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鬼在前文《西汉时只能由宦官出任的中书令为什么会变成唐朝首席宰相?》中提到,西汉的中书令是由宦官担任的,司马迁可能就是第一任中书令。不过从建始四年(前29年)汉成帝宣布中书令改由宫外的士人担任以来,中书令在朝廷中近乎于空置,直到三国时期才被魏帝曹丕恢复。
本鬼在前文《西汉时只能由宦官出任的中书令为什么会变成唐朝首席宰相?》中提到,西汉的中书令是由宦官担任的,司马迁可能就是第一任中书令。不过从建始四年(前29年)汉成帝宣布中书令改由宫外的士人担任以来,中书令在朝廷中近乎于空置,直到三国时期才被魏帝曹丕恢复。
了解历史的朋友们应该知道,东汉是中国历史上宦官参政最严重的三个朝代之一。对于缺乏参政合法性的东汉宦官来说,恢复由宦官担任中书令的西汉“祖制”是非常有利的。但奇怪的是,东汉宦官直到灭亡都没有恢复由宦官担任中书令的西汉“祖制”。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说说一家之言。
虽然汉武帝建立的“内外朝”被东汉沿用,但西汉和东汉的“内朝”差别很大。西汉“内朝”的核心是兼任宫廷侍从官职的外朝大臣组成的重臣团,比如大司马大将军兼录尚书事,西汉的尚书台只是内朝重臣团的“高级传达室”。因此西汉中书令参政的关键在于“中”,而“书(尚书)”其实无关紧要。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推行“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的改革,取消了西汉的内朝重臣团,将尚书台从内朝的“高级传达室”升级为内朝本身。此后尚书台成为东汉的核心权力机构,任何势力都需要与尚书台产生联系才能染指最高权力。为了保证改革成功,光武帝还围绕尚书台推行了两项改革:
第一是提高尚书台官员(主要为尚书)的地位和待遇,改变士人觉得尚书台是“皇帝家奴”的印象,吸引天下的优秀人才进入尚书台;第二是加强尚书台与外朝的三公九卿之间的联系,推动尚书台外朝化,成为朝政运转的核心。可是这两项改革导致尚书台与皇帝、太后之间的联系有所疏远。
所谓“权力厌恶真空”,尚书台与皇帝、太后之间疏远所产生的权力真空就被宦官弥补。东汉外戚专权开始后,掌权太后与尚书台之间的联络就由宦官担任的中常侍负责,是为东汉宦官参政的起始。正因如此,中常侍是东汉宦官最重要的官职,担任中常侍的宦官就是东汉宦官的领袖人物。
也就是说,东汉宦官的权力来源于在皇帝身边服务的“侍”而不是隶属于尚书台的“书”,恢复宦官担任中书令的制度已无意义。再加上东汉的尚书台已经完全由外朝大臣和士人组成,也没有恢复宦官担任中书令的条件了。因此直到“十常侍之乱”,宦官也没有恢复宦官担任中书令的“西汉祖制”。
来源:鬼说历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