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挥字上古为晓纽十三交十五部,潮语读为[何威1]、[何衣3]和[何丸3]。挥以军得声,谐声字恽、浑、荤、运入潮语[温]韵,属十三部;辉、晖、翚则入[威]韵,属十五部。两部是古音学中的对应韵部,就像水与准、怼与憝、脽与臀,它们古时是通用的,水可读准,准也可读水。一
卢放民
挥字上古为晓纽十三交十五部,潮语读为[何威1]、[何衣3]和[何丸3]。挥以军得声,谐声字恽、浑、荤、运入潮语[温]韵,属十三部;辉、晖、翚则入[威]韵,属十五部。两部是古音学中的对应韵部,就像水与准、怼与憝、脽与臀,它们古时是通用的,水可读准,准也可读水。一字而有阴阳两声,古音学谓之阴阳对转。挥古时也像堆一样有[温]、[威]二韵双读,即阴阳二声,其阳声转为[何丸3],就像员字,其古字云,在[温]韵,又围声(《说文》),则在[威]韵;本义是物数,潮人声转为[丸5],如:“一分钱即一(个)员[丸5],十员[丸5]一角钱。”谐声字圆的读音可证。[温]、[威]、[衣]三韵的互转就较为常见,段玉裁云:“分声读微,此即煇、旂入微韵之比。”《白虎通义》:“衣者,隐也。”谐声字伊与笋、豕与豚;衣读[威1]、气读[戈威3]、几读[哥威2]、朘读[之衣1]、美读[毛衣2]。上举各字,皆与挥古音同韵部,它们的潮音变化,不仅为挥的读音提供了论据,也说明潮语是以上古音韵为其语音基础。
王粲《七哀诗》:“挥涕独不还。”《音学五书》:“挥古本音熏。”熏与陨与圆古音叠韵,意味着挥也与陨、圆同韵,而潮语只保留了后者。以此音读诗=目汁挥[何丸2]无歇,唯独不回转[多恩2]。这是描写战乱所迫,忍心弃儿的惨状。《战国策·齐策》“挥汗成雨”也当如是读,即挥[何丸2]汗就矫落雨平样。母语是潮语的人,用这个音读,比读如字理解起来更直观,是因为以古音征古义,古人有义始有音,密不可分。
俗语“挥[何丸2]掉”,①通过摇、抖、振、甩等动作,使附着的东西掉落。如:“鸭囝挥[何丸2]掉身顶的水。”“挥[何丸2]掉袋中的糠末。”“挥[何丸2]掉碗中的水珠。”“挥[何丸2]掉壶底的水。”“挥[何丸2]掉衫顶的灰尘。”《礼记·曲礼》:“饮玉爵者弗挥。”《隐义》:“振去余酒曰挥。”意思是用玉杯饮酒后,勿挥[何丸2]掉杯中所剩的酒滴。这是一种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而玉杯贵重,恐失手摔碎,所以特别提醒。《国语·晋语》:“公子使奉匜沃盥,继而挥之。”是说洗完之后把匜中的余水挥[何丸2]掉。《仪礼·特牲·馈食礼·注》:“又不挥,疏云:‘振去水,使手干’。”《礼记·曲礼》:“奋衣。”郑注:“奋,振去尘也。”王念孙云:“挥与奋同义。”②抛开;甩掉。如:“他挥[何丸2]掉跟踪的人。”“他挥[何丸2]掉女朋友。”
“挥[何丸2]毋[秧6(合唇)]脱[罗温4]蒂”,挥之不去,难以摆脱。
“鸡脚缠麻丝,衫裾络[罗安4]着刺,挥[何丸3]哩挥[何丸2]毋[秧6(合唇)]开,落[罗安4]哩落[罗安4]毋[秧6(合唇)]离[罗衣6]”,比喻陷于难以摆脱或进退维谷的困境。
“动动挥[何丸3]”,《广雅·释诂》:“挥,动也。”①摇动;飘动。如:“支狗尾动动挥[何丸3]。”“二支辫囝动动挥[何丸3]。”②指无依无靠,如:“夫妻早丧,存个孤儿动动挥[何丸3]过可怜。”③好动飘浮,不稳重实着(多指少年)。如:“块形动动挥[何丸3]怎会读书?”
“别人支尾动动挥[何丸3],合[哥亚1]己(自己)支尾看毋[秧6(合唇)]见”,比喻度人刻而责己恕。
“挥[何丸2]笔、摇表、敲[戈亚2]手电”,水笔出水不畅、手表机件不润滑、电筒接触不良,故采用多种动作,使暂时恢复正常。借指物不中用,质量欠佳或老掉牙。
“挥[何丸2]脚挥[何丸2]手”,老年人的健身方式。
“脚动手挥[何丸3]”,形容站无站姿、坐无坐相,一刻也不能安宁(多指少儿)。如:“坐着坐好好!脚动手挥[何丸3]无家教。”
“挥[何丸2]牙”,某些肉食动物,当尝到刺激性食物时,会张大口,不停晃动脑袋,像是要把牙给甩出去。借指惧怕或心有余悸,如:“头次合作你就违约,人一次挥[何丸2]牙,以后还敢?”与此义近有“落[罗安4]牙”,如:“惊到落[罗安4]牙”。
“挥[何丸2]水袖”,戏曲演员运用剧装的长袖子进行表演的程式动作,也叫“犮[颇娃8]水袖”,是演员的基本功。
来源:科普圈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