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很容易引起为人父母者共鸣的调侃,却道出了现代亲子教育的两难境地:一方面,父母对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无法避免教育过程中因期望与现实出现偏差而产生的亲子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现在,我们在网络上经常看到这样的调侃——
问:由父慈子孝到鸡飞狗跳,总共分几步?
答:四步。
第一步,拿出作业本;第二步,辅导教育;第三步,声调渐增,体温逐升;第四步,父不慈,子不孝,家不宁。
这很容易引起为人父母者共鸣的调侃,却道出了现代亲子教育的两难境地:一方面,父母对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另一方面,又无法避免教育过程中因期望与现实出现偏差而产生的亲子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其实,这并不是现代才有的教育难题,古代同样存在。孟子就曾提出一个古代君子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易子而教”。所谓“易子而教”,顾名思义,就是将自己的子女交予他人教育,或他人的子女由己教育。据《孟子》记载,在孟子之前就已存在这种教育方式,而孟子则从伦理关系上对这种教育方式出现的深层原因予以阐释。
1
《孟子》“易子而教”释义
《孟子·离娄上》记载: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公孙丑是孟子弟子,他问自己的老师:“古代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呢?”这里的“不教子”,朱熹解释为“不亲教也”(朱熹:《孟子集注》),也就是父亲基于种种原因,不亲自教授自己的孩子。所谓“子不教,父之过”,作为父亲,为何不亲自教自己的孩子呢?孟子回答说:“势不行也。”“势”,此处一般释义为“情势”;“不行”也就是“不通”。那孟子此处所指的“情势”,具体是什么呢?父亲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何在“情势”上会行不通呢?下文孟子给出了答案。“教者必以正”,“正”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须符合“正义之道”,父亲“以正”教之,但孩子未必会完全按照父亲的教导去做。如此,父亲可能就会对孩子发怒,就会导致“反夷”。“夷”,伤也,也就是父亲伤害到孩子。而孩子看到父亲如此,又会责备父亲:以正道教育他,自己的行为却违背了正道。这样彼此指责,最终就会导致父子“相夷”的后果。孟子非常重视亲亲之情,认为这是人最基本的情感,父子关系如果受到伤害,就会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故曰“恶矣”。从这段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父教子,孟子有更深的考虑即“父子有亲”的伦理关系,这一点在《孟子》文本中有明确的提及。但父亲亲自教育孩子会导致父子关系受到伤害,很显然这不符合“父子有亲”的伦理关系原则,因此从容易出现的“情势”来说是“不行”的。所以,为避免父子相夷情况的发生,有远见的君子往往选择“易子而教之”的教育方法,就是两人把儿子送到对方那里,相互交换着来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孟子指出了父教子出现“相夷”的根本原因,在于父子相互“责善”。“责”,有要求、规劝、责备、追究等含义。“责善”,可以理解为要求、劝勉对方做到“善”,或者责备对方“不善”言行并要求其改正。孟子认为,父子之间相处,应以“亲”“爱”为原则,感情至上,而“责善”是“朋友之道也”(《孟子·离娄下》)。所以,如果父子之间求全责备,以追求对方的优秀、完美为相处原则,就会心生失望、忿怒,从而伤害彼此的感情,导致双方关系疏离。父子关系是人伦之基础,如果这一人伦关系遭到破坏,事情就很严重了。所以,为了既让孩子接受教育,又避免父子“相夷”而影响父子关系,古人采取“易子而教”的教育方式。
2
“易子而教”的历史渊源
从公孙丑和孟子的问答之间,我们可以明确知道,“易子而教”在当时社会或更早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礼记·学记》记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从我国文明之初即存在较为完备的学校教育体系来看,君子“不亲教子”的社会传统由来已久,只是当时学校的教育对象多局限于贵族子弟。如《尚书·舜典》中记载舜命夔“典乐,教胄子”,孔安国注释曰:“胄,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尚书正义》)虞舜时期,国君指定夔来负责贵族子弟音乐方面的教育。《汉书·艺文志》也提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贵族阶级的孩子八岁入小学,由周朝的教育官保氏负责对他们进行教育。《礼记·文王世子》中亦有“虞夏商周有师、保,有疑、丞”的记载,就是说,虞、夏、商、周这四个朝代都设置了师、保、疑、丞这四种官职,来负责太子学问、品德等方面的教育。这就是所谓“官师合一”的“官学”教育。显然,当时的贵族子弟达到一定的年龄即脱离父母,寻求专门的老师教导。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失序,致使官学衰退。但随着“王官之师”走向民间以及“士”阶层的崛起,社会上私学逐渐兴盛,更多的父母将孩子交由“师”教育。一方面,贵族阶级为了延续家族子弟教育,会聘请德才兼备的士人为家庭教师;另一方面,部分开明的平民家庭父母也会将孩子送到有名望的士人那里接受教育,如首开儒家私学之风的先师孔子有“弟子三千”,墨子亦有弟子三百余人。这些都是古代父母“不亲教子”传统的体现。而且,即使是极有教育条件的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时,也遵循一“远”的原则。《论语·季氏》记载“陈亢问于伯鱼”的故事:陈亢问伯鱼是否从其父孔子那里听到些不同的教诲,伯鱼回答说,他只从父亲那里听到过让他学《诗》、学礼两次教诲。陈亢听闻后,回去高兴地说:“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这里“君子之远其子”中的“远”,虽然并非疏远、不亲自教育,但也指出孔子在教育自己儿子时并不过分偏爱。皇侃的《论语义疏》直引范宁关于《孟子》的“易子而教”,认为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与孟子的“易子而教”可以相通。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古代社会中,无论是贵族家庭还是平民家庭,都存在着将子女交由他人教育的现象。采取这种教育方式的原因,除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父亲忙于事务而无暇顾及以及孟子所说的‘势不行’——情势不许可”(涂可国:《孟子责善论面临的合理性挑战》,《现代哲学》2017年第5期)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术业有专攻”,也就是大部分的父亲并不具备专业的学术知识和教学能力。
