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再探《清明奇妙游》的文化密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06 08:08 1

摘要:清明,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独一无二地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宛如一枚镶嵌在春日里的珍贵琥珀,凝结着人们对 “生死之间” 这一终极命题的思考。它既是《历书》中所记载的“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自然节气,标志

作者:韩海洋

清明,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独一无二地兼具自然节气与人文的双重属性。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活动,宛如一枚镶嵌在春日里的珍贵琥珀,凝结着人们对 “生死之间” 这一终极命题的思考。它既是《历书》中所记载的“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的自然节气,标志着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又是《梦粱录》里“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的人文仪式,在扫墓焚帛的袅袅青烟与踏青放鸢的朗朗笑靥间,完成对生命轮回的诗意诠释。

然而在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中,古人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意场景,已变得遥不可及。年轻一代或许记得清明节放假,却难以说清插柳、戴柳的寓意;短视频里刷到的踏青场景,很快就被其他网红视频淹没。商业开发也常常陷入“翻拍老套”的怪圈,许多文旅项目将传统节日打造成流水线产品:景区千篇一律的古装街拍,仿古美食街售卖着全国各地都有的臭豆腐。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开发模式,就如同把《清明上河图》印在手机壳上——看似热闹非凡,却缺失了画中八百年前汴京的烟火气。当节日仅剩下“吃什么”“玩什么”的浅层记忆时,文化传承的根基便逐渐枯萎。

这些问题深刻地揭示了传统节日品牌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在现代商业浪潮的冲击下,如何让传统文化既不成为博物馆里仅供观赏的标本,又不被流量和消费主义裹挟而失去方向?近年来,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异军突起,从《唐宫夜宴》到《中秋奇妙游》《元宵奇妙游》,收获了无数好评。2022年清明节期间推出的《清明奇妙游》,更是让观众领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河南卫视《清明奇妙游》的成功破圈,为传统节日品牌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它不仅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还在传播过程中达到“上行下效,以文化人”的目的,最终在运营管理中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创造价值:传统与现代的精彩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只有尊重和理解传统,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结合时代需求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实现文化传承的关键所在。《清明奇妙游》深入挖掘清明节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将现代审美和情感融入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之中,实现了传统素材的全新组合。

在《2024清明奇妙游》中,舞蹈《清风徐来》采用“实景拍摄+数字技术”的形式,再现了“最美人间四月天”的美好景象。该舞蹈以清代《折扇就坐仕女图》为蓝本,在舞蹈动作和场景设计中巧妙融入非遗信阳毛尖炒茶技艺等传统文化元素。通过清代女子服饰的碧色冷调与茶园的翠绿场景相互映衬,为观众打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美学空间。《清风徐来》以独特的创意跳出了传统对春风的表现形式,带领观众迎春踏青,感受春日的蓬勃活力。

《清明奇妙游》以“文化+科技”为核心,在节目《烈火战马》中运用视觉语言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重新诠释抗美援朝历史。开篇15秒的CG长镜头,生动地展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焦土上弹坑密布,战士们的身影在火光与尘雾中穿梭。AI动态渲染技术增强了战火的层次感,英雄群像在火光映照下显得更加坚毅勇敢,从他们眉宇间的坚定神情到紧握红旗的指节颤动,每一个细节都传递着英雄们的热血与悲壮。节目通过AI复原战场、构建沉浸式场景,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史诗”。红旗不仅是战争年代的象征,更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纽带。观众在震撼的视听体验中,既能目睹战场的惨烈,又能深刻体会到节目所传达的“最好的思念是铭记,最好的纪念是传承”的文化内涵。这种以技术为笔、以文化为墨的创新表达方式,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借助现代美学激活了传统节日的生命力,为文化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

传递价值:引发共鸣,传播文化

创意人和艺术家在创作时,应着眼于大众利益,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肩负着引领大众价值观的重任。只有秉持一流的价值观,才能创作出一流的作品。先塑造美好的自我,才能塑造出优秀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受到大众的喜爱,实现“上行下效,以文化人”的目标。

《清明奇妙游》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个人情感与民族情怀紧密结合,让观众在节目中感受生命轮回、亲情守望等主题。节目在叙事上注重家国情怀,通过讲述普通人的情感故事,引发观众的共鸣,实现价值传递,增强观众的文化认同感。

《清明奇妙游》采用“电视+网络”的联动模式,打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为文化类节目破圈创造了更多可能。节目播出后,激发了用户生成内容(UGC),观众们自发在抖音、B站等社交媒体上进行二次传播,形成裂变式传播效应,扩大了节目影响力。同时,节目通过多语言字幕等方式,实现了跨文化传播。

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言:“真正大丈夫的著作‘实为人类全体之喉舌,而读者于此得闻其悲欢啼笑之声’。”《清明奇妙游》不仅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还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节目将舞蹈、歌唱、诗词等艺术形式与文化意境完美融合,向国际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清明奇妙游》成为了“人类的喉舌”,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获取价值:带动文旅消费,实现文化疗愈

随着节目的持续播出,《清明奇妙游》带动了清明节期间的文旅消费热潮。当地景区围绕清明文化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游客们不仅可以观赏精彩的演出,还能亲身参与体验。2024年《清风徐来》中出现的信阳茶园,举办了茶园观光、茶叶采摘、茶文化体验等多种文化旅游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茶商、茶友和游客齐聚信阳,赏春光、采春茶、品春味。文新茶村更是创下单日接待游客6万余人的纪录。这种体验式消费模式摆脱了传统汉服写真和美食街的单一模式,推动了文化体验与商业模式的深度融合。

《清明奇妙游》通过艺术化表达和互动体验,拉近了年轻一代与传统文化的距离。节目中的古风舞蹈《簪花仕女》以柔美的舞姿演绎出“万物复苏”的节气内涵;情景民俗《春好近清明》通过场景还原,让观众直观感受到“慎终追远”的精神内核。这些内容并非单向输出,而是以情感共鸣为切入点,让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文化传播的参与者。

野孩子乐队的《竹枝词》采用“歌唱+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中年男人们重走当年旅途、在旅途中寻找自我、获得治愈的故事。歌曲既表达了青春已逝的惆怅,又展现出岁月沉淀后的智慧与坚韧。这首歌不仅是对个人青春的追忆,更是一种精神慰藉,让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找回初心,坚定前行的勇气。这种“文化疗愈”功能,使节日超越了简单的娱乐属性,成为人们情感寄托的载体。当年轻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通过文化找到身份认同和心灵归属时,传统文化的根系便在当代土壤中悄然扎根,实现了从“形式传承”到“价值内化”的跨越。

中国节日若想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需要遵循“创造价值—传递价值—获取价值”的逻辑链条,这三者紧密相连:创造价值为文化传承延续脉络,传递价值为精神世界划定边界,获取价值为文化传承注入活力。当节日不再局限于符号化的展演,而是以创新的表达方式触动人心,以可持续的模式反哺文化生态时,传统文化就不再是博物馆里的冰冷标本。如此,中国节日才能历经千年岁月,在当代社会的土壤中茁壮成长。(韩海洋)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