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手电筒的光束在“HAIYUAN”轮的压载水处理装置上划过,陈善能在记录板上写下最后一组数据。这是他在非洲港口的又一个清晨,在锚地连续作战后,即将完成该轮的转级检验任务,签发印有中国船级社(CCS)社徽的入级证书。
转自:中国水运网
当手电筒的光束在“HAIYUAN”轮的压载水处理装置上划过,陈善能在记录板上写下最后一组数据。这是他在非洲港口的又一个清晨,在锚地连续作战后,即将完成该轮的转级检验任务,签发印有中国船级社(CCS)社徽的入级证书。
近四年间,这位来自CCS天津分社的验船师,将脚印深深嵌在非洲20多个沿海国家的海岸线上,他将“中国标准”刻进非洲海域、以“万里征程”诠释责任担当,成为中国船级社服务“一带一路”航运安全的标杆。
一枚党徽在非洲大地的分量
2021年,CCS社组建非洲检验突击队,有着二十多年船检经验的陈善能受命出征。出发时,他的背包里除了换洗衣物,还有一枚党徽。“越是在海外,越懂‘党员’二字的分量。”这句写在日记里的话,成了他扎根非洲的指南。
一到非洲,“困难”二字就有了具体的模样。疟疾肆虐的雨季,语言不通的港口,物资短缺的夏天......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这位远道而来的验船师。而在异国他乡,党员身份是冲锋在前的号角。每当陈善能的指尖触碰到党徽,入党誓词里“为人民服务”的承诺便化为攻坚克难的力量。他主动学当地语言,向老员工请教区域特点,靠着翻译软件和手势逐字核对数据。他所在的阿克拉办事处辖区国家之间的交通极为不便,单次航程常常需要30小时以上,长期出差、在机场中转停留10个小时、和衣而睡,都是船检人的日常。为确保及时率,他经常在白天上船检验,晚上熬夜完成证书报告。陈善能积极适应着当地环境,用行动诠释“党员就是要啃最硬的骨头”。
2022年9月,达喀尔港突遇百年罕见暴雨,城市成了泽国,积水齐腹深。陈善能正要外出为“BAOGLORY”轮审核,车辆无法通行。“不能让客户对中国船级社的专业度打折扣。”他挽起裤腿,把检验背包举过头顶,在湍急水流中跋涉40分钟准时登轮。浑身湿透的他抹把脸,便跪在甲板上检查密封条仿佛刚才的疲惫从未存在。雨水混着汗水模糊视线,他就用衣角擦净仪器,确保结果精准无误。
审核通过时,船东紧握住他的手表达着谢意,语气里满是惊叹与敬佩。此刻,党徽的重量,是穿越风雨的勇气,是不辱使命的信念,更是让世界看见中国共产党人模样的千钧之力。
硬核技术护航“一带一路”
莱基港项目作为我国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要成果及“中法第三方市场合作示范项目”,是中国港湾首个投建营一体化模式实施的境外港口项目。2021年9月,为项目进行港池、航道疏浚以及人工沙滩吹填用的大型自航式耙吸船“航浚4012”轮和大型非自航式绞吸船“新海豚2”轮的检验到期。当时,两轮分别停靠于尼日利亚和加纳,一旦未及时完成检验,将影响该项目的建设进度。
刚到加纳特马船厂,陈善能就发现现场情况与出发前沟通的方案大相径庭:疫情下船厂技术条件受限,原方案难以落地。他面临着双重压力——既要守住船舶安全红线,又不能耽误项目进度。
那几夜,特马船厂的灯总亮到凌晨。他趴在堆满资料的桌上,反复与国内机务通电话核实细节,对照船厂技术清单修改方案。考虑到疫情下登轮效率低、人手不足,他大胆调整:将部分辅助检验项目改由船员参与完成,既减少接触又加快进度。笔下的方案改了又改,直到每一个步骤都贴合现场实际,哪些必须验船师亲为,哪些可由船员协助,哪些设备需重点查防污染性能,甚至导航系统的微小误差都要求立刻校准。最终,检验按照计划如期完成,上海航道局的邮件里写着:“陈工的专业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船检的担当。”
四年来,他的脚步始终追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的步伐:贝宁的“天麟号”、莫桑比克的“通坦”、坦桑尼亚的“津航浚407”、阿尔及利亚的“天麒号”……这些船舶或是区域物流通道的“动脉载体”,或是当地基建工程的“核心装备”,承载着中非经贸合作、产能联动的重要使命。而非洲港口普遍存在的技术条件受限、疫情下的协作壁垒、高温与疟疾交织的恶劣环境,更让每一次检验都成为与风险博弈、为项目抢时间的硬仗。
面对挑战,陈善能始终以过硬技术为“利器”,不仅让每一次检验都精准落地,更在过程中把中国船级社(CCS)的标准体系、技术规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航运场景。
“船检人的尺子量的是船舶安全,掂的是项目分量。”这些在风浪里抢出的工期、困境中闯创的方案,正是中国船检人对“一带一路”最质朴的承诺。
跨越山海的担当与温情
2023年阿克拉的暴雨夜,凌晨三点手机骤响。妻子带着哭腔说儿子严重过敏休克正在抢救,电话那头传来儿子微弱的声音:“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看着手边尼日利亚莱基港项目关键船舶的复检报告,陈善能哽咽着承诺尽快回家,挂了电话又投入工作——这份报告关乎“一带一路”项目推进节奏,更关乎中国船检标准在非洲的公信力。
这样的牵挂,是他驻外近四年的日常。儿子毕业礼的照片从微信传来,父母视频时总说“家里都好”,这些话语成了他穿越非洲大陆的底气,却从未让他停下脚步。
从埃及开罗的苏伊士运河沿岸到纳米比亚努瓦迪布的沙漠边缘,他的足迹遍布非洲24国。在喀麦隆锚地,顶着晕船呕吐在摇摆的小艇上完成水下检验,让“中国检验标准”成为当地船东信赖的标尺。近500艘次远洋渔船、100余艘次营运船的检验报告上,清晰的签名见证着CCS标准在非洲港口落地生根。
专业之外,是温暖的延伸。在几内亚博法村,他的行李箱里总有给孩子们的大白兔奶糖和文具。泥地上,孩子们追着他喊“中国爸爸”,用树枝画下他描述的中国轮船。他把画作小心收进抽屉:“这里的孩子和我的孩子一样,都该被温柔对待。”
陈善能用脚步丈量非洲大陆,让中国标准成为“一带一路”的坚实基石;用真心贴近当地民众,让“中国爸爸”的称呼传递大国温度。这便是家国之间最动人的平衡:以小家的牵挂为翼,载大国的担当远航。
在特马的中鲁渔业基地,他带着同胞重温入党誓词;达喀尔码头的春节,他送去的春联映红了船员的眼。“海外的每面国旗,都连着家里的灯。”陈善能用近四年的坚守证明,他检验的不仅是船舶,更是中国标准走向世界的担当,是异国港口飘扬的五星红旗所象征的,大写的中国。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