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邹守益(1491—1562)明学者。字谦之,号东廓。安福(今属江西)人。正德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祭酒。先宗程朱,后师事王守仁。其学笃守王学传统,说:“良知虚灵,昼夜不息,与天同运,与川同流。”(《东廓语录》)反对“无形为道,有形为器”的说法,认为:“盈天地皆形色
邹守益(1491—1562)明学者。字谦之,号东廓。安福(今属江西)人。正德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祭酒。先宗程朱,后师事王守仁。其学笃守王学传统,说:“良知虚灵,昼夜不息,与天同运,与川同流。”(《东廓语录》)反对“无形为道,有形为器”的说法,认为:“盈天地皆形色也,就其不可睹不可闻超然声臭处指为道,就其可睹可闻礼物不遗指为器,非二物也。”(同上)主张“天性与气质,更无二件”(同上)。以目视、耳闻、身行为气质,指出天性须依附于气质,“除却气质,何处求天地之性”(同上)。认为“心”是“精明灵觉”的,但也“有所障蔽,有所滞碍”,如要复见本心,则需主“敬”,说:“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杂以私欲也。”(《东廓论学书》)强调“慎独”、“戒惧”为“致良知”的主要修养方法。有《东廓集》。
张岳(1492—1552)明学者。字维乔,号净峰。泉州惠安(今属福建)人。正德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右都御史,总督湖广川贵军务。自期大儒,精研程朱理学,与陈琛、林希元同为明后期最有代表性的福建朱子学者,时称“泉州三狂”。在泉州开元寺结社研究易学,形成“清源学派”。时王守仁倡良知说,“公卿尽出其门”。张岳为维护程朱学说,渡江与其辩论“博约知行之旨,三日不合”。最后,王说:“明德工夫,只在亲民。”张岳反驳说:“而今达官显宦,却未与民亲。”王笑而无以对,旋谓:“子亦一时豪杰,可畏也!”拟《草堂学则》,以仁为“心之本体”。认为“理”比“心”、“性”、“天”等更为根本,说:“理本自然,人不可私意求之尔。既曰殊途,既曰百虑,不可谓全无分别也。故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然至论心自是心,性自是性,天自是天,如人之父子祖孙,本同一气,岂可便以子为父而祖为孙哉。”(《答聂双江巡按》)。有《圣学正传》、《太玄集注》、《小山类稿》等。
魏良弼(1492—1575)明学者。字师说,号水洲。新建(今属江西)人。嘉靖进士。曾官礼科都给事中。后遭廷杖,谪居乡间。隆庆初,起为太常少卿。与弟良政、良器皆受学于王守仁。崇“致良知”之说。释“致良知”为“己所不欲,吾心之知也;勿施于人,致吾心之良知也”(《水洲先生集》)。提出“良知之教不待学”(同上),强调良知存在于心,只要神凝内省便可悟得。认为人心得之于天地,本为善,但被“习心遮蔽”,若能“绝外诱”,去其蔽,则本体自然显露,无需防检和穷索。肯定良知即是天理,“知之良处,即是天理;时其知,失其良,则为人欲”(同上)。有《水洲先生集》。
杨爵(1493—1549)明学者。字伯修(《明史》作伯珍),号斛山。富平(今属陕西)人。嘉靖进士。官行人,考选御史。因上疏犯逆,数度入狱。以张载“贫贱忧戚,玉汝于成”自励,认为“身居此地,须要置生死于度外,刀锯临之,从容以受,致命遂志可也,此正是为学用功处”(《漫录》)。狱中与钱绪山、刘晴川等相与讲学不辍。倡“中和”之学,提出“中和,性命本然之则也”,“中和,心之本体也”(《论学》)。主张“学者以慎独为贵”的修养工夫,认为:“古人律己甚严,其责人甚恕。今人律己甚恕,其责人甚严。孜孜为己,不求人知,方始是学。”(《漫录》)论文章之法“以理为主,以气为辅”(《论文》)。其道德学问被誉为有“刚大之气,百折不回,人与椒山并称,谓之‘韩门二杨’”(《明儒学案·三原学案》)。有《杨忠介集》、《周易辩录》等。
陈九川(1494—1562)明学者。字惟浚,号明水。临川(今江西抚州)人。正德进士。授太常博士,以谏武宗南巡除名。世宗即位,起为主客司郎中,未几,以事下诏狱,后遇赦致仕。拜王守仁为师。致仕后,周游讲学,宣扬阳明心学。主张“心无定体”,批评王门“归寂”派的“心有定体”的观点。认为心之本体原是“神妙不测”,原无“定体”,故不可“以定体觅之”,而“归寂”主张正有一种“观心凝神”、“认心有象”之弊。这与王守仁的“心无体,以天下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的观点相近。还受到王畿的思想影响。著作有《明水陈先生文集》。
刘阳明学者。字一舒,号三五。安福(今属江西)人。曾知砀山县,征授御史。在三峰筑云霞洞,与士子谈学。以王学为旨,指出“致良知”的六大特点:“中,知之不倚于睹闻也;敬,知之无怠者也;诫,知之无妄者也;静,知之无欲者也;寂,知之无思为者也;仁,知之生生与物同体者也。各指所之,而皆指夫知之良也,故曰致知焉尽矣。”(《三五先生洞语》)认为王学无异于宋儒,欲折中两者。有《三五先生洞语》、《晚程记》。
来源:思想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