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邻居张姐结婚后和婆婆同住,本想着“一家人不分你我”,结果日子越过越拧巴。
邻居张姐结婚后和婆婆同住,本想着“一家人不分你我”,结果日子越过越拧巴。
孩子该怎么喂、衣服该怎么洗,甚至连酱油该买哪个牌子都能吵起来。
张姐委屈得直掉眼泪:“我掏心掏肺对她好,咋就处不好呢?”
杨绛先生曾说过:
“人活着,少管闲事、少说闲话,管好自己的事,反省自身的错误,不给别人添堵,也不给自己惹祸,便是一种福气。”
不得不说杨绛先生这话说的真的太有道理了。
婆媳相处也是这个理,其实,婆媳之间的关系也没那么复杂,就像杨绛先生说的那样,最简单的相处方式往往是最好的,记住一个字——“少”,日子就能顺溜不少,婆媳关系才会越和睦。
第一:少依赖,靠自己
很多媳妇刚结婚,总想着“有人帮衬多好”。
就说生孩子这事,不少婆婆拍着胸脯保证:“你只管生,我负责带!”
可等孩子真落地了,情况却大不一样。
数据显示,有近60%的家庭在育儿问题上产生过矛盾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承诺没兑现”。
女性产后身体虚弱、情绪敏感,这时候太依赖别人,很容易失望。
想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生孩子前,小两口就把“生育金”攒好,每个月固定存一笔钱,哪怕不多,日积月累也能派上用场。
要是婆婆愿意帮忙,咱就多买点礼物、常带她出去玩,把这份情记在心里。
要是婆婆不方便,直接拿这笔钱请个靠谱的育儿嫂,自己也能安心养身体。
自己手里有钱,心里就不慌,少了依赖,矛盾自然就少了。
第二:少接触,减少摩擦
两代人生活习惯、观念想法都不一样,住在一起难免磕磕碰碰。
研究表明,婆媳同住的家庭,矛盾发生率比分开住的家庭高出40%。
都说“距离产生美”,要是条件允许,最好分开住;实在没办法,也要划分好“地盘”。
比如规定客厅是公共区域,卧室是私人区域,没经过允许不能随便进。
平时尽量少碰面,有事让老公传话。
第三:少掏心掏肺,处得太近容易栽跟头
好多人结婚前,都听过婆婆说“以后把你当亲闺女”,这话听听就算了,别往心里去,太把自己当“自家人”,反而容易受伤。
同事小慧结婚时,她婆婆天天嘘寒问暖,等孩子一生下来,婆婆就借口说“腰不行了,得回老家养养”,甩下孩子就走了。
小慧刚开始纳闷了好久,后来想明白了:跟婆婆处得太近,把自己当 “亲闺女”,反而容易失望。
现在她见了婆婆客客气气,平时没事不咋掺和,逢年过节拎点水果补品回去,反而处得挺顺当。
婆媳相处就跟刺猬取暖似的,靠得太近会扎伤彼此,保持点礼貌距离最合适,这样的关系也更长久。
第四:少妥协,该拒绝就拒绝别都顺着来
在原则问题上,千万不能一味妥协当软柿子。
朋友晓琳为了讨好婆婆,孩子吃什么、穿什么都听婆婆的,有一回婆婆非给 6 个月大的娃喂鸡蛋羹,晓琳不敢拦,结果孩子全身过敏进了医院。
从那以后,晓琳学会了拒绝:“妈,医生说孩子现在不能吃蛋清,您看孩子挠得难受,咱以后听大夫的行不?”
婆婆一开始不高兴,后来看孩子确实好了,也没再说啥。
记住,委屈自己换不来真心。
遇到事让你老公去沟通,毕竟是亲儿子,说话比你好使。
第五:少期待,降低心理预期
俗话说:“待越高,失望越大,最后气得都是自己。”
表姐,刚结婚那会,她就觉得 “婆婆真好,跟亲妈似的”。
后来生孩子,想让婆婆来照顾月子,婆婆说 “我还得帮你小叔子带娃呢”,表姐一下就心寒了。
后来表姐慢慢想通了,婆婆和亲妈终究是不一样的。
婆婆能帮你带带孩子、搭把手,那是情分;不帮你,也是本分。
别总想着“以心换心”,把标准放低一点,互相尊重就够了。
心里不抱太高期待,偶尔给点糖,反而觉得温暖。
结语
婆媳相处,说白了就是“距离产生美”。
以上几个“少”,都是过来人踩过坑才明白的道理。
日子是自己的,把心态放平,把边界划清,一家人才能和和睦睦。
来源:微微情感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