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等人反应,赵匡胤已经踏入洛阳城。“这里才像皇帝住的地方!”随行的人听他脱口而出,表情各异。谁料他突然要定这里为都?话一出,场面有些冷。他弟弟赵光义第一个皱起眉头——弟兄俩平时也讲究面子,手下人也不敢随便多嘴。外人见状面面相觑,没人料到堂堂太祖也有临时拍脑袋办
不等人反应,赵匡胤已经踏入洛阳城。“这里才像皇帝住的地方!”随行的人听他脱口而出,表情各异。谁料他突然要定这里为都?话一出,场面有些冷。他弟弟赵光义第一个皱起眉头——弟兄俩平时也讲究面子,手下人也不敢随便多嘴。外人见状面面相觑,没人料到堂堂太祖也有临时拍脑袋办事的时候。
这事儿真说巧了。赵匡胤打小在洛阳长大,老皇帝心里有点念旧也说得过去。见山见水,不由自主想把首都搬过来。可想回家?当皇帝的事会这么简单?他试图从古都辉煌的历史里找到取经的意义:说起来,周汉唐都靠长安、洛阳发家。他心里多少也在较劲:“我赵家能不能比他们更厉害?”
他还有另一层考虑。不是没看到开封的毛病,摆在眼前:平原一片,没啥依靠,只能靠兵多防守。军费容易涨,天下不太安稳。他知道开封有不少隐患,但没法一下子说清。洛阳周边关隘多,地形复杂,守起来省事。有传闻说他其实心里还是咋想着长安,可眼下迁洛阳才好说点。
可天子高兴了,群臣未必能跟上思路。一群老人领头反对,李符说夏天搬家哪有那么容易?李怀忠也不服。关键是赵光义,这时候聪明反应了过来。他不想首都变动,理由除了自己利益,可能也有些不愿兄长过于冒进。这种矛盾气氛让事情突然变得复杂。
事情还没结束。迁都这种事本来就该小心,内外牵扯不少。历史上孝文帝迁都时,也是暗度陈仓下的决策。赵匡胤这回明显没铺好路,没取得人心。会议结束那天,大臣们转身就噪动——他们怕麻烦,怕责任,更怕背锅。谁愿意在大夏天带着老小、军队、粮食全都奔波?
连带着兵员、粮食也跟着被质疑。粮食问题才是大头。唐朝那些皇帝,有时候连饭都没着落,只能从长安赶到洛阳找吃的。粮仓、漕运这些才是国家命脉。宋朝时东南成了粮食大区,漕运水路都靠开封。开封地理位置接近运河,便于集散。洛阳地处西部山地,交通难,别看古都,真要养活一城军民,还真不容易。
有人说开封“年轻”,设施不灵。其实不完全正确。查阅到周世宗柴荣掌权时,已把城市扩建得像样,外城修到二十几公里,道路宽,军营齐全。这种基础设施,说不上比洛阳差。权威数据显示,开封自五代后期已具备摊派重任的能力〔见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
不过,赵光义的角色不能不提。他坐镇开封时渐渐积攒人脉,已成气候。迁都一换盘,等于砸自己饭碗——怎么可能支持呢?更别说太祖兄弟之间的竞逐,表面亲密,实则各有盘算。赵德芳那边又是岳父守洛阳,复杂不?皇位问题也是众说纷纭,有人怀疑太祖另有分配的打算,但总归没个定论。
如果迁都真成,赵光义会不会就此被压制?这事后来人总拿来猜测。但也许他正是因为自身利益,才号召反对势力,把太祖想法搅黄。这里面多少带了点小心思,兄弟斗法,朝臣趁机自保,国事和私利搅拌一锅,谁也不敢眼看结局。
再来看禁军问题。宋太祖为保证朝廷安全,把大部分军队集中京城。做皇帝后他也明白,若过度集权,地方上就守不住,自生乱子。迁都后他想顺势分流军力,恢复地方武装。此举对京城的禁军集团不利,想必开封那些旧部更心腹不定。主官和士兵心里有小算盘,谁愿意轻易答应?
细究起来,太祖似乎还没想得太清楚。迁都计划虽多一条安全保障,却可能削弱政权后方力量。且不说实际能否操作,他本人也没握住关键筹码。从实际角度看,迁都的“理论依据”也不像天生铁板钉钉。
但事实也有另一头。尽管迁都受阻,北宋最终亡国,后人喜欢揣测如果搬到洛阳会不会好点?其实怎么都说不准,朝代替换,本就受无数因素影响。像洛阳、长安也不是天生不败。历史上那么多次迁都,有时有利,有时反而雪上加霜。真要说都城决定国运多少带点糊涂。
不同角度来看,太祖也是性格鲜明。一边急于行动,一边又被现实牵制。朝会上的争吵、亲情与权力的拉扯,实际利益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博弈,历史记载里全是琐碎细节,看不见的心理反复。没完全确定迁都不被支持,其实他自己也犹豫过吧?有时觉得迁与不迁都好,下一刻又推翻自己想法。
网络资料依据各方文献整理,迁都方案实际讨论多次,内部决议反复无常。宋太祖对于周边城市的考察也有记录,但每次总是难下最终决心。相关数据也显示,宋初百姓约七成还集中在中原及东南沿海区域,迁都带来巨大人口转移压力,且道路、供水等问题潜藏风险。
但如果说太祖是失败者也不尽然。毕竟那场迁都风波后,他依旧稳坐江山。洛阳、长安之所以成就辉煌,是因为整体国力支撑,而不是单靠地理之利或者名城效应。作为开国皇帝,其实能审时度势也并非全然没有。可能只是这次举棋不定让内外关系更加牵扯,导致一时错失良机。
读者总爱问,这样一场迁都失败,太祖到底有没有后悔?史料没写清楚。但据多方研究,后续数年内他并未再提同样方案,更多把精力放在稳定政局,与兄弟的关系也一度趋冷。同一套做法,有时是先手,有时却变成死棋。
或许赵光义敏锐地抓住了大势,成功守住了自身地盘?未必。历史洪流,总有偏心和无常。今天回头看,无论地理、军力还是粮食问题,当时谁也不是绝对赢家。城池位置甚至权力归属,随时都可能反转,谁又能说哪里才是唯一解法!
迁都洛阳的传说也许只剩下几段争执和些许遗憾,但从赵匡胤到赵光义,每个人早已深陷那个时代的漩涡。具体原因说不清,利益和情感总是不停变化。能留下些故事,能让后人议论一番,可能就足够了。
来源:木兮爱分享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