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区治理中,老年人私自占用公共空间种植蔬菜堪称“老大难”问题——管轻了,不见效果;管重了,容易引发矛盾。然而近日,汉沽街道前坨里社区却上演了这样一幕:居民从最初的“坚决不配合”转变为主动帮忙清理,社区工作者与曾经的“刺头”们谈笑风生,一片和谐。
津滨海讯(记者 刘芸 通讯员 高媛 摄影报道)在社区治理中,老年人私自占用公共空间种植蔬菜堪称“老大难”问题——管轻了,不见效果;管重了,容易引发矛盾。然而近日,汉沽街道前坨里社区却上演了这样一幕:居民从最初的“坚决不配合”转变为主动帮忙清理,社区工作者与曾经的“刺头”们谈笑风生,一片和谐。
这场“逆袭”式的治理行动是如何实现的?前坨里社区党委用实践给出了答案:真正的治理智慧,不在于“硬性执法”,而在于“柔性攻心”。
难题:老年群体的“种菜情结”遭遇公共空间危机
前坨里小区4号楼居住的都是老年人,他们习惯利用空地种菜种花,既节省开支又活动筋骨。但随着“私家菜园”不断扩张,公共空间被挤占,环境卫生问题日益突出,邻里纠纷也逐渐增多。“这些都是老人们的心头好,直接清理肯定会引发强烈抵触。”社区网格员深知,简单的强制清理只会激化矛盾。
破题:三方协同打出“情感+法治+服务”组合拳
面对难题,社区网格员、执法大队和物业组成专项工作组,创新采用“情感沟通先行、法治保障跟进、服务配套到位”的策略。
网格员不再只是政策宣传者,而是先做倾听者。他们上门与老人唠家常,理解他们对种植的情感依赖,再巧妙引出公共空间治理的重要性。病媒防治知识、公共安全理念在聊天中自然传递,消除了老人们的抵触情绪。
执法大队负责划定法律红线,物业提供清理后的绿化方案,而网格员则带着工具帮老人一起收摘、搬运。这种“一边讲政策一边帮着干”的方式,让居民感受到尊重和诚意。
社区党委书记带头首先说服楼内有威望的老人,通过他们影响其他居民。曾经的“钉子户”在感受到工作人员的真诚后,不仅主动配合,还成为治理工作的“代言人”,实现了从“被管理者”到“治理参与者”的身份转变。
解题:从“对立”到“对话”的治理升华
清理工作完成后,前坨里社区党委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及时推出“共建花园”计划,邀请居民认领公共绿植养护责任,既满足了老人们的种植爱好,又维护了社区环境。“之前只觉得种点菜没什么,现在明白了公共卫生需要大家共同维护。”一位居民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经验:社区治理需要“温度”更需要“巧度”
前坨里社区的成功实践表明,解决基层治理难题,需要准确把握以下几点:情感共鸣是基础:理解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的真实需求,才能获得他们的支持;协同共治是关键:多方力量合理分工、刚柔并济,形成治理合力;长效机制是保障:清理后的科学规划和持续管理,才能避免问题回潮。
社区是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在这里,每一种诉求都值得被倾听,每一个难题都需要以智慧和耐心化解。前坨里社区用协同与共情之力,成功解题,也为更多地区的基层治理写下了生动注脚。
本文来自【津滨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