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铁饭碗”碎了?200万人被时代撞了一下腰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0 18:42 1

摘要:“当老师好啊,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一年俩假期,还能一眼望到退休。”

“当老师好啊,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一年俩假期,还能一眼望到退休。”

——这句老话,2025 年再拿出来,像极了过期鸡汤:闻着香,喝下去拉肚子。

江西万年县,2025 年直接关掉英语教师招聘的大门;

北京丰台区,把“末位淘汰”写进官方文件;

贵州贵阳,第一次考核不过扣绩效,第三次直接请你走人。

信号再明显不过:讲台上那口铁饭碗,已经出现裂缝,而且越裂越大。

2008 年,万年县还有 7934 个娃呱呱坠地;

2022 年,只剩 2478 个。

14 年时间,出生人口缩水三分之二,学校却没法像乐高一样瞬间拆掉。

于是出现魔幻场景:村小 38 个学生,标配 6 个老师,人均看娃 6 个半。

老师比学生多,这课怎么上?干脆大家排排坐,一起数窗外稻田。

北师大模型掐指一算:到 2035 年,全国小学教师将富余 150 万,初中再加 37 万,整整 187 万人,相当于一个三线城市的人口体量,忽然发现“没班可上”。

有人喊:那就小班化啊!

理想很丰满——欧美 20 人一班,老师精致服务;

现实很骨感——财政吃饭的人头费,是按编制发的,娃少一个,编制缩一份,地方财政先喊“养不起”。

小班制?先问问钱包答不答应。

孩子越来越少,师范招生却一路狂飙。

2017—2021 四年间,教育学本科毕业生多了 30%,教资考试报名人数 10 年狂翻 66 倍。

很多娃高考填志愿那天,爸妈拍板:“报师范,稳!”

四年后再回家,爸妈拍大腿:“怎么毕业就失业?”

供需错配,像极了相亲市场:男方猛涨,女方骤减,结果只能大批单身。

主课老师挤破头,音体美老师却四处告急。

重庆沙坪坝区公开喊:音乐、体育、美术老师缺口大,来应聘送“编制大礼包”。

城市挤成照片,乡村空成毛坯;

年轻老师不肯去山里,老教师 55 岁被“鼓励”提前退休。

于是出现“结构性缺编”——

英语本科毕业的小 A,在县城代课月薪 2800,想转正?排队 300 号;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村小,缺一名会吹口风琴的音乐老师,年薪包吃住却无人问津。

过剩与短缺,居然同时存在,魔幻现实主义照进教育圈。

铁饭碗要碎,也得讲姿势。

宁夏三年劝退 6200 名老师,主打“提前退休+补偿金”,老同志体面离场;

贵阳搞“末位淘汰”,绩效—转岗—辞退三连击,年轻老师直呼“比互联网 35 岁还刺激”;

杭州某区把 45 岁以上考核不过的老师,集体转后勤,档案管理员、食堂安监员瞬间满配。

一句话:以前“一进编就到骨灰盒”,现在“合同三年一签,考核不过就再见”。

别把“退出机制”想成黑暗料理,它也可能是一锅乱炖的再就业火锅:

1. 银发经济新蓝海——老年大学

浙江桐乡老年大学秋季报名,4000 人抢 83 个班,秒光!

教广场舞、智能手机、摄影剪辑,退休大爷大妈比小学生还捧场。

会钢琴的美术老师,一月排 20 节课,课时费 150 起步,比给娃上课香多了。

2. 校内“打补丁”——后勤行政岗

图书馆、档案室、心理咨询、实验器材管理,一样需要教育背景。

工资降一点,好歹编制还在,社保不断,先稳住口粮再谋远方。

3. 下乡“支教换编”——曲线回城

云南、四川、贵州同时放话:城里老师超编?来乡村支教三年,期满优先回城、职称破格、再奖 5 万补贴。

对年轻老师来说,等于“带编流放”,熬三年回来还能占坑,比直接失业强。

4. 跳出系统——做知识付费、线上教研、教育 AI 训练师

双减把教培拍扁,却没拍死需求。

短视频平台里,小学奥数“秒题技巧”博主,一套课程卖 99,月入六位数不是神话;

大模型公司招“教学语料标注师”,要求懂教材、会拆知识点,师范生秒变 AI 老师,工资按 15K 起跳。

过去我们说“稳定”,是找一个能吃一辈子的坑;

未来真正的“稳定”,是走到哪都有饭吃。

教师资格证不再等于终身饭票,而是变成一块敲门砖:能敲学校,也能敲老年大学、敲直播间、敲 AI 公司,甚至敲乡村振兴的木门。

所以,别再问“老师会不会失业”,

应该问“明天我想成为什么样的教育者”?

人口下降挡不住,政策转向挡不住,唯一能挡的,是你更新的速度。

世界从来不会淘汰“教师”,只会淘汰“不会变”的人。

铁饭碗碎成渣,就把碎片磨成金粉,给自己镀一层新的铠甲。

——毕竟,讲台上可以没有粉笔,但社会里永远需要“教会别人”的那束光。

来源:大学生观察官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