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沈阳作为东北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和最大的重工业城市,在抗美援朝时期承担着后方战略基地的重任。沈阳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率先投入运动之中。工人、农民、学生、机关职员、医务工作者、汽车司机、火车司机、技术人员……虽然身份和岗位不同,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保卫和
沈阳作为东北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和最大的重工业城市,在抗美援朝时期承担着后方战略基地的重任。沈阳人民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率先投入运动之中。工人、农民、学生、机关职员、医务工作者、汽车司机、火车司机、技术人员……虽然身份和岗位不同,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愿望:保卫和平,反抗侵略。
他们不仅派出自己的优秀儿女参加志愿军,用生命和鲜血帮助朝鲜人民反抗侵略,保卫祖国,还动员了大量的车辆、牲畜、粮食和物资,在人力、物资上进行了有力的支援。
凭借“人人争当战斗英雄,个个要做支前模范”的激情,为夺取胜利,沈阳人民展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斗争意志,演绎了一桩桩催人泪下的生动故事,体现出“长子情怀”和“忠诚担当”。
参加抗美援朝的解放六型机车。
01“入朝第一车”——“小老虎号”
很多人并不知道,全国第一趟满载军火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的列车,是从沈铁苏家屯铁路机务段发车,最终驶入朝鲜国土的。这是记者在采访沈阳铁路陈列馆时了解到的历史记载。
在沈阳铁路陈列馆,记者听到了全国第一列过江抗美援朝军火列车的故事。1950年12月26日16时,沈阳苏家屯铁路机务段Ⅱㄎ(音:摩科)6-1014号机车组牵引着满载军火的列车,从沈阳站出发经上河口过鸭绿江,于28日16时37分踏上朝鲜国土,驶进清水台车站。6-1014号机车组入朝不久,便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897部队序列。
入朝前,按原计划,6-1014号机车组是从沈阳出发要直达安东(即丹东),在那里领取服装和给养后过江入朝。然而当机车途经凤凰城车站时,突然接到上级紧急命令,机车改行凤上线(凤凰城至上河口)提前过江入朝。机车组人员十分清楚,前线的将士们正急需这批军火。也正是这一道命令,使得6-1014号机车组成为提前进入朝鲜的支前列车,被称为“入朝第一车”。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当时这个机车组里的司机长姜续志、司机刘文礼、副司机向奎和关惠承、司炉任万吉、杨学伟这6位风华正茂的小伙子,有的正沉浸在新婚燕尔的甜蜜里,有的是父母身边的“独苗”……当祖国赴朝支前的号召传来时,他们没有丝毫犹豫,纷纷报名申请参军参战。
由于6-1014号机车组在朝鲜战场上多次完成危险而艰巨的任务,被誉为“小老虎号”机车。1951年7月底,全体机车乘务员奉命换防,凯旋归国。这一年,司机长姜续志代表机车组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归国代表团和东北铁路系统劳模大会。可以说,苏家屯铁路工人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史册中,书写了不朽的一笔。
沈阳铁路地处抗美援朝的前哨,为了确保作战的运输补给,“中长铁路管理局”(沈阳铁路局前身)先后派出12200名职工赴朝参战。抗美援朝期间,沈阳铁路部门有1800多人荣立战功,256名职工牺牲在朝鲜前线。
