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学谦——河东沈庄子走出的传奇女子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6 03:58 1

摘要:按:窦学谦女士是一位传奇女子,曾在抗日战争时期被誉为中国女性参与国民外交之典范,抗日救亡宣传之先锋,但也曾一度成为众矢之的而遭辱骂。她一生经历的故事,就像一部曲折离奇的历史剧。

窦学谦——河东沈庄子走出的传奇女子

李越

按:窦学谦女士是一位传奇女子,曾在抗日战争时期被誉为中国女性参与国民外交之典范,抗日救亡宣传之先锋,但也曾一度成为众矢之的而遭辱骂。她一生经历的故事,就像一部曲折离奇的历史剧。

窦学谦1914年1月生于天津河东沈庄子,是家中长女。其父为天津开明绅士窦英堂,他给自己的女儿取名学谦,寓意着敏而好学、美德和才华。窦学谦人如其名,从小就是一个天赋聪慧的孩子。

南开初中毕业后,她被家人送到当时北平城有名的女子教会学校——贝满女中。该校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是近代最早引进西方教育的新型学校,教学内容与过去的中国传统教育迥然不同。采用的完全是从欧美学校借鉴过来的教学大纲,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地理、语文和英语等。在这里,窦学谦女士第一次接受了系统的科学教育,并在学校开始展露才华。

1931年4月北平市举办“大中小学生演讲竞赛会”,窦学谦是该校中学组参赛选手。在此次竞赛会中,窦学谦表现了出色的演讲口才,在36所中学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拔得了中学组决赛的头筹,时任驻北平在北平担任的陆海空军副总司令的张学良亲自为她颁奖授奖并赠与送给她一架柯达照相机。这时的窦学谦已经褪去童稚,成为了一名有思想、有才华的青年。

官方公布的窦学谦决赛成绩

窦学谦是贝满女中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学生代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已成为贝满女中学生会主席的她,发挥其出色的演讲能力,积极参与在学界抗日救亡宣传,在各种活动中颇具影响。据一篇题为“贝满女中抗日往事”的文章记载:

1931年9月,贝满初、高中全体同学六百余人,在学生会的召集下,齐聚初中部教学楼东部的校园里,召开声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东北三省大会,这同时也是救亡宣传的动员大会。会上,学生会主席、高二女学生窦学谦报告“九·一八”事变经过,及东北同胞的悲惨处境。当她讲到日寇残杀我同胞种种罪行时,全场泣不成声。在窦学谦的带领下,学生们组织了救亡宣传队、为东北受难同胞募捐小分队等,配合全市各大中院校救亡大军,深入城区大街小巷和郊区农村,开展抗日救亡的募捐活动。此时的贝满中学师生已经成为抗日救亡浪潮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学校里有读书会,其成员之间传播革命书籍,讨论时局趋向,以及出版壁报等。很多学生通过读书会的各种活动接受了革命理论。

青年时期的窦学谦

从贝满女中毕业后,窦学谦进入燕京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作为大学生的她在政治上更为成熟,积极参与了为妇女争取法律平等地位的活动斗争。1935年3月她被北平女青年会推选参加了当年全国大学女生联合扩大会议。1937年5月,窦学谦提交的一篇题为“中国妇女的地位、教育与职业”的学士毕业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观点颇受同样积极参与政治的宋美龄的赏识,她很快将刚刚毕业的窦学谦选拔为自己的助手。窦学谦大学毕业时正面临日本对华北的侵略步步紧逼。1938年,窦学谦受宋美龄委派到欧美进行抗战救亡宣传工作,外媒将窦学谦介绍为“蒋介石夫人的代表”、“蒋介石夫人秘书和闺中密友”。

窦学谦与各界名人先后前往美、英、法、瑞士、比利时等国进行抗战宣传,时间长达半年。一份美国当地华人媒体这样报道窦学谦女士的美国之行:

“大飞机中国号之华人搭客,昨日由远东抵达美国,客人中有华人男女各一名,女士为窦学谦小姐,年22岁,燕京大学毕业生,现任华中大学妇女部主任,此次来美参加世界青年大会。与窦小姐同学同行的是燕京大学教授张伯瑾,他们还将会晤时任中国驻美大使及美外交部长和美国各界人士,争取其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支持。此行受到国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到机场迎接的有国民党驻美总支部特派员吴东恒、驻美副领事庚迪以及各界代表多人。”

当地媒体在谈到他们一行访美的背景时称:

“一些盟国虽对我抗日表示同情和支持,但战争的正义性欠缺宣传,固然有胡适等人相继发声,但未能形成舆论规模。国外很多人只知其轮廓,不了解其实情,产生不少误解。我各界人士与国外联系甚广,纷纷出国进行宣传”。

