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收入十强城市揭晓!浙江优势明显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05 23:59 1

摘要:相比之下,苏州以77524元位列第二,4.7%的增长率则展现了更强的活力。苏州作为“世界工厂”,近年通过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布局,既保持了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又为增长注入新动能。

2024年度,长三角城市群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十强城市榜单出炉。

从数据来看,上海市以88366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稳居榜首,但4.2%的增长率在十强中略显平淡,这与其经济高度成熟、基数庞大密切相关。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上海的高收入水平更多依赖金融、贸易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长期积累,但增速放缓也暗示传统优势领域可能面临瓶颈。

相比之下,苏州以77524元位列第二,4.7%的增长率则展现了更强的活力。苏州作为“世界工厂”,近年通过制造业智能化升级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布局,既保持了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又为增长注入新动能。

杭州、南京紧随其后,收入均超7.5万元,增速分别为4.0%和4.3%,其表现与数字经济、科教资源密不可分——杭州依托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巨头带动就业与消费,南京则以高校集聚和科研转化能力支撑高端产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宁波、绍兴等浙江城市表现亮眼,宁波74806元的收入与4.3%的增速背后,港口经济与民营制造业的协同效应功不可没;而绍兴72898元的收入与4.6%的增长,则凸显了纺织等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成效。

无锡、舟山、温州和嘉兴虽收入略低,但增速普遍超过4.5%,其中温州以5.1%的增长率成为十强中增速最快的城市,这与其“民营经济之都”的定位息息相关。

从区域分布看,长三角十强城市呈现“多点开花”的特征。

上海作为核心城市辐射效应明显,但周边城市并未被其虹吸效应压制,反而通过差异化定位实现协同发展。

例如,苏州与上海形成“研发-制造”产业链分工,杭州聚焦数字经济与上海金融业互补,宁波凭借港口优势强化对外贸易。这种错位竞争既避免了同质化内卷,又放大了整体区域竞争力。此外,十强城市中浙江占据六席(杭州、宁波、绍兴、舟山、温州、嘉兴),江苏三席(苏州、南京、无锡),上海一席,反映出浙江在均衡发展上的优势。

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县域经济活力强,如绍兴的柯桥纺织、温州的乐清电气等产业集群,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普遍提升。而江苏则依托苏南地区的工业基础,通过“强省会”南京与“地级市之王”苏州的双核驱动,保持了较高的收入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舟山作为唯一进入十强的海岛城市,71154元的收入与4.5%的增速令人意外,这可能得益于其自贸区政策红利和油气全产业链的布局,例如浙石化项目带动就业与相关服务业发展。

增长动力方面,十强城市的共性在于“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突破”的双轮驱动。

以上海为例,尽管增速平缓,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硬科技领域的突破仍在为高收入群体创造机会;苏州的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已超3000亿元,推动高技能人才薪酬上涨;杭州的直播电商、云计算等新业态催生了大量高薪岗位。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并未被抛弃,而是通过技术改造焕发新生——宁波的石化产业向精细化发展,绍兴的印染企业通过环保升级提升附加值,无锡的机械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

这种“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既避免了产业空心化风险,又为居民收入增长提供了多层次支撑。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城市的增长与其独特的区位优势相关。

例如,嘉兴69232元的收入虽排名第十,但其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城市,生态经济与高新技术融合的发展模式正在释放红利;温州依托华侨资源与海外市场联通,跨境电商和海外仓建设带动了中小微企业增收。

有观点认为,长三角十强城市的格局未来或将面临洗牌。

当前排名第十一的湖州以67290元收入与5.2%的增速紧追不舍,常州、金华等城市也保持5%左右的较快增长,这些“后备军”可能在未来几年冲击榜单。

对于守擂者而言,持续增长的关键在于破解两大矛盾:一是高收入与高生活成本的矛盾,以上海为例,房价与通勤压力可能削弱居民实际获得感;二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资源争夺,如何平衡土地、资金等要素配置成为难题。

此外,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将成为新课题,十强城市中绍兴、嘉兴等地的农村居民收入已接近城镇水平,这种城乡均衡模式或将成为其他城市的学习样本。

来源:城市课代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