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历史留影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1 22:42 1

摘要: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为铭记这一历史性时刻,摄影记者们用镜头捕捉到阅兵盛况的恢宏瞬间 。让我们通过这一幅幅经典影像,探寻九三阅兵中的精彩故事。

为历史留影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为铭记这一历史性时刻,摄影记者们用镜头捕捉到阅兵盛况的恢宏瞬间 。让我们通过这一幅幅经典影像,探寻九三阅兵中的精彩故事。

总策划:刘晓敏

执行:李毅李旻晖

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

01

新华社杨磊

之前我参加过新华社摄影部组织的2009年国庆60周年庆典和2015年九三大阅兵的摄影报道,本次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报道是我第三次参加。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

从第一次在天安门西桥窝拍摄抢发仪式正式开始的第一张照片,到第二次在国博楼顶拍摄大场面照片,再到此次在东华表拍摄敬礼线的正步方队,每次实战拍摄都如同第一次拍摄的精神状态,全力以赴做好各种准备,聚精会神完成好点位的拍摄任务。

新华社是国家摄影队,每位记者都是其中一份子,服从指挥、团结一致,精诚合作,进取拼搏,是阅兵摄影报道成功的关键所在。9月3日,我与同事陈晔华、黄宗治、潘昱龙一起在东华表高台,这个点位负责升旗等场面的拍摄。经过几次演练的拍摄,基本上把握了升旗的拍摄要求与内容,力求国旗舒展,五星尽可能齐全。本次阅兵我使用3台佳能R3相机,配置了10-20毫米、24-70毫米、100-300毫米、200-800毫米的四支镜头,基本上涵盖了全焦段。在技术人员的保障下,确保相机传稿线路的安全顺畅。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支援方队接受检阅。

当国旗冉冉升起,军号雄壮嘹亮,整齐划一的方阵迈着铿锵步伐走过,无人化智能化协同化的装备梯队隆隆驶过,先进战机编队轰鸣着在天空划出绚丽轨迹,祖国强大、人民安康的自豪感瞬间涌满胸膛……我将激动化作清醒与镇定,在取景框里从容冷静地捕捉那些瞬间的感动与自豪。同时,我也以自己是新华社国家摄影队的一员而自豪与骄傲。

9月4日,身为抗战老兵后代的我正式退休了,而这一次“九三胜利日”阅兵的拍摄,也成为我职业生涯的光荣谢幕。

新华社肖艺九

这是此次阅兵报道我接到的特殊任务:在长安街西边的马路中心位置放置一台贴地遥控相机,拍摄受阅方阵从镜头上方穿行而过的独特瞬间。一个月的准备中,我始终惴惴不安,幻想出无数种搞砸了的窘境……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地面突击方队接受检阅。

8月6日,同事曹灿带我来到了阅兵集训点,提前熟悉此次阅兵的流程。给我放置设备的窗口期仅在13个徒步方队经过后,装备方队到达前的间隙。看着各方阵官兵们在训练道的一条条白黄线上,正有条不紊地集训着。我立刻意识到,一定得掌握他们的行进线路规律,这样才能避免我放置的设备被阅兵装备车辆压碎。

可哪一条才是一条安全线路呢?顶着烈日,徒步近2公里,沿路询问,终于掌握了徒步方队和装备方队的行进路线,加上不断观察,我得出了“从北往南第五根线就是安全线”的结论。在集训点的彩排上,一辆辆战车从我放置的设备上方安全通过,测试方案可行!阅兵集训点测试的成功,让我悬着的心稍微放松了一点儿。

8月10日是此次阅兵的首次演练。按照安排,我提前来到长安街北侧。开始前,我站在长安街边反反复复数着“从北往南第五根线”,但总感觉长安街上的线与集训点的线不一样!这下又让我紧张起来,如果放错了位置,设备铁定会被压到。谨慎起见,我当即决定,放弃此次测试,重新观察。看着战车呼啸着从我认为的那条“安全线”上压过,我吓出一身冷汗,同时庆幸自己躲过“一劫”……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核导弹第一方队接受检阅。

第一次演练结束后,我迅速找到了站在消防车云梯上拍摄的同事张铖,想通过他的视角,来判断实际现场的那条安全线究竟在哪。这台最高可攀升至55米的消防车云梯的工作斗,是新华社历次阅兵的独家点位,也是俯瞰现场的最佳看台。通过不断对比他捕捉的多幅战车通过的画面,我清楚看到了现场第三根黄色虚线就是安全线。