从1951年1月起,美军凭借所谓“空中优势”,发动了摧毁我军后方和运输补给线的“绞杀战”。针对敌人对我后勤运输线的疯狂袭击,中央提出“建设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要求。就这样,来自沈阳等地的成千上万的铁路职工、汽车司机和农民组织了运输队、担架队,到朝鲜前线担任战地的各种运输与勤务工作,组成了这条“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沈铁苏家屯机务段参加抗美援朝的“小老虎号”机车组回国合影。
1950年底至1951年,为保证朝鲜战场战备供应、技术人员需要,沈阳动员、组织汽车司机、汽车修理工,以及医护人员、桥梁工人、火车司机等共3539人奔赴朝鲜战场。
苏家屯机务段机车司机关云庆危急关头拼死守护列车的故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1950年11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与铁路职工志愿援朝总队组成后相继入朝。关云庆被分配到608号机车组,担任副司机。
关云庆后来回忆说,1951年1月16日夜晚,他所在的608号机车组负责牵引一列军火送往前线,在过青川江桥时,被敌机发现了。敌机向山洞的另一头扫射车尾,击中了最后一节罐车,弹药开始在车厢里爆炸。危急时刻,关云庆迅速利用惯性,将那节正在燃烧的罐车推向山下,整个过程不到3分钟。
关云庆1951年9月回国后担任机车司机等职,1980年5月退休。他在朝鲜曾荣立特等功一次、集体三等功两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国旗勋章一枚、铁道部颁发的特等功奖章一枚。
关云庆的立功喜报。
在抗美援朝期间,从东北过轨入朝重车达39203辆(按每列车30节计算,即编成1300多列车),占全国过轨重车的74.6%。而这些过轨重车都是由沈阳铁路局职工负责编发、中转及装车。除此,他们还出色地完成抢修、抢险、抢救、抢运等任务。在此期间,他们还提出“随炸随修”的口号,并创造了修便线、搭浮桥等一些办法。沈阳铁路局职工铸就的“炸不断,打不烂”的钢铁运输线,战胜美国侵略军的“空中优势”,保证支前辎重车辆畅通无阻。
02半条毛毯:难割舍,每天都盖在身上
志愿军老兵丁静宜曾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半条毛毯就是我一生最珍贵的记忆。”
老人讲述道:“我有一条毛毯,是出兵朝鲜战场时部队发的,伴随我度过了在朝鲜的近千个日夜,现在我还每天盖在身上。本想让它伴我走过一生,我死了就让它陪着我火化。看到你们的报道,我改变主意了——我愿意捐赠给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
1950年10月25日,丁静宜随部队出国参战,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军教导队卫生所卫生员,负责药局发放药品工作。当时部队发了毛毯、被子等军需物品,而毛毯成了丁静宜最爱。坑道里阴暗潮湿,白天她把毛毯披在身上,到了晚上就当褥子用。回国后,她睡觉时仍保持将毛毯盖在身上的习惯。毛毯哪里出现破损她就给剪掉,怎么也舍不得扔。慢慢地,一条毛毯剩下了一半。
伴随丁静宜半生的半条毛毯。
丁静宜清晰记得1953年4月12日那个夜晚:“我们卫生所和军部只隔着一个山坡。晚上10点左右,突然听到军部方向传来爆炸声,卫生所马上集合准备抢救伤员。翻过小山坡,看到眼前的景象我惊呆了,军部已经是一片火海,敌机还在狂轰滥炸。在巨大的爆炸声中,我们投入了抢救伤员的战斗。一名叫袁荣的机要员倒在军部门口,腿被炸断了,我脱下棉衣给她盖上,把她抬到了坑道里,抢救伤员工作一直持续到天亮。蔡正国副军长在那次轰炸中牺牲了,我永远忘不了这个悲伤的晚上。后来听说袁荣被送到了野战医院救治。回国后她被送往在丹东的荣军疗养院。”
民工担架队正在抬伤员。
丁静宜回国后,一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药局工作,直至离休。她的女儿王军曾对记者说,母亲每年清明前后都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看看自己的老首长蔡正国,用手绢轻轻擦去军长墓碑上的灰尘,说上几句:“老首长,你好好安息,我们替你活着!我现在很知足!”
