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去世,女儿重度抑郁,花五十万追星,用自伤威胁我…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06 09:05 1

摘要:凌晨三点,我站在女儿的房间门口,拿着花了上万块买的演唱会门票,小心翼翼地敲响了门:

凌晨三点,我站在女儿的房间门口,拿着花了上万块买的演唱会门票,小心翼翼地敲响了门:

“闺女,你要的前排票妈给你抢到了,你听话,看完演唱会就去学校,好不好?”

回应我的,只有女儿跟朋友聊天的嬉笑声:

“对,哥哥的那件同款我早就买了,也不贵,三五千块钱吧。”

“我妈跟我说话?不用理她,她脑子有病。”

“哈哈哈,我有抑郁症,我一拿刀她就怕了。”

我的心彻底凉了。

看着挂在墙上的全家福,我突然想起多年前的某个清晨——

女儿穿着我给她新买的花裙子,冲我和她爸笑:

“爸爸妈妈,我长大了一定让你们住大别墅!”

八年过去,老公因病去世,女儿也长成了我不认识的模样。

我不止一次问上天,究竟要怎样惩罚我,这日子才算是个头儿?

01

老公去世,我与女儿相依为命

我和老公从高中就是同学,大学期间赶上淘宝流行,我们做女装店铺,赚了点小钱,足够买房买车。

毕业后,我们很快就结了婚,婚后第二年就生下了女儿。

可能是前半段人生太过顺风顺水,女儿出生的第七年,我们家的不幸就开始了。

先是店铺倒闭,又赶上我妈去世,我的心情整个跌进了谷底。

就在这个时候,我老公忽然昏倒,送进医院检查,医生说是癌症晚期

化疗已经晚了,医院也不建议。想治就要去美国,费用保守几百万打底,几率只有一成。

我想带老公出国治疗,老公却摇了摇头,对我说:“我们还有女儿。”

生命的最后,老公选择让我和孩子过得好。

自此,我失去了我的丈夫,女儿失去了最爱她的爸爸。

女儿连做了两个月的噩梦,每晚都哭醒。

“我要爸爸!”

“爸爸在哪儿!”

我只能拿那些老套的话哄她,说爸爸变成了天上的星星。

可女儿已经不相信这种童话,她会哭着对我吼:“我知道爸爸不在了,你不要骗我了!”

看着女儿哭泣的样子,我心如刀割。

可生活还要继续。

我重新梳理货源,另开了一家店铺,全身心投入到事业中,害怕歇息一刻就会想起老公。

可能是对女儿有愧,赚了钱以后,我开始在物质上拼命补偿女儿。

大牌衣服、名牌玩具、最新款游戏机……

女儿要什么我给什么,女儿不要我也买。

失去亲人的悲伤是一生的潮湿,但我希望用我的温暖,让女儿的生活尽快走上正轨。

直到班主任一通电话打来:

“孩子妈妈你尽快来下学校,你家孩子把同学咬伤了。”

我赶紧去了学校。

去了才知道,女儿在班里很不合群,总是独来独往,而且经常和同学起争执,咬人挠人都是常事。

这一次,也是因为被咬的孩子破皮流血了,老师才忍无可忍叫了家长。

那个时候女儿已经上了小学二年级,早过了不能沟通的年纪。

可我无论问女儿什么,女儿都一言不发,还用那种特别阴森的眼神看着我。

被咬孩子的家长没为难我,带孩子去医院检查包扎好,事情便算翻篇了。

但我回忆起女儿的眼神,总是感到不安。

事实证明,我的不安是正确的。

之后一直到升入初中,女儿也没交过朋友,在哪都是一个人。

初一开始,女儿沉迷上了手机,原本还算能看的成绩,变得惨不忍睹。

我偷偷观察,发现女儿喜欢上了韩国男团的某成员,每天都要给对方“反黑”、“控评”。

女儿甚至混成了所谓的“大粉”,只要一声令下,就有成百上千的小粉丝跟着她去攻击另外的明星。

一开始,我没有太放在心上,甚至觉得她难得有点喜欢的东西,只要开心就好。

可慢慢地,我感觉到了不对劲。

初一到初二,短短一年时间,女儿光是看演唱会,就花了将近二十万。

加上其他的“明星周边”,各种“应援”,前前后后,女儿花了有五十万

我一年的净收入差不多也只有这些。

于是我第一次停了女儿的卡,只给她转每周的零花钱。

女儿疯了一样对我叫骂:“我一定会让你后悔的!”