确定了设备的安全位置后,需要考虑的就是放置的时间。在第二、三次演练上,我掐着秒表,拿着设备冲到预定点位、调试、放置、返回,确定整个过程基本能在18秒内完成。事后翻看照片,基本达到预期效果。

9月3日当天,我在长安街北侧西临观礼台附近最后一位标兵身边点位蹲守,并围绕标兵进行创作拍摄。我提前将相机设置成间隔拍摄模式,以每秒2张的速度自动拍摄。同时,我在镜头的下方吊挂了一台运动相机,同步拍摄4K视频素材。

9时59分,最后一个徒步方队以整齐划一、坚定有力的步伐朝我而来,此时我的心也开始飞快地跳动,我大口呼吸,试图让自己能够稳住。方队通过后,我立刻抱起设备,数着线标,一口气冲到安全线位置,放置、调整、撤离。跑回点位后,我喘着粗气,迅速拎起另一台相机,继续拍摄,因为我知道,这样重大的历史现场,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一定得全力以赴。

蓝天雄鹰列阵长空,铁甲雄师滚滚向前。此时的情感化作一声声清脆的快门,凝固一个个壮怀激烈的精彩瞬间,记录下这将铭刻于历史的“高光时刻”。

我力图拍出中国钢铁之师的威严与雄壮,我力图用影像去表达自己对受阅部队的这种强烈感受和认知,我力图在自己的拍摄点位上做到极致。我想,这也是一名新华社摄影记者对这一重大现场最好的致敬。

定格走向未来的铿锵脚步

03

光明日报周梦爽

9月3日,我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在北京天安门广场记录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的盛况。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军事航天部队方队接受检阅。

指尖轻轻拂过相机,不禁让人回想起2015年,我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时刻。那一年的胜利日阅兵是我工作后参与的首次重大报道任务,还在见习期的我遥望屏幕上的震撼画面,默默许下心愿:有一天能来到庄严的阅兵场,亲眼见证这自豪的时刻。

今年,这一梦想成真了。我的工作点位位于天安门西侧临时观礼台,紧邻路面,拥有绝佳的视角来拍摄徒步方队。

年轻的战士们目光如炬、步伐整齐、足音铿锵,似晨曦中破晓的战鼓!14年的浴血奋战裹挟着记忆的震颤,跨越时空、呼啸而来,将往昔的壮烈与今日的庄严,凝成一幅震撼人心的画卷。我满怀敬意一次次按下快门,用长焦镜头定格下每一个珍贵的瞬间。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陆军方队接受检阅。

这次阅兵的一大亮点是人民军队力量结构新布局的集中展示,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联勤保障部队4支兵种方队高擎军旗亮相阅兵场。我通过特写镜头记录方队整体行进的气势,彰显了我国改革强军的崭新气象。

更让我心头一暖的是,徒步方队照片发布后,后台留言区像撒了一把星光。有读者激动地说 :“在方队里看到我的爱人了!全家人都很激动!”也有老兵留言:“找到我的老战友了,他吃了不少苦立了不少功!”……这些留言让我感受到照片背后那些鲜活的人生故事,它们以无声却动人的形式,诉说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情感与记忆。这份意外的“连接”也让我忽然明白,在这庄严时刻里,也藏满了人间最柔软的牵挂。影像不只是记录,更是为无数颗心搭建桥梁。

用影像见证历史

04

中国日报邹红

9月3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上空云霞舒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此隆重举行。作为中国日报摄影记者,能够用镜头记录这样的重大历史时刻,我既感到无比自豪,更意识到肩负的沉重责任。这已是我第四次参与天安门广场的重大活动拍摄,从2015年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到2019年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盛典,再到2021年建党百年庆典,每一次亲临现场,都让我以最大的热情投入拍摄工作。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抗战老兵齐长友。

此次拍摄任务中,我的点位因各种突发状况历经多次调整——从东临观下、西临观下到西临观,最终确定在天安门城楼东侧的临时观礼台。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在演练期间详细记录了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并反复研究以往阅兵的影像资料,预先规划拍摄方案。

此次拍摄,我携带了三台机身和五支镜头,还准备了梯子。由于东临观点位较低且不允许站立拍摄,携带的梯子也无法使用,我意识到自己能够捕捉的画面十分有限。转机出现在升国旗环节——当全体起立时,我获得了整场活动中唯一的站立拍摄机会。我用长焦镜头远距离捕捉下军乐队和观礼群众共聚画面的瞬间。当升旗手将国旗抛向空中的那一刻,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五星红旗,这个场景既象征着盛大阅兵式全球瞩目,也寓意着中国的崛起受到世界关注。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抗战老兵齐长友向记者展示军功章。

