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马格陵兰之后: 美国第三个明抢目标, 咬住中国西线?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06 11:40 1

摘要:特朗普上台三个多月,其非常之举已引发全球多次动荡:一边放言收编加拿大、控制巴拿马、夺取格陵兰岛,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另一边大打“关税战”,不仅导致全球金融震荡特别是美股暴跌,更冲击全球经贸秩序。

导读:

特朗普上台三个多月,其非常之举已引发全球多次动荡:一边放言收编加拿大、控制巴拿马、夺取格陵兰岛,加剧地缘政治紧张;另一边大打“关税战”,不仅导致全球金融震荡特别是美股暴跌,更冲击全球经贸秩序。

动荡之际,美国又将战略目标转移至中国全球战略的西线——苏伊士运河。美军对也门胡塞武装控制区发动大规模空袭,重点摧毁其雷达系统与无人机作战能力。近日,埃及总统塞西指出,由于地区局势紧张,苏伊士运河收入每月损失约为8亿美元。 持续8个月的红海危机已造成苏伊士运河60亿美元损失,过境商船数量腰斩,地缘冲突的“经济弹片”也对全球和地区经济循环造成严重破坏。

本文摘译编写自美国智库大西洋理事会(Atlantic Council)关于苏伊士运河的最新政策简报。该简报指出,苏伊士运河的战略脆弱性已突破传统地缘风险框架。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埃及竭力维系航道主权与经济效益的平衡,美国主导的护航联盟陷入“打击—报复”的军事循环,中国通过武装护航探索新型安全参与模式,欧盟则深陷能源替代路线匮乏的困境,多方博弈正在重塑21世纪海上安全治理的底层逻辑。

本文通过历史镜鉴、现实冲击、未来重构的三维透视,系统梳理苏伊士运河七十年来的地缘博弈。从1956年、1967年两次运河关闭的历史教训,到2023年红海危机对航运、能源、保险、通胀的多重冲击,都凸显苏伊士运河危机对塑造全球贸易与能源格局的关键作用。围绕“如何构建苏伊士运河安全体系”,本文提出技术创新、军事护航、基建升级、国际合作等多层次解决方案。为便于国内各界了解域外动态、把握形势之变,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特摘译编写该报告,供读者参考。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

全球贸易命脉的危机预警:

苏伊士运河安全形势深度解析

图源:REUTERS

1 苏伊士运河:全球贸易与能源运输的战略命脉

苏伊士运河全长193公里,连接红海和地中海,是全球航运的关键咽喉,在国际贸易与能源安全格局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全球贸易枢纽:承担全球12%—15%的贸易总量和约30%的集装箱运输份额,年过境货值超1万亿美元;

能源运输要塞:日均石油运输量高达920万桶(2023年初数据),约占全球海运石油贸易量的9%,液化天然气(LNG)运输占比达8%;

航运密度显著:日均通行船舶50至60艘,货物价值在30亿至90亿美元之间;

埃及经济支柱:2022-2023财年为埃及创收94亿美元过路费,创历史新高。

简报指出,近年来,作为亚欧海运最短航线,苏伊士运河屡次出现通行受阻的情况,对全球商业活动和能源市场造成了连锁冲击。为此,国际社会需着力构建多重保障机制:一方面通过外交协作强化区域安全,另一方面加快运河基础设施升级改造,以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控制航运成本,确保能源运输安全。

2 历史镜鉴:苏伊士运河的七十年地缘博弈史与战略影响

苏伊士运河的战略价值使其屡屡成为大国博弈的角力场。1956年10月,在埃及总统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后,英、法、以三国随即发动军事干预,引发了第二次中东战争(Suez Crisis,又称苏伊士运河危机)。1956年10月至1957年3月间,运河经历了为期五个月的封锁。尽管时间不长,却给国际航运带来沉重打击——数百艘商船被迫绕道好望角,导致航程大幅延长,运输成本急剧攀升。这场危机凸显了苏伊士运河在冷战时期地缘政治中的关键地位。最终,国际社会压力迫使三国入侵部队撤军,埃及保留了对苏伊士运河的主权控制。