第二天我叫她起床,开门就发现她躺在血泊里,手腕上好深一道伤口。

我几乎魂飞魄散,连忙打120,救护车把女儿拉进了医院。

经过抢救,女儿的命保住了。

但检查后,也被医生确诊为重度抑郁症

这个消息对我来说,不亚于晴天霹雳。

冷静下来以后,我遵医嘱,记了很多注意事项,给女儿拿了药。

女儿并不配合。

她会把药压在舌头底下,等我走了再吐出来。

还会用充满仇恨的眼神看着我,说:“都是因为你,你把我唯一的快乐都剥夺了。”

万般无奈下,我把卡激活,默许她继续“氪金”。

初二到初三,女儿在追星上又花了四五十万。

初三上学期没过完,女儿在学校和同学起了争执,就此回到家正式“躺平”。

每次我问她什么时候回去上学,她就对我下要求:

“给我买了哥哥同款衣服我就去上学。”

“给我转一万块钱我就回去上学。”

“我看完演唱会就去上学。”

可当我把女儿的要求全部满足,她马上就会有新的要求。

一个接一个,无底洞一样。

从二十楼阳台往楼下望去,我经常会有一种冲动——

不如就这么跳下去吧。

跳下去,就什么都解脱了。

02

爱若没了分寸,便成了纵容

我闺蜜最先察觉到我的异常。

她说她早觉得我的教育方式有问题,但一直没好意思说。

她还给我推荐了心理咨询师。

“你不用管那么多,就当找个倾诉情绪的树洞,反正聊天又不收费。”闺蜜对我说。

于是我联系上咨询师,把自己的所有委屈、绝望、不甘,全部倾诉给了她。

说到女儿,我哭着说:“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我付出了一切,却把她养成了现在这样?”

咨询师没急着安慰我,而是给我讲了个“高老头”的故事。

高老头年轻时是一位面粉商人,他精于商业运作,年纪轻轻,就跻身百万富翁行列。

妻子也给他生下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一家人其乐融融。

7年过去,世事无常,他的妻子突然离世,高老头的生活瞬间跌入黑暗的谷底。

他极度悲痛,很长一段时间都走不出丧妻的阴影。

他将所有的爱转移到两个女儿身上,将他们照顾的无微不至。

他给女儿提供了珠宝华服,购买豪华马车,聘请家庭教师,让她们享尽荣华富贵。

他有六万多法郎的年金,但自己花不了一千法郎,大量的钱都用在了女儿的身上,恨不得为她们摘星星摘月亮。

满足两个女儿的心愿,就是他毕生最大的幸福。

没过几年,女儿们长大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高老头又以每人八十万法郎的丰厚嫁妆,将她们送进了上流社会。

大女儿嫁给了伯爵,成为了妥妥的上流社会人士。

小女儿嫁给了银行家,也成了大名鼎鼎的贵夫人。

可高老头的对女儿十年如一日的真诚付出,不但没有打动她们,反而换来了女儿们的无情与冷漠。

对高老头,她们只有在需要钱的时候才会想起,平日里则是冷漠以待。


有一次,高老头好不容易去女儿家探望,却被管家以各种理由阻拦。


只能在门外远远地看着女儿在豪华的客厅里谈笑风生,自己却连门都进不去。

故事最后,因为没钱治病,高老头死在了狭小冰冷的公寓里。

弥留之际,还在喃喃自语着女儿们的名字。

故事听完,我震撼了,因为这个故事的背景和我家实在太像了。

我不禁发出了疑问:“所以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付出了一切,却连一句谢谢都换不来?”

咨询师:

“因为爱是一场心甘情愿的驯养,但驯养过头,就会变成一场灾难。”

“当我们把孩子的欲望当作圣旨,把牺牲当作勋章,得到的往往不是感恩,而是理所当然的冷漠。”

真正的爱,不是弯腰做牛马,而是挺直脊梁做榜样。

若连自己都轻贱了,又如何教会孩子尊重与担当?

父母与子女,终究是两棵独立的树。

你可以为他遮风挡雨,但不能替他扎根生长。

爱若没了分寸,便成了纵容——孩子吸干了父母的血,还要嫌血不够甜。

03

爱不是无底线的付出,而是有智慧的陪伴

如今,很多父母活成了现实版的“高老头”。

有人为了支持子女追星,一天打三份工来补贴费用。

有人为孩子上更好的学校,不惜卖掉房子,全家搬入出租房。

有人为了孩子找个好工作,花重金走后门办事。

孩子的价值观被扭曲,个人认知被颠覆,与社会格格不入。

最后只能在家里躺平,沉迷网络世界,逃避现实社会。

咨询师:“爱不是无底线的付出,而是有智慧的陪伴。”

1理解孩子的感受,但不过度共情孩子

心理学研究发现,过度共情会让孩子陷入负面情绪的循环。

当父母过度安慰孩子时,孩子就会失去自我反思的机会,最终形成“问题永远出在外部”的思维定式。

2正确的沟通方式

海沃塔聊天法源自犹太教传统学习方式,意为“伙伴关系”。

强调通过平等对话、互相提问和思辨来深化理解。

海沃塔式对话:

家长:“你最喜欢游戏的哪个部分?”(开放提问)

孩子:“可以和朋友组队,还能自己设计地图。”

家长:“如果把这种创造力用到学习上,你觉得可以怎么做?”(关联现实)

孩子:“也许可以设计学习闯关游戏?”