像丁静宜一样,在作为抗美援朝战争大后方的沈阳,医疗工作者们和广大沈阳人民也在全力以赴为抗美援朝前线的需要作出自己的贡献。
沈阳各区腾空了9处医院的全部病床、建立起89个医护点救治志愿军伤病员,组织市民输血队,建成全国第一个大型血库,支援抗美援朝前线作战。
在反细菌战中,沈阳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防疫卫生运动,中国医科大学有许多知名教授纷纷参加国际调查团,揭露美军的细菌战罪行。
由于原有血库狭小,很难储存大量血浆,1953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在沈阳建立全国第一个规模巨大的中心血库,用于支援抗美援朝前线。全市干部和群众为血库共献血3515瓶(每瓶250毫升),从而解决了抗美援朝伤病员进行大手术时的用血需要。
抗美援朝期间,朝鲜前线的伤病员很多被运回国内,护理和治疗成为后方的重要责任。有一些伤病员被安排在城镇,由志愿军的医生和护士负责治疗。当地的党员和妇女干部帮助护理伤员。为了使这些伤病员尽快康复,他们擦脓擦血,上药喂饭……
70年前的那场抗美援朝战争,考验、磨炼了沈阳人民,沈阳的医务人员和医疗工作者们和各行各业的沈阳人民一样,全力以赴冲到抗美援朝的最前线,他们共同证明了沈阳人民是坚强勇敢、无私无畏、团结奋进的,新时期沈阳人民也一定能发扬抗美援朝支前精神,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志愿军老战士张玉林绘制的从车路线图。
03沈阳司机手绘行车路线图
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纪念馆里,有一张行车路线图,它是由志愿军老战士张玉林绘制。1995年5月31日,沈阳收藏者单理山将该图捐赠给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张玉林曾是东北运输总公司的驾驶员,从沈阳报名参军,入朝后在后勤第三分部汽车4团7连任驾驶员。张玉林绘制的图中地点是他在1950年11月入朝时,在运输过程中所经之处。张玉林驾车最远行驶到了三八线附近。
据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工作人员介绍,抗美援朝初期的后勤保障是由东北军区后勤部组成前方后勤指挥部入朝指挥,下辖3个分部,分3条纵向兵站线进行物资储备和供应。因此汽车部队也同时随大军过江。汽车4团入朝后,执行从长甸河口、新仓、北镇到前线的西线、中线的前运后送任务。
从入朝到第二次战役结束,是汽车部队最困难的时期。那时敌人在朝鲜战场投入各种飞机1100余架,用以打击我军的有生力量和运输车辆。当时朝鲜境内我方控制区铁路几乎全被炸坏,运输主要靠汽车。而我军的空军和高炮部队都尚未入朝,汽车兵的头顶上没有任何“保护伞”。1950年10月20日,汽车4团入朝的第一天,就有3辆车被敌机炸毁。
在朝鲜战场上,有大批敌人丢掉的汽车堵在一起开不出来,仅在三所里阻击战中,38军就缴获敌人汽车七八百辆。由于前线司机紧缺,只开走100多辆车,剩下没开走的,都被敌人飞机炸毁了。
“前线部队需要什么我们就供应什么”。前线缺司机,1950年11月至1951年11月,沈阳组织动员1089名汽车司机、330名汽车修理工奔赴朝鲜前线,保障物资运输。
一张小小的行车路线图是历史的见证,它不仅见证了志愿军汽车兵的伟大付出,也见证了沈阳是“前方的后方和后方的前方”,沈阳人民自觉担负起了军需供应等支前任务,这是沈阳人民为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作出的巨大贡献。
1950年底至1951年,为保证朝鲜战场战备供应、技术人员需要,沈阳动员、组织汽车司机、汽车修理工,以及医护人员、桥梁工人、火车司机等共3539人奔赴朝鲜战场。在“一点物资就是人民血汗”和“多抢一分钟就是胜利”的口号下,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夜以继日地抢修、抢运,使军用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
据《沈阳日报》报道:1950年10月25日,沈阳市汽车厂50多名汽车司机,在全厂职工的热烈欢送下,坐着结着大红花的汽车,光荣地支援朝鲜前线去了。家住在市郊的20多名汽车司机,一听到这个消息也都踊跃志愿报名参加。从新民县回来的陈天一急着赶去登记,他说:“我一定把我的技术贡献给抗美援朝。”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纪念馆中保存的志愿军战士留下的战旗。
到1951年10月,沈阳志愿前往朝鲜前线参战的人们中,有不少人在战斗中和后勤工作中创造了光辉的功绩。仅一年时间就有202人立功受奖,其中张龄云、王龙兴等曾连立了6次大功。
沈阳是全国交通运输枢纽,赴朝作战过往部队、战勤人员等,无不经过沈阳,中途就餐、军马草料供应等,就成了关键问题。据1951年统计,沈阳军需供应站接待过往部队、战勤人员129.64万人,供应马草5.245万公斤,马料1.1万公斤。
自1950年10月志愿军出国作战到1953年朝鲜停战,沈阳人民积极参加抗美援朝的各种战勤工作,成千上万的铁路员工、汽车司机、医务工作者和大批农民,纷纷组成运输队、医疗队、担架队,志愿开赴朝鲜前线,担当各种战勤任务。同时,组织技工入朝参战。1950年11月至1951年11月,沈阳组织动员汽车司机1089名、汽车修理工330名、翻译132名、厨师103名、防空通信员905名,以及医护人员、桥梁工人、火车司机等共3539名奔赴朝鲜前线。有力地保证了作战前线对物资和人力的需要,为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来源:沈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