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么看,历史上的王朝灭亡,似乎总绕不开一个话题,朝政腐败。大家下意识就觉得腐败是元凶,感觉哪里出了问题,都会顺着这条线索走。可仔细翻历史书,翻数据,再看社会现实,总觉得这条结论有点轻巧了。腐败好像一直都在,你说秦、汉、唐、宋、元、明、清,哪个王朝没有腐败过?哪
这么看,历史上的王朝灭亡,似乎总绕不开一个话题,朝政腐败。大家下意识就觉得腐败是元凶,感觉哪里出了问题,都会顺着这条线索走。可仔细翻历史书,翻数据,再看社会现实,总觉得这条结论有点轻巧了。腐败好像一直都在,你说秦、汉、唐、宋、元、明、清,哪个王朝没有腐败过?哪怕是开国之初,清廉几乎变成传说,日子一久总有人开始钻空子。可问题也就来了,如果腐败且严重,是不是王朝就马上完蛋了?又不见得啊!
有些王朝腐败得挺厉害,照理就应该很快衰亡。偏偏人家撑了几百年。你比如明朝,从朱元璋到崇祯,二百七十六年。明太祖治腐极狠,“剥皮填草”是历史上最血腥甚至有点夸张的手段,但官场腐败呢?仍旧是越治越多,越根治越深。你想想,哪怕是最狠的刑罚,也只是让腐败躲得更深而已。朱元璋去世几十年后,明朝的基层吏治已经完全靠关系网撑场面。到了万历年间,国库空虚,藩王膨胀,还是没崩。崇祯皇帝,人都吊死了,王朝才灭亡,腐败问题总是贯穿始终。难怪有人说,腐败不是病,倒像是体制的一种常态,除不掉,不影响继续活下去?
但又有点说不通。腐败让制度变形,官员们拼命拉帮结派,国家财政就像漏水的水桶,不管怎么补,水还是一直在流失。到了东汉,外戚和宦官控制朝堂,国家机器迟早停摆,可这个过程又那么慢。汉室中落,从外戚到宦官再到地主豪强,谁不是捞得盆满钵满?外面看着风雨欲来,但朝廷内部却老神在在,似乎没人真的怕亡国。而且这个腐败的过程,并不是一夜之间爆发,东汉从光武中兴到灵帝以后的衰败,差不多也有几十年。
**腐败,只是王朝衰亡上的一个注脚,却不是最后的判决。**
有人说,农民起义是王朝灭亡的推手,这么一看,不只是腐败引发灾难。有时候气候变了,农作物减产,民生凋敝,再碰上腐败,才一起发作。比如明末,辽东战事和小冰期被学界追查得明明白白,灾荒一来,百姓忍不住造反。经不住战争,财政又玩不转,崇祯手里就算有人才,也难翻盘。其实不是崇祯不想干点大事,而是根本没人配合,制度跑不起来,局面就这样花了。你看宋末,也是如此,显宗、理宗,朝中积弊累计,蒙古军队压境,官员还是该腐败腐败。最后宋朝灭亡,腐败成份就算再高,一样不是直接的终结原因。
再看唐朝,虽然名将名臣云集,可到了安史之乱前,李林甫、杨国忠,权臣乱政,腐败已成常态。玄宗后期,朝堂深陷宫廷与外戚之间的泥潭,人才难堪重用,兵权旁落。之后安史之乱爆发,没多久唐朝进入漫长衰落期,但也撑了几十年。哪个官员不清楚朝政烂了?但他们只想着自己怎么活。乱世中,谁有能力管别人怎么活?
有意思的是,腐败其实是封建体制的产物。朝政高位者权力集中,无人监督,久而久之,不腐败反倒难得。三宫六院那种生活,就是皇权至上的象征。春秋战国,诸侯各自为政,天子空有虚名,诸侯坐享田地,不治理也就没人说三道四。到了大一统,皇帝要享受极致的富贵,不出皇宫,朝堂事尽交大臣。实际上,清廉官员数量极少,为了让秩序维持,只能标榜清横,至于真有没有多少清官,谁敢说的这么绝对?