美国当地华人另一家媒体这样报道:“窦学谦女士为我国女性参与国民外交之先锋,窦君正当年,未脱大学生风度,文质彬彬谈吐流利,潇洒中带有刚剑气,活泼且青春活力,为摩登女士之典型”

部分当地媒体对窦学谦出访的报道

另一篇报道还写到:“1939年窦学谦和上海四行仓库保卫战中送旗的女童子军杨惠敏一起到荷兰宣传抗战,华侨协会接待了宋美龄的助手窦学谦(Lucy Tou)和杨惠敏女士”。杨惠敏女士因其在上海四行仓库战役中的英勇事迹而被国人记住,她的故事于在2020年被拍成电影《八佰》。

窦学谦(左2)杨惠敏(左3)在荷兰

抗战时期,有一个特殊部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第三厅主管抗战宣传工作,受时任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直接领导,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成果。厅下设三个处,分别为文字宣传处、艺术宣传处和国际宣传处。虽然窦学谦女士被宋美龄钦点前往欧美进行抗战宣传,但在具体工作上接受周恩来负责的政治部第三厅领导,窦学谦很早就开始与中国共产党接触,她“与周恩来也常有交往” 。

窦学谦在荷兰进行抗战宣传时与当地亚裔同胞合影

抗战进入焦灼阶段,中缅通道在中国战略物资输入中的地位日渐凸显,中国的各种战略物资的输入都需要得到英属缅甸方面的配合。为维系这条运输要道的畅通,当时的国民政府积极推动对缅官方和社会各界的交往互动。窦学谦就曾作为女性和文化界代表在1941年8月随中国访缅代表团飞赴仰光,团长是时任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副团长为国民党中委曾养甫,以及秘书长、中英及中缅文化协会秘书长杭立武等人。缅甸当时是英属殖民地,中缅之间的交流是在英国的掌控和认可下进行的,背景复杂。该团访缅的目的是加强对缅甸工作,确保抗战物资通过中缅通道进入中国无阻,打破日本困死中国的企图,以维持中国的抗战局面。窦学谦凭借其智慧和优雅的形象,在各种各场合发表演讲,声情并茂地讲述中国人民的苦难和抗战决心,赢得了缅甸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在出访英国时,窦学谦女士全身心投入为中国获得抗日战争援助的工作,尽显外交才能。,在时任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的支持下广泛开展公共公众外交活动,在英国民众中积极宣传中国抗战精神,为中国抗战争取物资援助,推动英国开放中国军事补给线滇缅公路。她的人生由此走上巅峰。

窦学谦生活照

窦学谦女士外表柔美、举止优雅、气质非凡,深深吸引了时任中国驻英大使郭泰祺,使其为之倾倒,一时间两人的特殊关系使窦学谦身背骂名。

芝加哥报2010年刊登的一篇署名为周谷的文章这样描述:

1941年4月2日郭泰祺在驻英国任上被蒋介石任命为外交部长,回国赴任时带窦女士一同回到重庆,从此二人形影不离,郭又花65万元买下一栋别墅,金屋藏娇。1941年12月重庆大公报发表的了一篇题为《拥护修明政治案》的评论文章,戴季陶等借郭花巨款购买豪宅一事,指郭泰祺回国后与一位名窦学谦的女性关系瞹昧,并以郭的所作所为与宋美龄所宣传的新生活运动相悖为由,向蒋介石举报。1941年12月15日,国民党五届九中全会开幕,蒋介石出席大会,随即在大会上宣布,免去郭泰祺外交部长职务,全场委员为之震惊,郭泰祺则呆若木鸡。郭在外交部长任上仅仅工作了9个月。

实际上,郭泰祺出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原本是各方妥协的结果,且蒋一直认为郭泰褀原是汪精卫派人物,不是其蒋嫡系心腹之人,故在言辞中时表不满,还将不满之意多次记在日记中。郭在工作中还得罪过蒋介石门生戴笠和胡宗南,后者是想借郭的桃色事件将其除掉。另外,当时也有嫉妒窦学谦的人向宋美龄告黑状,指责窦借宋美龄的名义在国外招摇,这导致宋美龄对窦学谦逐渐疏远。

著名女作家韩素音在自传体《无鸟的夏天》一书中多次谈到窦学谦女士,其时窦学谦已进入国民政府外交部工作。韩在书中写道:

“我在孟买的泰姬陵旅店结识了窦小姐,她是一位妩媚动人的年轻姑娘。在重庆一度成为众矢之的。她当时正患伤寒,卧病在床,和我同时等待下一条船。她将去中国驻加拿大使馆赴任。…我确信她是戴笠与郭泰祺为仇的牺牲品,因为窦女士既不野心勃勃,也不诡计多端。但她有着我们所没有的机敏。后来的7个星期里我们同住在一等舱”。