值得一提的是观礼台上的抗战老兵们。97岁的抗战老兵齐长友身穿戎装,佩戴整齐的纪念章,精神矍铄。他的女儿告诉记者,每一枚勋章都镌刻着一段峥嵘岁月。1940年,年仅12岁的齐长友在日寇“扫荡”中失去双亲,怀着家仇国恨加入了八路军,在敌后根据地承担传递情报的重任。从游击队员到见证强军伟业的老兵,老人身上折射出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强盛的历程。他微微颤抖的军礼,令人动容。

在世界面临冲突与动荡的今天,中国阅兵式的每个细节都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意义。二战胜利80周年之际,这些画面提醒世界:惨痛历史绝不能重演。人类的共同命运将各国紧密相连,唯有携手共进,才能守护好人类文明的火种。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记录瞬间、留存历史是我的使命。我深知,每一次重大报道的背后都凝聚着团队的合作与付出。或许十年后的“九三”阅兵,我只能在电视机前观看,但此刻按下快门的每一个瞬间,都将成为永恒的历史见证。

战机飞越卢沟桥

05

中国新闻图片网史春阳

作为生活在北京的纪实摄影师,拍摄阅兵的机会几乎是十年一次。尽管我未曾获得过去阅兵式现场拍摄的机会,但参与拍摄飞机编队飞过北京上空的经历,最早可追溯到1999年。那年,我的工作单位位于宣武门附近,我特意准备了80-200mm镜头对准天空拍摄——由于当时的位置离天安门很近,很容易将飞机编组拍得格外清晰,这些画面也永远定格在了135胶片上。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中国空军运20飞机编队飞过卢沟桥。

2009年新中国甲子大阅兵时,我开始对着北京地图思考:如何将飞机编组与地标性建筑结合拍摄。经过位置分析,我选中了天坛公园。10月1日,我成功拍摄到受阅飞机编组掠过祈年殿的画面。后来,天坛公园也成了拍摄此类场景的热门位置。

2015年胜利日、2019 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我又先后在北京南二环的楼宇高层,拍摄过飞机编组飞过地标性建筑的画面。对我而言,这并非任务,而是参与的情怀和热爱的表达。

2025年胜利日阅兵前,我观察过两次飞行演练,大致掌握了飞机的类别与数量,最终选定南苑森林公园燕景台和卢沟桥抗战遗址两个拍摄地点。燕景台地处南中轴线,地势较高,几乎能俯瞰北京四环内全貌,若能拍到飞机飞越CBD或中轴线建筑,画面效果定会十分出色;而宛平城与卢沟桥作为抗战遗迹,承载着重大历史意义,若能捕捉到飞机编队与卢沟桥同框的画面,将极具历史价值。但飞机是否会经过卢沟桥、飞行高度是否合适、能见度是否理想,这些都是未知数。我权衡再三,最终决定前往卢沟桥——有想法就该去追寻,万一实现了呢?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中国空军运20飞机编队飞过卢沟桥。

9月3日,我早早起床,看到窗外无风,却弥漫着云雾。卢沟桥离我家不远,我骑上电动车,先到宛平城观察城墙上的抗战遗迹,判断其能否与预估的飞机航线同框;随后进入卢沟桥抗战遗址,在桥西选定了拍摄位置。

10点18分左右,陆续有飞机从宛平城上空飞过。但战斗机飞行高度较高,被云雾遮挡,我未能拍到理想画面,心跳也骤然加速。直到10点25分,被军迷昵称为 “胖妞” 的空军大型运输机低空掠过,完美出现在宛平城与卢沟桥上空——而且分为运-20A和运-20B两个编组,给了我两次拍摄机会。我先以一侧的卢沟桥石狮为前景拍摄,随后迅速向左移动,尽量靠近桥中心线,最终成功拍到两组较为满意的画面。

回想9月3日的拍摄场景,我的心跳仍会不自觉加速。当亲眼目睹2025年中国空军最新型战机,飞过曾发生“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上空时,即便作为经验丰富的摄影师,我也难以控制内心的激动——双手在颤抖,泪水在眼眶中打转。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爆发,中国军队奋起反抗;如今,新中国的战机飞越卢沟桥,以科技之力致敬先烈,以发展成果回应历史。