**腐败自古有之,不可根除。**
每到大事、战乱临头,腐败才成了新王朝洗白旧朝的工具。新王朝一上台,总得说上一句:“前朝腐败,导致国家灭亡。”其实他们也是借口而已。最终是武力合并、革命或者农民起义,才撼动了权力结构。你像元明清交替,腐败问题始终都被放大,被利用,却很少成为直接推动力。真要说腐败决定存亡,不如看背后的社会矛盾和外部威胁。
气候变化倒是个不好忽略的因素。小冰期之后,北方民族粮食不够,向中原南下抢资源。一旦国力不济,腐败只会让粮草调度更难,抵御能力下降,灭亡随之而来。可是如果社会没什么大灾大难,王朝腐败再严重也能拖着过日子,这就让过去那些“腐败亡国论”不成立了,是不是?
不管文治武功多强,终究难敌天灾外祸。宋代赵匡胤开国,定策杯酒释兵权,表面消除隐患,实际上吏治越来越难管,地方豪强趁机坐大。宋仁宗、徽宗时期,大量冗官吃空饷,赋税沉重,百姓日子越来越难。而北方民族虎视眈眈,宋末更撑不起国防,腐败加剧了危机,但真正点燃灭亡的还是外部压力。你说权力集中,制度畸形,自然腐败泛滥,这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说到底,腐败更像是王朝统治链条上的缓慢催化剂,起作用但没立刻翻车。清末各种改革尝试也好,军机处腐化也罢,太多官员装模作样,实则各自为政,最后爆发甲午战争,腐败只是诸多原因之一。搞不好,有迹可循,却没法完全证实,谁说腐败是亡国定律呢?
有些史料记载显示,对朝政腐败过于苛责,容易忽略了帝国结构本身的天花板。最典型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这些人多数是社会底层,不一定因为腐败才起义。更残酷的是,每个王朝都有代谢机制,新旧更替,腐败只是加速器,用不着每次都当“替罪羊”。
不过转头再看,还是觉得腐败并非无害。王朝衰亡时,政策松散,吏治废驰,财富被瓜分,百姓无力承担负担,造反便有了基础。新王朝只靠武力征服,没法根治旧疾,老毛病就变成新问题。于是历史一轮又一轮,轮回之间腐败始终在场。怎么说呢,这种矛盾其实很难一刀切。
其实社会的官场腐败,到底是不是根本原因?最新研究提示,气候灾变与财政崩溃才是真的推手。以明末为例,学者根据全球小冰期气温数据(《中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国科学院,2022),发现乾隆至道光年间全国均温下降,农业生产大幅萎缩,叛乱和边患增多,直接导致政权存亡。腐败让系统承压更重,却不像断网一般,随时就把帝国电源切断。
你看数据,中国现代史学家王晴佳、赵立刚一致认为,王朝灭亡多因财政、军力、外患三位一体,腐败只是加速剂。网络舆论常抓腐败不放,却低估了制度更替的不可逆性。古今中外王朝兴衰都差不多,腐败不过是表象之一罢了。
但还有一种说法,腐败让社会治理难上加难。明嘉靖年间,官员卖官鬻爵,民心动荡。可到了隆庆年间,经济转蓬,国家稳定了几十年。你说腐败决定了什么?又像什么都没决定似的。史学家陈寅恪、余英时都讲过近似观点,用事实堵塞了对腐败的过度解读这条路。
有时纠结,对历史的评判本就不该只认一个因果链。膨胀的国家机器,根深蒂固的体制,腐败只是锦上添花,根本的致命危机往往在转角处突然出现。等到王朝倒下,回头来看,好像每个人都早就预料到了,可谁又真的提前解决了?
最后你回想整部中国历史,王朝盛衰兴替,有自己的逻辑,腐败不过是其中一个变量。人们只看到政治的黑暗,却没法一口咬定腐败就是终极原因。更现实的是,权力的结构、社会的承载力、自然的变数,都比腐败直接有效得多。所以,别总用腐败来解释一切,就这样,历史在不断翻页,人物也在上演新的故事——故事还没完。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