家长:“这个主意有趣,需要哪些资源来实现?”(推动行动)

注意事项:

避免批判:不否定孩子的观点,如不说“你想多了”,而是问“为什么会这么想?”

保持好奇:像对待哲学问题一样对待日常对话,如孩子说“活着没意思”,

追问:“你觉得什么样的生活才有意思?”

接纳未知:允许对话没有标准答案,重点在于探索过程。

3设定明确的界限

在一些重要事项上给孩子设立“界限”,有利于孩子养成好习惯、明白事理、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家长也会省心很多。

那些无理取闹,自私虚荣的孩子,正是源于各种要求都能被满足,不当的行为也没有被规范,于是养成了许多坏习惯,社会适应能力低下。

4和谐的户外互动

大自然就像天然减压阀,让孩子暂时忘记现实的烦恼,呼吸新鲜空气能让他们心情变好。

所以家长要做到每天带孩子至少户外玩1小时(跳绳、踢球都行),阳光能促进身体分泌"快乐激素"(维生素D),运动还能产生让人开心的内啡肽,比吃甜品管用!

跑跑跳跳比闷在屋里健康得多,还能预防近视和驼背。

清明节那天,我带着女儿去给老公上坟。

女儿在老公坟前哭得很惨,几乎喘不过气。

如果在以前,我一定会陪着她一起哭,然后不停安慰她,告诉她:“妈妈会给你双倍的爱,代替爸爸保护你。”

但经过咨询师调解,我学会了冷静,不去哭,也不去安慰女儿,只在她哭完后给她递了纸巾。

女儿看着我,不解地问:“你为什么都不抱着我哭了?”

我说:“因为人只要还活着,就必须学会坚强。无论发生什么,现实就摆在这里,你爸爸死了就是死了,一直沉浸在悲伤里,我和你都过不好这一生。”

女儿冷冷看着我说:“你真冷血。”

我说:“如果我真的冷血,我完全可以重新找个男人再生个孩子,把你扔在寄宿学校里一年见一面,长到十八岁就断了你的生活费,以后死活都随你。”

说完,我转身回到了车上。

女儿愣在原地,半天没有动一下。

回去的路上,女儿忽然破天荒地问我句:“妈妈,我平时对你是不是有点过分?”

我想起海沃塔聊天法,趁机开放提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女儿说:“因为我刚刚才意识到,其实你完全可以不给我钱花,不送我去医院的。”

我继续对话,关联现实:“既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你以后会怎么做?”

女儿沉默一会儿,小声地说:“我觉得我可以对你好一点。”

我推进行动:“那就从今天开始吧,我想看你对我好是什么样子的。”

那一路,我们母女俩说的话比这些年加起来的都多。

女儿也确实行动了,她开始克制对我吼叫,态度也变得温和。

我趁热打铁,提出带女儿去见了那位心理咨询师。

起初,女儿十分抗拒,但在我的坚持下,还是勉强同意了。

咨询师采用了家庭系统治疗的方法,让我们三人一起参与对话。

“爸爸走后,妈妈一个人扛起了整个家,真的很不容易。”

咨询师说:“她对你的补偿已经超过了她的极限,为了让你开心,她活得很累。”

女儿低着头,第一次承认了自己的感受:“我知道妈妈为我做了很多,但我控制不住自己。”

“学校里的生活我融入不进去,别人都有爸爸,就我没有,我觉得每个人都在嘲笑我,追星是我唯一能感到快乐的事情,如果不追星,我可能真的活不下去……”

那次咨询后,我们制定了一个计划:

首先,给女儿制定了合理的零花钱制度;

其次,限制了她每天的屏幕时间;

最重要的是,我们开始每周进行家庭活动,重建彼此的联系。

一开始,女儿很不适应,经常找借口逃避家庭时光。

但我没有放弃,坚持邀请她参与。

渐渐地,她开始愿意和我一起去公园散步,甚至主动提出周末去爬山。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我报名参加了夜校课程,学习心理学知识,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

半年后,女儿主动提出返校,并且减少追星开支,把更多时间花在学习上。

她开始认真对待学校作业,成绩稳步提升。

最让我欣慰的是,她居然在现实中交到了几个朋友,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

每次送女儿去上学,女儿在进校门前都会抱我一下,说:“妈妈,谢谢你当初没有放弃我。”

看着女儿自信的背影,我想起了咨询师的话:

"父母与子女,终究是两棵独立的树。你可以为她遮风挡雨,但不能替她扎根生长。"

如今,我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真正的爱,不是无限度的牺牲,而是在陪伴中共同成长。

这条路虽不易,但我们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光明。

来源:纽扣家庭教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