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浓缩金句20条及解析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2 08:07 1

摘要:解析:钱穆强调制度需随时代调整,僵化执行会导致失效。例如唐代三省制初衷是分权,但武则天时期因频繁换相导致决策混乱。

一、制度与人事的辩证关系

1. “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

解析:钱穆强调制度需随时代调整,僵化执行会导致失效。例如唐代三省制初衷是分权,但武则天时期因频繁换相导致决策混乱。

2. “要讲一代的制度,必先精熟一代的人事。”

解析:制度脱离具体历史背景则失去意义。如汉代“内外朝”制是汉武帝为平衡相权与皇权的产物,需结合当时权力斗争理解。

3. “任何制度绝不能有利无弊,任何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

解析:制度需动态优化。宋代“强干弱枝”政策初期巩固中央,后期导致地方贫弱,暴露集权过度之弊。

二、中央与地方权力平衡

4. “中国政治自汉至清,中央政府逐步集权,地方政治日渐衰落。”

解析:汉代郡县制保留地方自主性,唐代“道”制强化监管,宋代路级监察使地方沦为执行机构,明代行省制进一步削弱地方。

5. “地方日趋贫弱,中央一失败全国土崩瓦解。”

解析:钱穆警示过度集权风险。如明代卫所制崩溃后,边防军队腐败,导致土木堡之变后中央权威骤降。

6. “历史上的地方行政,最像样的还该推汉代。”

解析:汉代地方官吏选拔注重实绩,如太守可自主辟除属吏,形成有效治理网络。

三、皇权与相权的博弈

7. “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

解析:汉代丞相统领百官,唐代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执行,宋代设参知政事分相权,均体现分权制衡。

8. “明代虽说一切事权集中在皇帝,究竟还有历史旧传统,亦并不是全由皇帝来独裁。”

解析:明代内阁初为顾问机构,后逐渐掌握票拟权,但最终决策仍依赖皇权,反映制度演变中的权力妥协。

9. “宰相权给皇帝拿去一定坏,用人无客观标准一定也要坏。”

解析:钱穆批判明代废丞相后,皇权直接干预六部,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如万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的乱象。

四、选举与考试制度的流变

10. “中国历史上‘考试’和‘选举’两项制度,其用意是在政府和社会间打通一条路。”

解析:汉代察举制依赖地方推荐,唐代科举制以考试选拔,宋代“锁院”“糊名”防舞弊,均旨在扩大统治基础。

11. “科举制表面上公平,实则用‘标准化’扼杀创新。”

解析:清代八股文格式僵化,如左宗棠因不擅八股屡试不第,反映科举制对思想控制的副作用。

12. “寒窗苦读的农村子弟对实际政治不免生疏。”

解析:宋代科举普及后,大量寒门士子入仕,但缺乏行政经验,导致“进士轻薄”现象,如晚唐政局动荡。

五、经济赋税与民生博弈

13. “汉代实行‘授田制’,本意是让农民有地可耕,但随着豪强地主崛起,大量土地被兼并。”

解析:西汉末年“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引发绿林、赤眉起义,暴露土地制度失效。

14. “唐朝中后期,均田制崩溃,租庸调制难以为继。”

解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中央财政失控,杨炎推行两税法按财产征税,但执行中加重百姓负担。

15. “明朝末年,土地兼并愈演愈烈,国家财政几近崩溃。”

解析:张居正“一条鞭法”试图清丈土地、简化税制,但改革触犯既得利益者,死后被废除,加速明亡。

六、军事国防的得失

16. “宋代推行‘强干弱枝’政策,中央禁军战斗力极强,但边防军队兵弱将钝。”

解析:澶渊之盟后,宋真宗签订屈辱条约,反映宋代“守内虚外”政策的局限性。

17.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亲征瓦剌,却因军队腐败、指挥失当,导致全军覆没。”

解析:明代卫所制后期,士兵沦为农奴,将领贪腐,暴露军事制度僵化之弊。

七、政治思想与文化根基

18. “中国讲政治,一向看重职责。职责所在,应有尽力践行之道义,便无所谓自由。”

解析:钱穆对比中西政治思想,指出中国强调“道义责任”,西方侧重“主权自由”,反映文化差异。

19. “中国的立国规模,并不是向外征服,而是向心凝结。”

解析:中国通过文化认同(如儒家思想)而非武力扩张维系统一,与罗马帝国形成鲜明对比。

八、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20. “传统政治的积弊,虽是历史,同时也还是现实。”

解析:钱穆警示,中央集权过度、制度繁密等问题仍影响当代,需从历史中汲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来源:刘畅说娱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