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起文徵明,多数人先想到他楷书的温润、行书的清雅,似乎“娟秀”“内敛”是其书法的固有标签。但当直面《草书自作诗卷》时,便会发现这位“吴门书派”领军人物,藏着一身不为人知的笔墨豪情——他以狂放草书写自作诗篇,打破风格桎梏,在笔走龙蛇间,尽显文人的另一种风骨。
提起文徵明,多数人先想到他楷书的温润、行书的清雅,似乎“娟秀”“内敛”是其书法的固有标签。但当直面《草书自作诗卷》时,便会发现这位“吴门书派”领军人物,藏着一身不为人知的笔墨豪情——他以狂放草书写自作诗篇,打破风格桎梏,在笔走龙蛇间,尽显文人的另一种风骨。
这幅草书卷最动人的,是“诗”与“书”的烈性共鸣。文徵明的诗作本就兼具雅韵与豪气,而草书恰是释放这份情感的最佳载体。诗中或咏山河壮阔,或抒胸臆抱负,没有了日常行书的克制,他将笔墨完全交给情绪:写“登高望远”时,笔锋大开大阖,线条如奔雷掣电,墨色浓淡交错间,似能看见山峦起伏、云海翻腾;抒“壮志未歇”时,笔画连绵缠绕,字字相连却不失筋骨,如江河奔涌般一气呵成,不见丝毫滞涩。以往行书里的“润”与“雅”仍在,却多了草书独有的“劲”与“畅”,让观者隔着时空,也能感受到他挥毫时的酣畅淋漓。
细观笔法,更见文徵明的深厚功力。他的草书不取狂怪之态,却在规矩中见灵动:起笔如断崖截壁,干脆利落;行笔似老树盘根,遒劲有力;收笔若孤帆远影,余味悠长。看似随意的连笔,实则暗藏章法——“牵丝”如丝线牵连,不飘不浮;“转折”似钢刀刻石,刚劲沉稳。即便是最奔放的字句,也始终保持着书法的法度,不偏不倚,恰如他为人:虽有豪情,却不逾矩;虽求突破,仍守本心。
这幅草书卷,更颠覆了人们对文徵明晚年书法的认知。晚年的他虽常以精工细作的书体示人,却在草书中展现出“老当益壮”的气魄。没有因年岁增长而笔力衰退,反而多了岁月沉淀后的通透——他不再执着于“形似”的完美,转而追求“神似”的共鸣,让每一笔都成为情感的延伸。比起早年的刻意求工,这份“随心所欲不逾矩”的从容,才是真正的艺术巅峰。
如今再赏此卷,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卷草书,更是文徵明打破自我的勇气。他不愿被“娟秀”标签束缚,以草书证明:真正的书法家,从不是风格的囚徒,而是笔墨的主人。这卷《草书自作诗卷》,恰是他留给后世的启示——书法的真谛,在于以笔为喉,以墨为情,无论何种书体,只要藏着真心,便足以震撼人心。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一品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