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东北平原的黑土地,是大自然赋予中国的珍贵馈赠,它以肥沃的土壤、丰富的有机质,支撑起 “中国粮仓” 的美誉 —— 全国每九碗饭中,就有一碗产自这片土地。然而,这片被称为 “土中大熊猫” 的稀有资源,形成 1 厘米厚度需至少 200 年时间,却在几年前遭遇了令人痛
东北平原的黑土地,是大自然赋予中国的珍贵馈赠,它以肥沃的土壤、丰富的有机质,支撑起 “中国粮仓” 的美誉 —— 全国每九碗饭中,就有一碗产自这片土地。然而,这片被称为 “土中大熊猫” 的稀有资源,形成 1 厘米厚度需至少 200 年时间,却在几年前遭遇了令人痛心的盗挖与贱卖。2021 年,黑龙江五常市发生的大规模黑土地盗挖事件,曝光了黑土保护面临的严峻挑战。从黑土地的珍贵价值,到盗挖事件的详细经过,再到当前黑土退化的现状与保护措施,这场关于 “中国粮仓命脉” 的博弈,不仅关乎农业发展,更牵动着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一、黑土地的珍贵:200 年孕育 1 厘米的 “土中黄金”
全世界仅有三大黑土分布区 —— 中国东北平原、乌克兰大平原、美国密西西比平原,其中中国东北黑土因独特的自然条件与极高的肥力,被称为 “土中黄金”。它的形成,是大自然漫长岁月的精心雕琢,对气候、地形、母质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
从气候条件来看,东北夏季温暖湿润,降雨量充沛,能让草本植物疯狂生长,为土壤积累大量有机质;冬季则寒冷漫长,最低气温可达零下 30 摄氏度,土壤被深度冻结,这种低温环境能抑制微生物活动,减缓有机质分解速度,让草根、落叶等植物残体在土壤中慢慢腐熟,历经数百年甚至数万年,逐渐形成黑色的腐殖质层。若冬季气温偏高,微生物会加速分解有机质,就无法形成深厚的黑土层。
地形与母质同样关键。东北黑土多分布在地势平坦、有缓坡的平原地带,这种地形能避免雨水直接冲刷土壤,减少水土流失;土壤母质多为黏重的沉积物,像 “天然胶水” 一样将土壤中的营养物质牢牢锁住,防止有机质随水流流失。正是这些条件的叠加,才孕育出厚度在 30-100 厘米、部分区域可达 2 米的黑土层,而每 1 厘米厚度的形成,都需要至少 200 年的时间,堪称 “不可再生的土壤资源”。
黑土地的肥力更是无可替代。其有机质含量普遍在 5%-7%,部分优质黑土甚至高达 39%,远超普通土壤 2%-3% 的有机质含量。用老农民的话说,“这土黑得像墨汁,捏在手里松软黏手,仿佛能攥出油来”,土壤中的团粒结构如同揉过的面疙瘩,既透气又保水,特别适合农作物扎根生长。也正因如此,东北黑土地成为水稻、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优质产区,东北大米更是凭借颗粒饱满、口感香甜的特点,成为全国知名的农产品品牌。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300 年前的东北,还没有大规模种植水稻的历史。当时的东北居民以捕鱼、打猎、放牧为生,直到清朝 “闯关东” 时期,大量移民涌入东北,开垦荒地时才发现这片土地的肥沃。朝鲜族先民将水稻引入东北后,人们通过刨草甸、挖水渠、修池埂,精心培育三年,终于在 1875 年种出了东北第一块水稻田。此后,这片黑土地逐渐从一望无际的荒地,变成了绿油油的 “北大仓”,支撑起中国粮食生产的半壁江山。
二、盗挖事件:9 万平方米黑土的 “黑色交易”
2021 年 4 月,本该是东北黑土地春耕忙碌的季节,黑龙江五常市沙河子镇福太村的田野上,却出现了反常的景象 —— 没有农民插秧耕种的身影,取而代之的是大型挖掘机的轰鸣声和满载黑土的卡车穿梭往来。一场以 “改良土地” 为名的黑土盗挖事件,正在这里悄然进行。
故事的开端,要从 2021 年春节后说起。一群外地人员来到福太村,找到当地村民,声称要 “承包土地进行改良”,承诺给予可观的租金。村民刘合高心动了 —— 他家有 7 亩地前不久刚外包出去,虽然拿到了 6300 元租金,但土地被用作晾晒黑土的场地,田垄遭到破坏,若想重新耕种,还得花费时间和精力平整土地,既麻烦又影响收成。
在这些外来人员的劝说下,刘合高和其他村民算了一笔账:自家种地不仅要投入种子、化肥、人工成本,遇上天气不好还可能减产,一年下来收入有限;而把土地承包出去,不用操心就能拿到租金,对方还承诺 “改良土地”,未来耕种条件会更好。抱着这样的想法,村民们纷纷与外来人员签订了土地承包协议,将自家的耕地交给对方 “打理”。