1967年6月,第三次中东战争(Six-Day War,又称“六日战争”)爆发,苏伊士运河再度成为埃以两军对峙的前线,并因此陷入长达八年的封闭状态(1967—1975年),创下其历史上最长的停运纪录。在此期间,全球航运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欧洲各国的石油供应被迫改道,航运公司不得不再次选择绕行非洲,航程增加了约8000到10000公里。这导致海运费用大幅攀升,货物交付周期显著延长。

苏伊士运河的长期关闭推动了行业的结构性变化:航运公司转而采用载运量更大的超级油轮,以应对长途运输的经济性需求;埃及则于1977年建成了苏麦德输油管道(Sumed pipeline),作为从红海向地中海输送石油的替代通道。1975年6月,在经过大规模的航道清障作业后,苏伊士运河终于重新开放,并随即启动扩建工程。在此期间,中东以外地区新油田的发现和其他替代航线的开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球贸易对苏伊士运河的依赖。尽管如此,这条“欧亚贸易大动脉”的重新开放,仍然为国际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

表一:苏伊士运河相关事件造成的广泛经济影响(图表来源:报告原文)

自1975年重新开放以来,苏伊士运河虽基本保持畅通,但其安全形势始终与地区局势紧密相连。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运河区沦为战场,导致战后航道清理工作被迫延后,直至停火协议签署才得以重启。近年来,阿拉伯之春(译者注:Arab Spring,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颜色革命浪潮)引发的地区动荡与埃及西奈半岛武装活动频发,再次为这条国际水道蒙上安全阴影。2013年,武装分子试图利用火箭弹袭击正在通行的“中远亚洲号”(the COSCO Asia),所幸埃及军方及时拦截,未造成实质损害。简报强调,历史经验表明,任何地缘政治冲突都可能迅速波及运河安全,迫使商船绕行并推高航运成本,国际社会必须持续强化这一战略通道的安保措施。

3 现实挑战:红海危机与全球航运保卫战

随着中东局势持续恶化,苏伊士运河航运安全正面临严峻挑战。2023年底的红海航道危机引发连锁反应,与伊朗关系密切的也门胡塞武装组织以声援巴勒斯坦为由,在红海—曼德海峡海域对国际商船发动多轮袭击。自2023年11月以来,胡塞武装对进出苏伊士运河的船只发起了数十次导弹和无人机袭击,甚至在红海南部劫持了一艘过往货船。该组织宣称,其在红海和亚丁湾袭击的商船已超过130艘。这场持续升级的海上安全危机带来了严重后果:多艘商船遭反舰导弹击中,造成船员伤亡。至2024年年中,事态进一步恶化,出现了商船被击沉、船舶遭袭起火的极端案例,极大地威胁到航运安全。

航运业对此迅速作出反应。2023年12月,包括全球最大的集装箱承运商地中海航运公司(MSC)在内的13家主要航运企业宣布,将无限期暂停红海航线或停靠以色列港口。苏伊士运河管理局(SCA)数据显示,2023年11月19日至12月中旬期间,虽有2100余艘船只正常通过运河,但仍有55艘船只选择绕道好望角。随着危机持续,到2024年6月,苏伊士运河的干散货船通过量同比骤降近80%。能源行业同样受到波及,2023年12月,英国石油公司(BP)宣布暂停所有经过红海的油轮运输,直至局势稳定。

面对红海海域持续的安全威胁,国际社会组建了规模空前的护航联盟。美国、欧洲国家及地区盟国加强了海上巡逻力度,并对胡塞武装的发射平台实施打击。2023年底,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包括来自英国、法国及其他国家的部队)对胡塞武装的导弹和无人机基地实施了报复性打击。一些国家开始为航运提供护航服务,例如,中国海军自2024年1月起为通过红海的中国商船提供武装护航。

尽管国际社会全力应对,零星的袭击事件仍持续到2024年底,迫使全球航运业长期处于高度戒备状态。转机出现在加沙达成临时停火协议后,在国际社会的持续施压下,胡塞武装于2025年初宣布停止攻击与以色列无关的船只。苏伊士运河管理局随即呼吁各航运企业逐步恢复正常航线。截至2025年2月,红海海域已连续数周未有关于新袭击事件的报道。简报指出,这场危机给国际社会敲响警钟——地区冲突可能迅速危及全球贸易命脉的安全。