九三阅兵,我这样记录

06

工人日报王伟伟

从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到此次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这是我第二次参加阅兵报道。根据纪念大会的相关安排,此次我的拍摄位置位于天安门广场西金中区——这是一个正对天安门、紧邻中轴线的拍摄点位。与新华社等大型新闻单位相比,我们的点位较为单一,这就要求我们在自己的 “一亩三分地” 里,尽可能拍出多角度、画面丰富的照片。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80面抗战英模部队荣誉旗帜组成战旗方队接受检阅。

9月2日晚11点左右,出发前我又将此前演练时拍摄的照片完整梳理了一遍,为10小时后的拍摄做准备。按照计划,我备好了3台相机,镜头焦段从15mm覆盖至600mm,并将工作路线规划为“Z”字形走位,以便捕捉更丰富的镜头。

9月3日3时许,我们抵达天安门广场。找到自己的拍摄位置后,我便借着等待的间隙,开始拍摄纪念大会前的准备场景:静静矗立的天安门城楼、紧张忙碌的工作人员、热情周到的志愿者、打卡拍照的观礼嘉宾……这是我多年工作养成的习惯,到达重大新闻现场后,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巡查一圈。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方队阔步走来。

8点10分左右,我回到拍摄点位,开始为纪念大会拍摄做准备。相机参数、镜头焦段、拍摄内容、走位路线等,我闭着眼睛在脑子里 “过电影”。大会开始后,我在金中区观礼台东北角向南拍摄。这里能捕捉到国旗护卫队出场的画面,还可将1945年号台、人民英雄纪念碑、国旗护卫队等元素融入同一帧画面——这也是为数不多的媒体能拍到的独特视角。与此同时,从这个位置向北,可拍摄到标兵走过金水桥、联合军乐团、合唱团及欢呼的观礼群众;向南,则能拍到观礼嘉宾。如此一来,单个点位可覆盖的画面范围便丰富起来。

待标兵就位后,我立刻将站位调整至金中区西北角。这里虽不如东北角正对核心区域,但能避开部分摄像设备,让地面方队的画面更显干净有序,同时还可兼顾拍摄空中梯队与观礼群众的互动场景。

等装备方队全部经过天安门后,我随即换上广角镜头拍摄空中梯队。按照此前计划,不仅要拍到,更要拍好。由于当天阳光强烈,我尽量将镜头向西南角倾斜,以减少逆光干扰,确保画面清晰度。为此,我将拍摄参照物对准镶嵌国徽的人民大会堂,在突出主题的同时,也让画面更饱满丰富。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东华表旁受邀观礼的嘉宾。

拍到歼-10表演机的画面后,我立刻移动至金中区东南角。这里不仅能拍到高唱歌曲、欢呼雀跃的人群,还能捕捉到和平鸽与气球映衬下,1945与2025年号台同框的画面。

10点30分许,伴随着《歌唱祖国》的旋律,8万只气球腾空而起,我此次纪念大会的拍摄工作也告一段落。当时只觉意犹未尽:一切都过得太快,又仿佛才刚刚开始。卸下设备后,我竟站在原地沉浸其中,回想起刚才的种种,久久无法自拔。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联合军乐团在纪念大会开始前试音。

对比上一次拍摄,我认为此次拍摄十分成功。无论是点位选择、拍摄内容,还是体力分配,相较于之前,我都多了一份从容与自信。

身为一线摄影记者,我为能身处这样的现场而自豪,为能记录这样的盛世而自豪,为能肩负这样的使命而自豪。

女民兵方队的荣耀时刻

07

中国妇女报杨睿

2015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举行。当天,我站在北京饭店的制高点俯视长安街上的钢铁洪流。那是我第一次参与报道如此盛大的阅兵活动,心情既兴奋又紧张。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女民兵方队接受检阅。

十年后的9月3日,我有幸在天安门华表东侧临时观礼台,更近距离地见证、记录这一伟大时刻。作为一名女报记者,我最关注的,自然是那支全部由女民兵组成的方队。作为今年阅兵场上唯一一个全女兵方队,同时也是首次出现在以抗战胜利为主题的纪念大会上的民兵方队,她们备受瞩目。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图为仪仗方队护卫党旗、国旗、军旗走过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