然而,承包协议签订后,外来人员的真实目的很快暴露。他们调来多台大型挖掘机,没有进行任何 “土地改良” 作业,反而直接开挖地表的黑土。挖掘机的铁铲深深插入土壤,将肥沃的黑土一层层挖起,堆放在田间空地上晾晒;每天有十几辆重型卡车往返于此,将晒干的黑土装袋运走,整个盗挖过程持续了半个多月。
原本平整的耕地,在挖掘机的 “啃噬” 下变得坑坑洼洼,黑色的土块与积水混杂在一起,形成多个半米至 1 米深的大坑,裸露的黄色底土与周围的黑土形成鲜明对比,曾经肥沃的农田变得满目疮痍。村民们看在眼里,渐渐觉得不对劲 ——“这哪里是改良土地,分明是在挖土卖钱!” 有细心的村民发现,运土卡车的去向指向附近的仓库,而仓库里的黑土正被分装成小袋,通过电商平台售卖。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后,有村民立即向当地警方报案。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调查,通过走访村民、调取监控、追踪运土车辆,很快掌握了盗挖团伙的犯罪证据。经查,这伙人以 “土地改良” 为幌子,非法承包村民耕地后,盗挖黑土并晒干销售,这些黑土主要用于育秧苗、花草种植、城市绿化等,在电商平台上,一袋黑土的售价仅为 5.8 元,珍贵的黑土地被如此贱卖,令人痛心。
最终,警方成功抓获了这伙盗挖团伙。经测量,被盗挖的黑土面积足足超过 9 万平方米,按一立方米黑土 20 多元的市场价格计算,该团伙非法牟利达 36 万元。当村民们得知自家土地遭到如此严重的破坏,未来耕种需要重新填土平整时,无不后悔当初轻信了 “土地改良” 的谎言。这场盗挖事件,不仅让村民们遭受了经济损失,更对当地的黑土地资源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破坏 —— 被挖走的黑土,需要数千年时间才能重新形成。
三、黑土危机:从 “肥得流油” 到 “变薄、变瘦、变硬”
盗挖事件只是黑土地面临危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的高强度开发和人为破坏,东北黑土地正面临着 “变薄、变瘦、变硬” 的严峻问题,曾经 “插根筷子也能发芽” 的肥沃土壤,正在逐渐失去往日的活力。
“变薄” 是最直观的变化。由于长期的翻耕作业和水土流失,东北黑土层的厚度正逐年减少。20 世纪 50 年代,东北黑土层平均厚度约为 60-80 厘米,而如今,很多地区的黑土层厚度已缩减至 30 厘米以下,部分坡耕地甚至露出了黄色底土,形成 “破皮黄” 现象。以黑龙江省为例,近 60 年来,黑土层平均厚度减少了 20-30 厘米,每年流失的黑土量相当于刮走 1 厘米厚的黑土层,而这些流失的黑土,需要 200 年时间才能重新形成。
“变瘦” 则体现在有机质含量的下降。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土壤中的有机质得不到有效补充,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黑土的肥力逐渐衰退。数据显示,东北黑土地的有机质含量已从建国初期的 5%-7%,下降到如今的 3%-5%,部分地区甚至低于 2%,接近普通土壤的有机质水平。土壤肥力的下降,直接导致农作物产量增长放缓,品质也受到影响 —— 曾经口感香甜的东北大米,部分产区出现了米质变差、香味变淡的情况。
“变硬” 是土壤结构恶化的表现。长期的机械耕作,尤其是过度翻耕,破坏了黑土原有的团粒结构,土壤变得板结坚硬,透气性和保水性大幅下降。每到雨季,板结的土壤无法及时吸收雨水,容易形成积水,导致农作物烂根;而在旱季,土壤又无法锁住水分,农作物容易缺水枯萎。农民们反映,现在种地需要更频繁地灌溉和施肥,才能达到过去的产量,种植成本大幅增加。
造成黑土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盗挖和过度开发,坡地开垦也是重要因素 —— 东北部分黑土分布在缓坡地带,农民为了扩大耕种面积,将坡地开垦成耕地,没有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每逢雨季,雨水就会冲刷地表,带走大量黑土;森林面积减少也加剧了黑土流失,森林作为 “天然水土保持屏障”,能减缓雨水对土壤的冲击,而过度砍伐森林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进一步破坏了黑土地的生态环境。
更令人担忧的是,黑土售卖的现象并未因盗挖事件的查处而彻底消失。在一些电商平台和花卉市场,仍有商家公然售卖东北黑土,虽然价格低廉,但背后却是对黑土地资源的持续破坏。这些黑土大多来自非法盗挖或过度开发,长期的售卖行为,正在一点点掏空 “中国粮仓” 的根基。
