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认定的“绝望之地”-黄土高原,我国死磕70年终于蜕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6 07:30 1

摘要:这片曾被联合国判定为毫无生机、无可救药的土地,却在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努力下,历经七十年的艰苦治理,实现了从满目疮痍到绿意葱茏的惊人蜕变。如今,当我们重新审视这片土地,不禁要问:黄土高原究竟是如何打破命运的枷锁,完成这场举世瞩目的生态逆袭的?

这片曾被联合国判定为毫无生机、无可救药的土地,却在中国人民坚韧不拔的努力下,历经七十年的艰苦治理,实现了从满目疮痍到绿意葱茏的惊人蜕变。如今,当我们重新审视这片土地,不禁要问:黄土高原究竟是如何打破命运的枷锁,完成这场举世瞩目的生态逆袭的?

黄土高原,作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宛如一块巨大的“黄宝石”镶嵌在华夏大地的中部偏北位置。它东依巍峨的太行山,西至雄伟的乌鞘岭,北接古老的长城,南抵绵延的秦岭。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东西绵延千余公里,南北最宽处达七百五十公里,总面积高达六十三点五万平方公里,主要由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以及河套平原四大部分构成。我国山西大部分地区、陕西中北部、甘肃中东部、宁夏南部以及青海东部都涵盖在这片高原区域之内。

从地质角度来看,黄土高原因深厚的黄土层而得名,其黄土层厚度普遍在五十米至二百米之间,最厚处竟可达三百三十六米。这里的原生黄土面积达三十八点一万平方公里,次生黄土二十五点四万平方公里,是全球当之无愧的最大黄土堆积区,黄土储量占全球总量的百分之七十。这些黄土主要源自北部的蒙古高原、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以及中亚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变迁中,这些地区气候干燥,在风力侵蚀的作用下,地表岩石逐渐破碎成细小颗粒,随后被强劲的西北风一路裹挟,最终沉积在黄土高原。

曾经,黄土高原并非如今这般黄沙漫天、水土流失严重。回溯到西周时期,这里草木繁茂,山清水秀,森林面积高达五十六万平方公里,植被覆盖率达百分之五十三,是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家园。然而,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片土地承载了太多的人类活动。历代王朝在此大兴土木,百姓长期进行频繁的农耕活动,大片森林遭到无情砍伐和开垦。加之黄土高原本身自然侵蚀较为严重,到了明清时期,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锐减至百分之十五。进入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建设的加速推进,黄土高原常住人口超过一亿,使得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不堪重负,黄沙愈发肆虐。新中国成立之初,这片土地的森林覆盖率更是降至历史低点,仅为百分之六点一 。

生态环境的恶化带来了一系列严重后果。由于黄土高原植被大量减少,土壤侵蚀加剧,泥沙不断流入黄河。黄河每年裹挟着十几亿吨泥沙奔腾而下,致使下游地区河床不断抬升,形成了令人担忧的“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山东、河南交界处等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危机,就连联合国农粮组织专家都曾断言,黄土高原已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但中国人骨子里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面对这片被宣判“死刑”的土地,毅然开启了长达七十年的治理征程。上世纪五十年代,治理工作正式拉开帷幕。起初,人们尝试通过坡面治理的方式,在耕地上修筑梯田,在非耕地坡面上植树造林。然而,由于缺乏对黄土高原复杂地形和特殊地质条件的充分认识,这一举措不仅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加剧了次生水土流失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开始转变思路,因地制宜地在沟道中修建淤地坝,并结合水利工程,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截至2024年,黄土高原上已修建的淤地坝数量多达五万八千七百七十六座,累计拦截泥沙七十四亿吨,淤成坝地八点五八万公顷,其中百分之七十的坝地成为了水肥条件优良的农田,为当地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治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7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给陕北地区带来了沉重打击,二十七万亩耕地被无情冲毁。这一惨痛教训促使治理团队再次深刻反思,不断改进治理方法。到了八十年代末,一种更为科学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模式根据黄土高原不同地段、不同自然条件,精准施策,实施差异化治理手段。1999年,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全面启动,陕西、甘肃等地区率先成为试点。

在无数人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下,黄土高原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如今,这片土地的植被覆盖率已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百分之六点一,稳步提升至百分之六十三以上,成为我国森林覆盖率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曾经黄沙漫天的黄土高原,如今已被郁郁葱葱的植被所覆盖,彻底告别了路遥笔下的那种苍凉与厚重。

从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的古老传说,到南水北调、黄土高原治理的伟大实践,中国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定胜天”的深刻内涵。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指引下,中国人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也为世界生态治理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来源:读历史正三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