韩素音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民国三十年(1941)初冬,一场反对外交部长郭泰祺的政治阴谋逐渐形成,郭泰祺是戴笠和胡宗南都不喜欢的人。郭反希特勒,反日,亲英。戴笠想把他拉下马,但光凭这点是不够的。此时传出,郭同一位并非其妻的女士有不检点行为,说他与一位漂亮又能干的女性,大约和我一般年龄并和我同一年级的燕京大学学生窦小姐相恋。一时间重庆的社交界,上层人物,不谈饥荒,不论救国,而专论一部长的桃色新闻,这是一场反对外交部长郭泰祺的阴谋。实际上是蒋介石嫡系戴笠、胡宗南等的中伤舆论。”

韩素音揭露说:

“其实此类事情在国民党高层中早已司空见惯,戴笠本人也有着一系列的桃色事件,他把被她诱奸的一位姑娘毒打一顿,送进了他的一所‘学校’。连身居最高位的那位蒋介石,也被他的某位老三抓破了脸。”

郭泰祺曾被称为爱国的天才外交家,他的外交生涯包括1919年以中国代表团专门委员身份出席巴黎和会,曾任驻意大利公使、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外交部次长、驻英国大使等。1940年后他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国防最高会议外交委员会主席,抗日战争胜利后,任联合国安理会首任中国首席代表。郭泰祺在任驻英全权大使期间,坚决反对英国对日妥协让步的绥靖政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屡邀郭泰祺回国工作,郭因病未能成行,于1952年2月病逝于加利福尼亚州立医院。

郭泰祺在被撤职后的匆忙交接中仍没忘记窦小姐,托嘱他的心腹、新任驻加拿大公使刘师舜将窦小姐带到加拿大工作。后来窦学谦在加拿大嫁给了一位比利时皇家贵族成员,从此在家相夫教子。1945年3月4日《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则篇幅很短的消息:“昨天下午,前中国驻渥太华使馆随员窦学谦小姐与比利时驻华盛顿大使馆一等秘书盖菲耶男爵在西四十七街433号的圣阿尔伯特罗马天主教堂喜结连理”。

窦学谦晚年生活在比利时,过着幸福而充实的生活,还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笔者曾于1997年和2002年两次去布鲁塞尔看望她,在她家小住。她喜欢聊天,汉语还是很流利的,只是多为老派用词。每当滔滔不绝地回忆自己经历中的中国岁月总是滔滔不绝,她的汉语还是挺流利的,只是多为老派表达,眼里时常闪着泪花。她感慨万千地说起小时在家中怎样受父亲宠爱,回忆她在天津度过的少年时光,讲述她在抗日战争期间曾与周恩来、黄华等老曾一辈共产党人的交往,感慨万千。一段段往事回忆无不流露出老人对故乡的眷念,对生养了自己的故土的满怀深情。她为自己由于复杂的历史和政治原因一直没能实现回到祖国的愿望深感遗憾,而抱憾终生。2003年3月,窦学谦女士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因病去世,享年89岁。

作者后记

我本人曾作为《中国妇女报》常驻维也纳记者和驻柏林特约记者,长期在奥地利和德国工作。

1997年笔者和来奥地利探亲的女儿一起前往布鲁塞尔与姨妈相见

窦学谦是我的大姨,她上世纪40年代离开中国。由于种种复杂因素,家人都对这种亲戚关系讳莫如深。文化大革命后,我通过在比利时留学的同学转交给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馆一封信,希望他们能帮助我找到生活在布鲁塞尔的姨妈。窦学谦的丈夫是比利时颇有名望的皇室成员,寻找起来不算难事很容易。很快我就收到了姨妈的回信。她得知我的消息后特别高兴,但因为当时的具体情况我们还无法相见。

1993年我作为记者去维也纳常驻,姨妈热情地邀请我去布鲁塞尔,我和来奥地利探亲的女儿一起前往布鲁塞尔与姨妈第一次相见。她断断续续地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经历,并指给我看了她收存的大量记录她生平的原始资料。她许诺,在她过世后会将这些资料全部送我。2003年3月她因病去世,她的子女给我当时在柏林的地址寄来讣告,邀请我去参加葬礼,而我恰好在国内休假没有及时收到。以后我也没能再联系上她的家人。遗憾的是,我最终也没有得到她许诺给我的全部资料,我想一定还有很多事情我还未知,也许将永远不得而知。

窦学谦给笔者的信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想借此契机,追思为抗日救国做出过贡献的一代人中的一个代表,让我们感受到前辈们的爱国情怀。

来源:天津旧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