4 连锁反应:运河危机如何重塑全球贸易与能源格局

苏伊士运河周边冲突对全球贸易和供应链造成了显著冲击。2023年底至2024年初,受安全局势影响,苏伊士运河通行量急剧萎缩。数据显示,2024年前两个月,苏伊士运河的货运量同比骤降50%,大量商船被迫改道绕行非洲好望角,致使非洲航线货运量激增74%。航线变更使亚欧航运周期平均延长10天以上,给高度依赖准时交付的电子制造商、零售供应商等企业带来巨大压力。2024年1月,曼德海峡的周通行船舶数量从先前的70余艘锐减至19艘,反映出全球航运能力出现阶段性短缺。

航运成本急剧攀升。行业分析显示,在红海航道危机期间,船只航程耗时更长,全球有效运力缩减约20%,导致主要贸易航线运费应声上涨。由于航运公司需要额外调配船只来维持船期,且可用舱位日益紧缩,亚欧航线集装箱现货价格持续攀升。此外,由于运输路线的调整,南非、东南亚等地的替代港口出现严重拥堵。多种因素叠加推高航运成本,而这些成本转嫁给了货主,并最终由消费者承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研究指出,若此类航道中断危机持续发酵,随之而来的进口成本上升和交货延迟等问题,可能推高相关经济体的通胀水平。以欧洲为例,2023年底,欧洲进口商不仅面临更长的交货周期,还需承担额外运费,给库存管理和生产计划带来挑战。

安全形势恶化导致经由红海和苏伊士运河航线的海上保险成本急剧上升。保险公司将红海大部分地区划定为高风险战区,对船体和货物征收额外保费。战争险保费从船舶价值的0.05%—0.1%,在2023年底飙升至1%—2%,货物保险费率也从0.6%跃升至2%。这意味着单艘大型集装箱船每次通行需额外支付数百万美元的保费,致使许多船东在经济考量下选择绕行。即使到了2024年初,一些保险公司仍然拒绝承保红海航线,要求货主购买特殊保险或寻求政府担保。这意味着继续选择苏伊士运河航行的船只将面临大幅增加的运营成本,全球航运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

苏伊士运河的地缘政治冲突正在影响全球能源贸易格局。作为中东油气资源输往欧洲的战略通道,苏伊士运河及配套管道系统(如苏麦德输油管道)的受阻可能引发油价剧烈波动。2023年底红海航道危机爆发后,市场对供应延迟的担忧立即推高了布伦特原油(译者注:Brent crude oil,出产于北大西洋北海布伦特地区,是市场油价的标杆之一)价格。数据显示,2023年底至2024年初,经苏伊士运河的南向石油运输量从790万桶/日锐减至390万桶/日。部分能源供应通过调整流向得以维持。在欧盟对俄制裁后,俄罗斯转而通过苏伊士运河向亚洲出口大量原油,确保了部分石油运输在动荡环境下仍保持稳定。但其他能源运输路线仍受到严重冲击。欧洲航空燃油运输几乎完全改道,目前全球仅有2%的海运航空燃油选择苏伊士运河航线。油轮则选择绕道好望角或使用其他管道。

简报指出,长期冲突可能导致风险持续累积。即使在紧张局势缓解后,部分货主可能仍会暂缓使用苏伊士航线,尤其是在保险公司和航运公司认为风险尚存的情况下。此外,大量船只绕行非洲还增加了环境成本——更长的航程意味着更高的燃料消耗和碳排放量。据估计,改道后的船只航程增加了50%至60%,单次航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正常情况高出约40%,这不仅加重了企业负担,更对全球气候治理构成挑战。