我带着 “3 机 3 头 1 梯”,随大部队来到天安门华表东侧的指定位置。经与所在区域工作人员沟通得知,大会期间不可随意移动、不能站立拍摄,且摄影梯不得使用。我暗下决心:“就算只有一个机位,也要尽全力拍到精彩画面。” 回到座位后,我手持相机调整参数,借助长焦镜头压缩空间,减少前景人群的干扰。当女民兵方队身着全迷彩作战服、手持钢枪,迈着整齐铿锵的步伐走来时,我全神贯注,随着她们的行进不断调整拍摄角度与焦距,捕捉她们坚毅的神情、整齐划一的动作以及方队整体的磅礴气势,最终定格下这充满力量与风采的瞬间。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千余名官兵组成的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联合军乐团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演奏。

这些女民兵来自全国各地,其中有大学生、乡镇干部、企业员工,但此刻,她们只有一个身份 —— 中国民兵。作为中国妇女报的摄影记者,能见证并记录下女民兵方队的精彩表现,我深感荣幸,也更加坚定了用镜头展现女性力量、记录时代风采的使命与担当。

十年四赴阅兵场,今朝现场记辉煌!

08

中国航空报岳书华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我在现场仅限的固定空间内忙碌——这是我从事摄影记者工作的第十一个年头,也是中国航空报社自1986年成立以来,首次获准派出记者参与阅兵的现场报道。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空中护旗梯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26架直升机汇成巨大的“80”字样。

算起来,十年间我已拍摄过四次阅兵空中梯队,每次都满怀期待,如同开盲盒般盼着新机型亮相,每一次按下快门,内心都满是激动。但前三次我都只能在北京市区其他地方寻找拍摄点位,此次能到天安门现场,我格外重视,提前向主流媒体的摄影老师取经,仔细咨询镜头焦段选择、需携带的机身数量,甚至连三脚架、梯子等细节都反复琢磨。

9月3日凌晨零点,我抵达集合点。根据最新规定,我所在的文字记者区域没有专门拍摄位,大型摄影器材也不得入场。于是我精心挑选了12-24mm、24-105mm镜头拍摄现场观众与机群,用100-400mm镜头拍摄地面装备。出发前,我仔细检查了一遍设备,经层层安检后乘车抵达指定区域。

抵达点位后,我发现这里比彩排时的东侧点位好得多:空中梯队的飞机从东面飞来,此处有更多空间容纳梯队飞行路线,还能纳入更多地景,这让我不禁狂喜。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图为运输机梯队穿过广场。

可走到自己的座位时,心情瞬间跌入谷底——面前的路灯大灯柱完全挡住前方视野,右侧的两个大铁架也对视线有遮挡,刚才的兴奋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我很快平复心情,开始琢磨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拍摄、如何构图。

时间慢慢推移,到了5点多,天已蒙蒙亮,东边泛起暖红色朝霞。困意阵阵袭来,闭眼却睡不着;气温逐渐上升,阳光晒在皮肤上灼热难耐。我心里想着:才7点半,等到10点、11点该怎么熬?倒不是怕热,而是怕汗水滴进眼睛影响拍摄。还好后来在包里找到一条毛巾,赶紧擦了擦脸和脖子上的汗珠,瞬间感觉清爽了许多。

终于,阅兵仪式开始了。礼炮响彻天安门广场,伴随着震天炮声,国旗护卫队迈着铿锵步伐出场,他们整齐划一的动作,让我不禁起了一层鸡皮疙瘩。根据分列式流程,在仪式宣布开始前,我就拿起12-24mm镜头对准中国国家博物馆,想预判并拍下空中护旗梯队穿过广场、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同框的大场景,还希望纳入旗帜、数字、标语等元素,可拍摄效果却差强人意——纪念碑被观众挡住,画面中只能拍到少许观众。

分列式开始后,地面方队震撼登场。由于视角较低,我只能将相机举过头顶,用100-400mm镜头拍摄地面装备。时间一长,胳膊酸痛不已,但我仍在拍摄规定范围内努力捕捉画面。地面装备方队受阅结束后,我马上换用24-70mm镜头拍摄后续空中梯队,索性转过身跪在椅子前的地面上,根据飞行轨迹来回切换三支镜头,只为尽量一次性完成全景、近景、中景的拍摄。当众多新型号装备首次亮相、接受祖国和人民检阅时,身为航空人的我,心中满是幸福与自豪。

阅兵活动落幕了,但阅兵的记忆与震撼,不仅让我这个 “见多识广” 的行业记者动容,更让在场见证盛况的群众难以忘怀;通过直播画面,更多人也感受到了国威、军威,以及大国重器背后的力量。

人民摄影报2025年35期1、2版

统筹 / 侯思远审核 / 王 华编辑 / 赵 霏美编 / 盛璐婷

来源:人民摄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