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起吃,咱们老祖宗可没咱们这么幸福,远古时期,人类跟动物没啥两样,看见啥能吃的就往嘴里塞,生肉、生菜、生果子,啥都往嘴里怼,那会儿哪有什么“饮食文化”,纯粹就是为了活命。
文 | 古书奇谭
编辑 | 古书奇谭
“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网络”
古人面对饥饿,是怎么一步步从“填饱肚子”走向“舌尖上的艺术”的?
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祖宗们每天吃的啥,他们是怎么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还整出了让全世界羡慕的饮食文化?
说起吃,咱们老祖宗可没咱们这么幸福,远古时期,人类跟动物没啥两样,看见啥能吃的就往嘴里塞,生肉、生菜、生果子,啥都往嘴里怼,那会儿哪有什么“饮食文化”,纯粹就是为了活命。
后来有个叫燧人氏的聪明人,发现了用火,这一烤,整个人类历史都变了,肉烤熟了不容易坏还香,野菜烤熟了不涩嘴,还容易消化。
不过烤着吃也挺费劲的,古人又琢磨出了用水煮东西,煮饭、煮菜、煮肉,这一煮,食物的种类又丰富了不少,有意思的是,古人还发明了用泥巴包着食物烤的方法。
那时候的烤,古书上叫“炮”,纣王发明的炮烙之刑,就是从烤食物得到的灵感,把人当食物“炮”,这种残忍的行为也是导致他最后被推翻的原因之一。
古代人吃饭可没咱们这么规律,基本上是一日两餐制,早上吃一顿,晚上吃一顿,中午得干活,没有时间吃饭。
而且古人睡得特别早,太阳一落山就上床了,一方面是没电灯,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省一顿饭,睡着了就不饿了。
饥荒年代,老百姓的智慧更是让人佩服,树皮可以吃,野草根可以吃,观音土都能拿来充饥,《救荒本草》这本书记载了四百多种野生植物,全是古人在饥荒时期总结出来的救命食物,这种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是现代人很难想象的。
正是这种对抗饥饿的不懈努力,才让中国人对食物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从“能吃上”到“吃得好”,这个过程凝结了无数代人的心血和智慧。
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始种植粮食作物,考古发现,河姆渡遗址出土的8000年前的稻谷和炊具,证明那时候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种植水稻并进行烹饪了。
这不仅解决了食物来源问题,更为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到了商周时期,饮食已经不仅仅是果腹那么简单了。
考古发现的青铜鼎、簋、爵等器皿,都是用来盛放食物和酒水的,祭祀活动中,人们会准备丰盛的食物供奉祖先和神灵。
汉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大量外来食材和烹饪技术传入中国,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葡萄、胡萝卜、黄瓜等新鲜食材,唐朝时期更是有大量异域美食在长安城流行。
古代不同地方的人吃的东西可不一样,南方人天天吃米饭,北方人顿顿啃面食,这可不是现代才有的差异。
公元前3000年左右,咱们的老祖宗就已经在南方的稻田里忙活起来了,那时候的稻米可不像现在这么白净,多是粗糙的糙米,但也是南方人的命根子。
米饭怎么吃?古人可有讲究了,最基本的就是煮饭,但煮出来的米饭硬度、黏性都有讲究。
《齐民要术》里就记载了好几种煮饭方法,什么“先煮后蒸”,“文火慢煮”,都是有门道的,除了煮饭,古人还喜欢煮粥,尤其是在粮食紧缺的时候,一把米能煮一大锅粥,全家人都能喝上一口。
北方就不一样了,那边主要种植小麦、黍、粟这些耐旱的作物,面食在北方可是千变万化,从最简单的煮面条,到复杂的包子、饺子,北方人在面食上的创造力简直让人叹为观止。
有趣的是,面条最早可能不是咱中国人发明的主食,而是作为祭祀用的食物,后来因为方便、好吃,慢慢变成了日常主食,汉代的时候,面条已经很普及了,不过那时候叫“汤饼”,跟现在的样子差不多。
除了水稻小麦还有杂粮,古人可比咱们吃得多,粟、黍、高粱、荞麦,这些在现代被称为“粗粮”的食物,在古代可是主角。
《诗经》里就有“谁谓黍苗,畦畦方张”的描述,说明黍是很重要的粮食作物,这些杂粮营养丰富,抗旱性强,是古人度过饥荒的重要保障。
不过,别以为古人都能吃得饱吃得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吃啥不是你想吃就能吃的,《礼记》上明确记载“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意思是说,没有特殊原因,士人不能随便杀狗杀猪,平民百姓更不能吃珍贵的食物。
老百姓能吃饱就不错了,普通人家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次肉,逢年过节才能解解馋,《清稗类钞》里记载,清朝时北方农民一年到头就吃几次肉,南方稍好一点,能吃上些鱼虾,但也是奢侈品。
而且古代的调味品也跟现在不一样,最早的调味品是盐,但盐在古代可是战略物资,价格不菲。
《史记·货殖列传》里说“夫盐之贵,至于与金同价”,老百姓家里能放点盐就不错了,哪像现在撒盐都不心疼。
除了盐,古人还用什么调味,最早是用卤水,就是从灰烬中提取的碱性液体,味道挺冲的,后来才慢慢有了酱、醋这些调味品。
酱在商代就有了,最早是用来腌制肉类的,后来才发展出各种豆酱、甜面酱,醋则是在周代就已经出现,最早是酒变质后的产物,后来才专门酿造。
古人的饮食还有个特点,就是非常注重时令,“不时不食”是古人的饮食哲学,啥季节吃啥东西,绝不违背自然规律。
还有个有趣的现象,古代的饮食很讲究“食补”,古人吃东西不仅为了填饱肚子,还考虑到食物对身体的调理作用,冬吃萝卜夏吃姜,不仅是习惯,更是智慧。
这样来看,古代的饮食虽然物质匮乏,但精神内涵却极为丰富,这些都构成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真实面貌,才有了后来中华饮食文化的繁荣。
来源:闲娱fash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