四、守护行动:从 “保护性耕作” 到全民参与
面对黑土地日益严峻的危机,保护黑土地已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政府、科研机构、农民和社会各界纷纷行动起来,通过推广 “保护性耕作”、加强监管执法、开展宣传教育等方式,为守护黑土地贡献力量。
“保护性耕作” 是目前公认的有效保护措施之一。这种耕作方式改变了传统的 “深耕细作” 模式,通过 “少翻地、秸秆还田、免耕播种” 等技术,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例如,秸秆还田技术将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秸秆粉碎后覆盖在地表,经过微生物分解,转化为土壤有机质,既补充了黑土的肥力,又能防止水土流失;免耕播种则避免了机械对土壤的过度翻动,保持了土壤的团粒结构,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在黑龙江、吉林等黑土主要分布区,政府通过政策补贴,鼓励农民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以黑龙江省为例,对采用秸秆还田的农户,每亩地给予 50-100 元的补贴;对购买免耕播种机的农户,提供 30%-50% 的农机购置补贴。这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截至 2024 年,东北黑土区保护性耕作面积已超过 1 亿亩,有效缓解了黑土退化的速度。
加强监管执法是打击黑土盗挖和售卖的关键。针对 2021 年五常市盗挖事件暴露的问题,黑龙江省出台了《黑土地保护利用条例》,明确规定 “禁止非法盗挖、买卖黑土”,对盗挖黑土的行为,最高可处以 50 万元罚款;同时,建立了 “县 - 乡 - 村” 三级黑土保护监管网络,组织执法人员定期巡查,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实时监测黑土地的利用情况,及时发现和查处非法盗挖行为。
宣传教育也不可或缺。政府和科研机构通过举办 “黑土地保护科普宣传周”、发放宣传手册、组织专家下乡讲座等方式,向农民普及黑土地的珍贵价值和保护知识,让 “保护黑土地就是保护饭碗” 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时,媒体通过报道黑土退化的现状和盗挖事件的危害,呼吁全社会关注黑土地保护,形成 “全民参与、共同守护” 的良好氛围。
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东北黑土地保护已取得初步成效。部分地区的黑土层厚度停止下降,有机质含量有所回升,土壤板结的情况得到改善。但黑土地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 —— 毕竟,黑土地的形成需要数千年,而破坏只需短短几年,恢复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如今,走进东北黑土区的田野,能看到农民们驾驶着免耕播种机在田间作业,秸秆覆盖在地表像一层 “绿色地毯”;在村口的宣传栏上,“保护黑土地,守护北大仓” 的标语格外醒目;电商平台上,“东北黑土” 的售卖链接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 “有机营养土”“花卉专用土” 等替代产品。这些变化,都在诉说着人们对黑土地的珍视与守护。
黑土地是 “中国粮仓” 的命脉,是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保护好这片黑土地,不仅是为了当下的粮食丰收,更是为了未来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正如老农民常说的,“黑土地是养人的,我们得好好待它,才能让它继续养着我们的子孙后代”。在这场守护黑土地的行动中,每一个人都不是旁观者,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这片 “土中大熊猫” 焕发持久的生机,继续支撑起 “中国粮仓” 的辉煌。
来源:文安融媒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