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的冬日里,凛冽的寒风未能吹灭新春佳节临近时的热闹氛围,喜庆的气息已在大街小巷中悄然弥漫开来。燕京理工学院的广大学子们,暂别了校园里忙碌而充实的学习生活,带着对知识的不懈追求,怀着对故乡山川草木、亲朋好友的深切眷恋,更承载着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
在银装素裹、白雪皑皑的冬日里,凛冽的寒风未能吹灭新春佳节临近时的热闹氛围,喜庆的气息已在大街小巷中悄然弥漫开来。燕京理工学院的广大学子们,暂别了校园里忙碌而充实的学习生活,带着对知识的不懈追求,怀着对故乡山川草木、亲朋好友的深切眷恋,更承载着新时代青年所肩负的强烈责任感,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探寻与传播家乡奋斗故事的独特征程。此番归来,他们不只是为了沉浸在家庭的温暖中,重温往昔节日的美好记忆,更是被内心深处挖掘家乡奋斗故事、传承家乡奋斗精神的热情所驱使。寒假开展的以“宣传家乡奋斗故事”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宛如一座桥梁,引领着他们走出校园的象牙塔,步入广阔的社会实践天地。他们热切地期望能通过此次实践,深入挖掘家乡那些鲜为人知的奋斗故事,为家乡的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他们渴望了解家乡在近年来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蜕变与成长,积极投身到收集、整理和传播家乡奋斗故事的工作中,无论是社区里普通人的拼搏故事,还是家乡在文化传承创新、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奋斗历程,都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他们坚信,这段宝贵的实践经历将成为成长路上的重要基石,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锤炼意志。他们要用自己的努力,让家乡的奋斗故事被更多人知晓,让家乡的奋斗精神激励更多人前行,为家乡的未来描绘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精神画卷。
参与有关唐山抗震故事与铁路故事的实践活动,对我来说,无疑是一段镌刻在记忆深处、意义深远的经历。在深入探寻唐山抗震故事的过程中,唐山人民于灾难降临时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令我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当年,震后的唐山沦为一片废墟,可就在这片残垣断壁之中,人们彼此扶持,怀揣着坚定的信念重建家园。那股顽强不屈的精神,恰似高高扬起的旗帜,给予每一个人奋勇向前的力量。铁路故事同样可歌可泣。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期,铁路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震后,铁路人争分夺秒地投入到线路抢修工作中,他们与时间赛跑,只为了保障救灾物资能够顺利运输,为抢救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无数个日夜,他们坚守岗位,用辛勤的汗水和满腔的热血,生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的深刻内涵。
通过这次实践,我深切体悟到这两类故事背后所蕴含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们不仅是历史的生动见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传承的宝贵载体。在宣传这些故事时,看到听众们被深深感染,对抗震精神以及铁路人的奉献精神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一种自豪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这些故事,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珍贵精神财富,它们承载着先辈们的不懈奋斗与巨大牺牲。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深入挖掘、广泛传播这些故事,让更多的人从中汲取力量,传承先辈们的伟大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王素华
我为大家介绍的是衡水湖国际马拉松冠军墙。这面冠军墙矗立在马拉松广场,庄重而肃穆。它详细记录着自2012年第一届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以来,历届全程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男女冠军的个人信息。冠军墙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代表着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不断逐梦、超越自我的精神。墙上的每一位冠军,都是衡马的标杆,他们虽无声,却有力地激励着来自五湖四海的马拉松爱好者们奋勇拼搏。衡水,人文底蕴深厚,自古以来贤才辈出,是闻名全国的儒学重镇。儒学复兴的光辉历程,在这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昔日,董仲舒倡导“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深远;孔颖达总撰《五经正义》,统一南北学术分歧;吴汝伦则发扬桐城学派,创立冀州一莲池宗,广聚贤才,繁荣学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衡水涌现出众多明君贤臣,他们有的功绩卓著,名垂青史;有的默默奉献,不计回报。正是他们的努力,让衡水文运昌盛,形成了独特的精神风貌,千年文脉绵延不绝,也让感恩之情深植于衡水人的心中。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郝好
