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道德经》第五十四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为我们揭示了关于根基稳固以及传承延续的智慧。“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
第五十四章的意义:根基与传承的智慧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为我们揭示了关于根基稳固以及传承延续的智慧。“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这是在强调建立根基和坚守信念的重要性。一个善于建立的人所构建的东西是不会轻易被拔除的,就如同建造一座大厦,若根基打得牢固,无论是风雨还是地震等自然灾害都难以将其摧毁。在现实生活中,那些成功的企业往往有着坚实的根基,例如苹果公司,它以创新技术为根基,从最初的电脑产品不断发展到如今涵盖手机、平板电脑等众多产品线的科技巨头。其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对用户体验的关注等这些根基性的东西始终没有改变,所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而一个善于保持信念的人,也不会轻易让信念从手中脱落。比如那些坚持艺术创作的画家,他们坚守自己对艺术的独特理解和追求,不为外界的商业化浪潮所左右,始终保持着最初的艺术信念,从而创作出具有独特价值的作品。
“子孙以祭祀不辍”则体现了传承的概念。当一个家族或者一种文化有着良好的根基,并且能够代代传承下去,就如同祭祀活动不间断一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传承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像孔子家族,两千多年来,孔子的思想和家族文化一直传承至今。家族后人通过祭祀等仪式纪念孔子,同时也传承着儒家文化的精髓。这种传承不仅仅是一种家族的延续,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等也需要传承。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经过千百年的传承,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这些节日所蕴含的团圆、和谐等价值观也在不断传承中深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老子进一步阐述了德在不同层面的修炼及其影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当一个人在自身修养德行时,这种德是最真实的。一个有良好品德的人,他的言行举止都会散发着正能量。将这种德延伸到家庭中,家庭就会充满和睦、温馨的氛围,并且还会有余力去影响周围的家庭。例如,一个家庭中父母孝顺老人、夫妻和睦、教育子女有方,这个家庭的德行就会影响到邻里,让周围的家庭也受到启发。当德在乡里传播时,它的影响力会更加长远。在古代,一些德高望重的乡绅,他们通过自己的品德和行为带动整个乡里的发展,如兴修水利、创办私塾等。在邦国层面,德的修炼能够让国家繁荣昌盛。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注重自身品德修养,倡导君臣的德治,使得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而当德在天下范围内得到修炼时,这种德就会普及到所有人。这就像佛教的慈悲思想、基督教的博爱思想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影响着不同地区的人们。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这是一种以小见大的认知方式。我们可以从自身的品德修养去观察他人的品德修养,从自己家庭的情况去理解其他家庭的情况,从自己所在的乡里去认识其他乡里,从自己的国家去看待其他国家,从天下的整体角度去把握天下的规律。这种认知方式是非常科学和实用的。例如,在研究不同国家的社会发展模式时,我们可以先从自己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出发,总结出一些规律和经验,然后再去对比和分析其他国家的情况,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发展模式的异同点。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的意义在于教导我们重视根基的构建和信念的坚守,认识到传承的重要性,无论是家族文化还是民族文化等都需要传承下去。同时,阐述了德在不同层面的修炼及其广泛影响,并且提倡以小见大的认知方式。这一章就像一位智慧的导师,引导我们在个人成长、家庭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对世界的认知等多方面遵循这些智慧的原则,从而走向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整理作者 常小靠 部分图文源于网络
来源:大国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