孟子提出“易子而教”的教育思想除了“君子不亲教子”的历史渊源外,还与儒家重视人伦关系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战国时期,“父杀子”“子弑父”的人伦惨剧时有发生,这促使孟子更加注重父子情感的维系,因而明确提出了“易子而教”的教育思想。
“易子而教”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持续存在很长时间,如黄玉顺教授曾言:“‘易子而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迄明清的中华优秀教养模式。”(参见涂可国:《孟子责善论面临的合理性挑战》,《现代哲学》2017年第5期)历史上也不乏有学之士以实际行动践行孟子的“易子而教”。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有一子朱塾,自幼聪明伶俐,但长大后就变得懒惰起来,朱熹很是苦恼,于是想到了孟子的“易子而教”,便把自己的儿子送到了好友吕祖谦那里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与黄庭坚也曾交换子弟相互进行教育。即使在现代,也有对“易子而教”的尝试,比如由芒果TV制作的纪实栏目《变形计》、北京电视台青少频道曾制作推出的家庭教育援助类节目《相约新家庭》等,都是孟子“易子而教”理念在当代的尝试。
3
孟子“易子而教”教育思想的价值
孟子“易子而教”教育思想的提出有其背后的理论和现实考量,对于当下而言,也有着较强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首先,对“易子而教”的阐释体现了孟子对教育的重视。孟子认为,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从国家角度,教育都是必要的。从个人角度而言,孟子虽认为人人生来就有善心、善性,但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人很可能会被物欲诱惑而丢失了本心,因此就有了善与恶的区分。所以,在满足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后,还要进行后天的教育。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尽心上》),对百姓实行教化就是教人知尊卑,尊礼仪,是得民心、稳统治的关键。孟子的“易子而教”并不是指父亲完全不承担子女的教育义务,只是为了避免父子情感受到伤害,由他人教育,而父亲平时的言行其实也是一种教育。对于孟子来说,人伦的教化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因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明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而“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孟子·尽心上》)。亲亲之爱是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情感,只有爱自己的亲人,并由之扩充出去,才能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也才能达到国家安定的目的。故而,孟子提出“易子而教”,何尝不是他重视人伦教育的一种“不教而教”?
其次,亲情之爱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孟子认为,“易子而教”是维护父子亲情、避免“责善则离”后果的一种教育选择。“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孟子·尽心上》)亲亲之爱是人生而就有的,也是人最基本的情感。在论述五种社会人伦关系时,孟子将“父子有亲”排在首位,并认为父子相处的原则应为亲情之爱,可见其对父子人伦的重视。但父子在教育过程中,往往对彼此有着较高的期许,一旦未契合自己的要求,就会忿怒,相互伤害,致使父子相离。所以孟子说“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孟子·离娄下》),认为父子“责善”是最伤感情的事情。正是基于对父子亲情的保护,孟子对古代流传下来的“易子而教”的教育方式持肯定态度,并通过对其深层原因的阐释,表达其对“父子有亲”这一基本人伦原则的维护。这也是当下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再次,教育子女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孟子是非常重视教育的,同时他也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在维护好亲子关系的前提下达到教育子女的目的。当代的家庭教育更应如此。父母首先要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不能搞“一言堂”,把自己作为权威的化身。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父母要把握一定的“度”,遵循一定的原则,既不能对子女过分溺爱而忽略教育,也不能给予孩子过高的期望以致其背负过大压力,更不能殴打、辱骂孩子。在维护亲子关系的前提下,给予孩子更多的耐心与指导。同时,父母身为孩子的第一启蒙老师,要注意端正自身的言行,给孩子树立榜样,达到“不教之教”的教育效果。此外,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也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优点,如同一朵朵花儿,各有其花期与特色,身为父母应熟知自己的孩子,施以恰当的教育方式,静待花开。
◎本文原载于《走进孔子(中英文)》(作者:车成兰),原标题为《如何理解孟子的“易子而教”?》,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图片由豆包AI生成。
来源:大道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