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跨文化交流变得愈发频繁,尤其是在人工智能(AI)翻译的助力下,语言的流动似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神经机器翻译(NMT)系统,作为一种依托深度学习和大量数据训练的自动化翻译工具,能够高效地进行语言转换。然而,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不
中文导报 文学园地
作者:孟庆枢
——以“高砂”误译事件为例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跨文化交流变得愈发频繁,尤其是在人工智能(AI)翻译的助力下,语言的流动似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神经机器翻译(NMT)系统,作为一种依托深度学习和大量数据训练的自动化翻译工具,能够高效地进行语言转换。然而,这种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带来了便利,也揭示了其中潜在的文化悖论。
本文旨在探讨以“高砂”(たかざご)为例的翻译误区,分析这一误译现象对文化理解、语言哲学及翻译伦理的深远影响,并呼吁学术界对当前AI翻译系统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
一、“高砂”误译事件的文化背景
“高砂”(たかざご)这一日语词汇,在日本文化和语言中有着深厚的象征意义。词汇本身可以指代“高砂”,即“高耸的沙丘”,但这一地名在历史文献和传统文化中更常作为象征,承载了复杂的文化隐喻。在日语文学和文化中,“高砂”常常与神话、诗歌和传统美学相结合,尤其是在涉及生命、死亡和自然循环的象征性叙事中扮演重要角色。
3月29日晚,2025AI赋能正能量创作大会在广西南宁举行。图为大会举行赋能启动仪式。中新社记者陈冠言摄。(插图与本文内容无关)
然而,当前的AI翻译系统——尤其是神经机器翻译——倾向于依照语言的表层结构进行词汇转换。例如,在Google翻译等主流翻译系统中,“高砂”往往被直接翻译为“高砂”,这一翻译操作虽然从字面上看似准确,但却忽视了词语背后丰富的文化背景和象征意义。事实上,“高砂”在某些文献中早已约定俗成地翻译为“沙尘暴”,这一翻译不仅保留了原词的字面意义,还揭示了沙尘暴这一自然现象背后文化与哲学的象征意涵。
此处,我们看到AI翻译系统如何在“效率”与“文化深度”之间产生了深刻的冲突。机器翻译的快捷性无疑是其一大优势,但这种优势也往往带来了文化误读与翻译的表面化。正如孟庆枢教授所言:“这种现象对学子来说真要警惕。”这是对当前机器翻译逐渐主导学术与日常语言实践的深刻警示。
二、AI翻译系统的算法局限性
当前的神经机器翻译系统在处理“高砂”这一词汇时,主要依赖大量语料库中词汇对等的概率模型。通过统计和学习大量的语言对照数据,AI系统能够识别出在某些上下文中“高砂”与“沙尘暴”之间的词汇关联。然而,这种翻译方式严重依赖算法的“表面”对等,并且无法充分考虑到语境和文化背景的多维度性。
3月29日晚,2025AI赋能正能量创作大会在广西南宁举行。图为“商汤如影”AI数字人视频生成平台生成的钱学森数字分身为儿童上课。中新社记者陈冠言摄(插图与本文内容无关)
例如,当AI系统将“高砂”翻译为“高砂”时,它忽略了“高砂”在日本文化中的象征性意义,也无法传递出它所代表的历史、宗教以及美学内涵。这一现象可以与德里达的“延异”(différance)概念相联系。在其理论框架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词的字面转换,更是意义的多重延展和变化。当AI将“高砂”机械化地切割成简单的符号时,它实际上剥夺了这一符号所承载的多层次文化意义。这种对文化符号的“暴力解构”在数字翻译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同时,AI系统所依赖的“统计”模型本质上是基于大量语言对照数据的概率推演,而非基于对文化和历史的深刻理解。这种机制导致了翻译的不完全性和误读。例如,传统文化中的“高砂”象征着生命的循环、自然的无常,甚至与日本的神道思想密切相关。然而,当这一词汇通过AI翻译被转化为“沙尘暴”时,原本的文化内涵被消解为一个单纯的自然现象,这不仅反映了翻译的表面化,也暴露了现代技术对文化符号的简化和重构。
三、数字文化背景下的翻译伦理问题
在讨论AI翻译的哲学和伦理问题时,我们不得不提及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提出的“译作是原作的来世”命题。在这一命题中,翻译不仅是对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对文化和思想的再生与再创造。翻译行为的本质,不是简简单单的语符等值转换,而是文化意义的跨媒介重生。然而,在当今数字化和自动化的翻译环境中,机器翻译系统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导致了文化的“坍缩”和语境的丧失。
“高砂”的误译正是这种文化坍缩的一个典型例证。当AI系统将其从“沙尘暴”误译为“高砂”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符号的失真,它更揭示了数字时代翻译系统的伦理困境。机器翻译的普及,虽然在短期内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跨文化交流,但其背后隐藏的文化暴力和语言异化问题却日益严重。正如德里达所言,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它也是文化意义的载体。在机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符号被简化、符号关系被割裂,这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流构成了潜在威胁。
四、如何应对AI翻译带来的文化挑战
在面对AI翻译的文化挑战时,我们应当从多个维度进行反思与应对。首先,在技术层面,应鼓励对AI翻译系统进行文化性改进。这包括引入文化人类学的深描方法,打造具有文化意识的翻译数据库,以及构建基于文化符号学的对抗生成网络,使翻译系统能够识别文本中的文化隐喻和象征性表达。这不仅能够提高翻译的准确性,还能确保翻译过程中对文化深度的尊重和传达。
其次,在认知层面,应培养数字原住民的双重符号能力,使其既能够利用机器翻译的效率,又能对文化异质性保持敏感性。特别是在翻译涉及文化符号和象征性意义时,学者和学子应当保持批判性思维,避免将AI翻译作为唯一的知识来源,而忽视其中的文化隐含和历史背景。
最后,在哲学层面,我们需要重新审视翻译的本体论地位。在数字语境中,翻译不再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一个跨文化、跨媒介的文化再生过程。因此,学术界应当推动对翻译行为的哲学重构,确保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翻译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文化的对话与再创造。
结语
在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沟通,它更是文化、思想和历史的跨越与再生。AI翻译系统在提供便捷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处理文化深度、符号象征和语言意义的挑战。通过以“高砂”误译事件为例,本文探讨了当前AI翻译中存在的文化悖论与伦理困境,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未来,如何在数字时代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如何在翻译过程中避免文化的“沙尘暴”效应,将是学术界和技术界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来源:中文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