5 展望:如何构建苏伊士运河安全体系

(一)多边合作:筑牢运河安全防线

近期的红海航道危机事件表明,苏伊士运河的战略脆弱性已成为国际焦点。作为商业航运大动脉,其连接水域——如红海、曼德海峡及东地中海等关键节点的稳定至关重要。简报强调,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安全部署和外交措施来保护这一咽喉要道。目前,埃及已经部署了强大的军事力量以保障运河安全,但危机事件表明,未来或需构建更广泛的合作安全框架,吸纳沿岸国家及国际海军力量参与,共同维护周边海域航行安全。简报建议,高风险时期可以考虑在红海进行多国联合巡逻或建立护航机制,从而有效应对潜在安全挑战。

强化情报互通和早期预警系统将有助于提升商船避险能力。从外交层面上看,化解冲突根源才是治本之策:巴以临时停火直接降低了航运遇袭频率。也门问题的国际调解和伊朗对话对于防止局势再度升级同样至关重要。在政策协调方面,无论是依托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还是组建国家联盟,都需形成合力以强化航道安全。诸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等条约和协议为海上安全领域的国际合作奠定了法律基础。各国应以此为遵循,联合制定安防策略,共享最佳实践,完善应对海上安全威胁的协同机制。

表二:全球主要海上安全合作倡议(图表来源:报告原文)

简报认为,其他海上航道正在兴起,但短期内仍难以取代苏伊士运河。随着气候变暖,俄罗斯北极地区的北方航道(NSR)逐渐显露通航潜力,为亚欧贸易提供了新选择。然而,受制于季节性冰封、特殊船舶要求及基础设施不足等挑战,该航线在主流航运市场仍缺乏商业可行性。可以预见,北方航道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仅能作为特定船舶的季节性补充航线,无法完全替代苏伊士运河。

与此同时,好望角航线在红海危机期间再次证明了其作为主要替代路线的价值。尽管面临成本上升和碳排放增加等问题,在苏伊士运河受阻时,这仍是航运业唯一可行的大规模应急方案。

(二)基建升级:双向航道与港口扩容提升危机韧性

简报指出,在现有贸易走廊中,增强基础设施韧性已成为重要政策取向。苏伊士运河近年来已实施多项升级改造:2015年的扩建工程新增第二条航道,实现双向通航,显著提升了通行效率。埃及政府持续投入资金,旨在进一步提升运河的吞吐能力,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大型船舶通航需求。此外,备用航线上的主要港口和物流中心也在加紧升级,以增强应对突发危机的分流能力。这类获得开发银行支持的投资项目,将有效缓解因冲突或危机导致的贸易路线转移压力。

(三)科技+人才:构建多维航运安全体系

在海上安全领域,国际合作正向技术维度纵深拓展。各国可协同推进监控系统、海域态势感知系统和先进通信网络的研发与应用,实现对航运活动的精准管控。例如,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能提供船只的实时位置,帮助监管部门追踪船舶动向并主动应对安全威胁。国际社会对此类技术的联合投入将大幅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和应急响应效率。

简报强调,对海军和海岸警卫队国际培训项目的投入,有助于进一步加强海上安全。通过联合演习、研讨会和交流项目等形式,可以系统地提升各国应对海上安全威胁的实战能力。以美国海军的“和平伙伴关系计划”(Partnership for Peace Program)为例,该计划通过军方合作与联合演练,显著提高了参与国在海事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方面的能力。

简报最后指出,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和行业领导者亟需构建安全合作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共同维护苏伊士运河畅通无阻,防止地缘政治冲突切断这一全球最重要的贸易动脉。近期的红海航道危机为全球供应链韧性建设敲响了警钟,呼吁各方采取实际行动,增强全球供应网络的抗风险能力。

*文章摘译编写自Atlantic Council,文章有删节,小标题为译者自拟。

Racha Helwa

作者:拉查·赫尔瓦

大西洋理事会拉菲克·哈里里中东中心“赋能中东计划”的主任。

Perrihan Al-Riffai

作者:佩里汉·阿尔-里法伊

大西洋理事会拉菲克·哈里里中东中心

“赋能中东计划”的非常驻高级研究员。

“对全世界征税前夜”,特朗普的最大软肋被揭穿

眼下全球最轰动的一场离婚,恰恰是中国的机会?

美国“泄密门”最惊人的一句话,为何让欧洲集体破防?

来源:欧亚系统科学研究会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