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皖267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玉米新品种,于2021年通过安徽省审定(皖审玉20211007),2022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审定(国审玉20226110)。该品种凭借其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等特点,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推广种植中表现突出,成为近年来备
华皖267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玉米新品种,于2021年通过安徽省审定(皖审玉20211007),2022年通过国家黄淮海夏玉米区审定(国审玉20226110)。该品种凭借其高产稳产、抗逆性强等特点,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推广种植中表现突出,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玉米新品种之一。本文将从品种特性、产量表现、抗性能力、栽培要点及市场适应性等方面,全面分析华皖267的优缺点,为种植户提供科学参考。
一、品种特性与农艺表现
华皖267属中早熟夏玉米杂交种,全生育期约101天,株型半紧凑,株高270厘米左右,穗位高100厘米,适宜机械化收获。果穗呈筒形,穗长18-22厘米,穗行数14-16行,籽粒黄色、半马齿型,出籽率高达88%以上,千粒重约320克。其突出优势在于灌浆速度快,后期籽粒脱水快,可有效降低霉变风险,特别适合黄淮海地区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此外,该品种叶片持绿性好,生育后期仍能保持较强的光合能力,为高产奠定基础。
二、产量表现:高产潜力与稳产性兼具
根据国家黄淮海区域试验数据,华皖267平均亩产达674.5公斤,较对照品种郑单958增产6.3%,高产田块可达800公斤以上。其稳产性表现在:
1. 适应性广:在安徽、河南、江苏等地的试验中,不同年份和地块的产量波动较小,对土壤类型(砂壤土至黏土)和气候变化的耐受性较强。
2. 群体协调性好:耐密植性强,适宜密度为4000-4500株/亩,在高密度种植下不易倒伏,空秆率低。
然而,该品种对肥水条件要求较高,若土壤贫瘠或施肥不足,易出现秃尖现象,导致穗粒数减少,影响产量潜力发挥。
三、抗逆性分析:抗病性强但耐涝性一般
华皖267的抗病性是其核心优势之一。田间表现对**南方锈病**、**茎腐病**和**小斑病**的抗性显著优于同类品种,尤其在锈病高发区可减少农药使用量30%以上。此外,其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较强,能抵御8级以下大风。
但需注意的是,该品种耐涝性中等,苗期遇连续阴雨易出现黄叶现象;同时,对穗腐病的抗性仅为中抗,在收获期若遇连阴雨需及时抢收,避免穗腐病暴发。
四、栽培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
1. 播种管理:适播期为6月上中旬,建议采用单粒精播技术,确保苗齐苗壮。播种前需深翻整地,并施足底肥(每亩复合肥40-50公斤)。
2. 水肥调控: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20-25公斤/亩,灌浆期遇干旱需及时补水。但需避免后期氮肥过量,否则会导致贪青晚熟。
3. 病虫防治:重点防控玉米螟和蚜虫,可在抽雄期前喷施生物农药;对穗腐病可结合喷施多菌灵预防。
4. 收获时机:籽粒含水量降至28%以下时机械收获最佳,过早收获会影响商品品质。
五、市场效益与种植建议
华皖267籽粒容重高(758克/升),淀粉含量达73.2%,深受淀粉加工企业青睐,市场收购价通常比普通品种高0.05-0.1元/斤。据安徽宿州种植户反馈,2023年该品种平均亩收益较郑单958高出120-150元。
但该品种也存在明显局限:
- 种子成本较高:每亩用种量约3公斤,种子价格较传统品种高20%-30%,小农户需权衡投入产出比。
- 区域限制性:仅适合黄淮海夏播区,在东北春玉米区或西南丘陵地试种表现欠佳。
结论
华皖267作为新一代高产抗病玉米品种,适合规模化种植和机械化生产,尤其推荐在安徽北部、河南东部等光热资源充足的区域推广。对于种植户而言,需结合本地气候条件与田间管理水平,扬长避短:通过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充分挖掘高产潜力,同时注意规避其耐涝性弱的缺点,在低洼地块需配套排水设施。未来,随着抗穗腐病等性状的进一步改良,该品种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来源:奔跑的农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