少,盐碱日积,最后造成王国的必然消亡。


最后,还有人提出了“瘟疫说”,认为是瘟疫最终毁灭了楼兰。传说,在沙漠中有一种可怕的急性传染病,叫“热窝子病”,一病一村子,一死一家子。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楼兰人选择了逃亡——就跟先前的迁涉一样,都是被迫的。楼兰国瓦解了,人们盲目的逆塔里木河而上,哪里有树有水,就往那里去,哪里能活命,就往拿里去,能活几个就是几个。楼兰国就这样消逝了。


这种“瘟疫说”也是有道理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楼兰古城是突然间被废弃的古城里。没有战争的痕迹,也不像是举止的人类渐渐迁移之后留下的遗迹。无论是珍贵的文献,还是各种财物,在楼兰古城的废墟中都曾被大量发掘。这不同于在墓葬中发现的陪葬品。如果是因干旱等原因,楼兰人怎么会如此仓猝地离开家园,抛弃下如此之多的财物?也许,只有瘟疫才能造成十室九空的景象,才能让人不顾一切地逃离。

楼兰人国破城毁、四处逃散时的情景,他们近乎绝望的哭号和眼泪,那会是一幅充满着怎样的恐怖与悲惨的画面。那些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楼兰人,他们去了哪里?他们的血脉可曾延续下去,还是彻底断绝呢?楼兰留给人们的最终还是一个谜团。

来源:我是了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