参与宣传家乡奋斗故事的社会实践,我踏入了隆化董存瑞烈士陵园。一进陵园,崇敬之情便在心底油然而生。园内松柏挺立,宛如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英雄安息的土地,石碑上深刻的文字,无声诉说着英雄的不朽事迹。
解放战争时期,董存瑞面对敌人凶猛的火力,毫不犹豫地托起炸药包,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出胜利之路。他不仅是军事斗争中英勇无畏的典范,更是执着坚守信仰、坚决捍卫正义的伟大象征。如今,信息传播迅速,我们绝不能让英雄的事迹被时光掩埋。在与人们的交流中我发现,许多年轻人对董存瑞的了解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我们必须采用多样的形式,如实讲述英雄故事,借助多媒体展示,举办纪念活动等,广泛传播董存瑞的英勇事迹。这不仅是对英雄的感恩与尊重,更是传承民族精神的时代要求。离开陵园时,我的心中满是感恩。感恩董存瑞为我们带来的和平,也感恩隆化人民对英雄精神的传承与守护。这次实践令我难以忘怀,激励着我以英雄为榜样,勇敢前行,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文教育学院 马清月
通过学院组织的活动,我深入了解了家乡迁安在党的引领下发展的奋斗故事。迁安作为中国革命的重要根据地,孕育出众多革命先烈。为进一步探寻,我参观了迁安市博物馆,在历史人物展厅,杨十三和杨秀峰两位革命英雄的事迹格外引人注目。杨秀峰被誉为“红色教授”,一生满怀革命激情与奉献精神。早年积极参与五四、五卅等爱国运动,后投身抗日救亡。1937年,他率部队深入太行山区,创建晋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身兼冀晋边区行政主任公署主席、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等要职。他不仅军事才能出众,还创办河北抗战学院,培育大批抗日人才,其清廉正直、严于律己的品格备受尊敬。杨十三原名杨彦伦,是杨秀峰堂叔,也是杰出革命者。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发展民族工业,创办中国第一个半机械化造纸厂——显记造纸厂。抗战爆发,他投身抗日,组织华北人民抗日武装自卫会,在冀东领导多次武装暴动。1939年在太行山区八路军总部获朱德、彭德怀等高度评价,被授予“抗日英雄”称号,其思想影响深远,家庭也成革命摇篮。迁安市博物馆通过雕塑、照片及详细文字,生动展现了二人的伟大精神与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所做的巨大贡献。此次参观,让我深切感受到革命先辈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杨秀峰和杨十三是迁安人民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后人不懈奋斗。了解迁安革命志士的奋斗人生,我被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革命风范和英雄气概深深打动。他们为迁安革命史谱写了壮丽篇章,其精神值得永远铭记传承。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继承革命精神,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传媒学院 潘月佳
在城市喧嚣间,无锡图书馆旧址承载着厚重历史,静静诉说往昔。踏入此地,仿若穿越时空,与过去对话。旧址建筑古朴典雅,历经风雨仍韵味独特。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青瓦白墙诉悠长历史,简洁线条显时代气息,恰似一部生动史书,记录无锡文化变迁。馆内,木质书架散发木香,似低语书籍故事。查阅资料时,众多珍贵文献映入眼帘,涵盖无锡地方史志及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从古老典籍到近代报刊,每份资料都是时代记忆、文化发展见证者,让我深感知识力量与文化传承之重,它们是前人智慧结晶、后人进步基石。与工作人员交流得知,图书馆旧址发展曲折。它见证时代变迁、战争洗礼与社会变革,却始终坚守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使命。这让我对默默奉献者肃然起敬,他们让知识殿堂延续,为无锡文化发展功不可没。此次参观,让我深入了解无锡历史文化,对文化传承有新思考。信息爆炸时代,虽获取知识便捷,但传统传承方式价值无可替代。图书馆作为知识宝库,承载人类文明记忆,提醒我们珍惜历史、传承文化。走出旧址,心情难平。这座建筑不仅是知识殿堂,更是精神灯塔,照亮前行路,助我们在历史长河中寻方向。我坚信,重视文化传承,无锡文化定能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光彩。
作者:李佳璇
摄影:王辰辰
编辑:黄薏萌 王潇涵 梅可欣
来源:燕京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