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这次估计是踢到铁板上了!预制菜标准之争浮出水面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2 08:10 1

摘要:一盘“预制菜”引发的风波正搅动餐饮界的一池春水。罗永浩的犀利吐槽遭遇西贝的强硬回击,这场争论远远超出了个人口舌之快,揭开了餐饮行业标准化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巨大鸿沟。

一盘“预制菜”引发的风波正搅动餐饮界的一池春水。罗永浩的犀利吐槽遭遇西贝的强硬回击,这场争论远远超出了个人口舌之快,揭开了餐饮行业标准化与消费者认知之间的巨大鸿沟。

9月10日晚,罗永浩在微博发文炮轰西贝:“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这条微博迅速引爆网络,将西贝推上舆论风口浪尖。

西贝反应迅速而强硬。第二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直接回应:“没有任何一道预制菜,一定会起诉罗永浩!”并宣布将公开罗永浩消费的菜单供公众品尝监督。

这场风波的焦点迅速从“菜品质量”转向了“预制菜定义”之争。贾国龙在回应中详细解释了西贝的立场:预制菜是成品,而西贝采用的是中央厨房预处理食材,烹饪仍在门店完成。

“如果把肉丝切成丝,甚至肉丝焯过水、过了油,但是烹饪、下料、炝锅等炒菜流程全在门店完成的,这不叫预制菜。”贾国龙如此界定。

这一定义区分得到了国家标准的支持。根据去年3月六部门发布的《通知》,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并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该通知明确规定:连锁餐饮企业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只要符合餐饮食品安全要求,就不属于预制菜。

面对西贝的起诉威胁,罗永浩没有丝毫退缩。他在9月11日晚转发相关报道回应称:“好,来吧。如果不是预制菜,那就太牛了。能把现做的菜做得全是重新加热的味道,这肯定是高科技了。”

这番回应延续了罗永浩一贯的犀利风格。作为拥有超过1600万微博粉丝的公众人物,他的言论确实对西贝商誉造成了实质性影响。

贾国龙直言:“罗永浩把话说得这么极端,这就是砸我们牌子嘛。”他还透露了一个细节:罗永浩一行5人点了15道菜,只有2道菜没有吃完。这一细节显然旨在质疑罗永浩评价的客观性。

这并非罗永浩首次因言论出格引发争议。从新东方时期的“老罗语录”到锤子科技时代的各种产品发布会,他一直以敢说出名。

2018年,他因在微博上发表“精日”言论引发轩然大波,最终不得不发文道歉。2020年,他在直播间公开表示“小米第一代产品就是山寨苹果”,再次引发争议。

此次西贝事件再次展现了罗永浩作为公众人物在言论边界上的挑战。拥有巨大影响力的网络大V,其随意评价可能对企业造成巨大伤害。

这场争论实际上反映了公众对预制菜的普遍误解。根据六部门《通知》,预制菜有明确范围:

中央厨房配送菜肴不属于预制菜;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属于食用农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比萨等主食类产品不属于预制菜;

定义中强调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不经过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也不属于预制菜。

罗永浩与西贝的争端,最终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公众人物的言论边界在哪里?

从法律角度看,消费者有权评价消费体验,但如果评价基于错误事实并对企业商誉造成损害,可能构成侵权。这也是西贝坚决要走法律程序的原因。

从道德层面看,拥有千万粉丝的公众人物,其言论影响力远超普通人。没有充分调查就发表全盘否定性评论,确实值得商榷。

现代餐饮行业在规模化、标准化与保持口味之间寻找平衡点,中央厨房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完全现做现卖的模式在高租金、高人力成本的商场店几乎不可能实现。

事件发生后,网友观点呈现明显分歧。有网友支持罗永浩:“这种在央厨加工得差不多的菜品,到门店其实就是复热,根本没有现做的锅气,主要是还很贵。”

也有网友表示理解:“包括西贝在内的很多选址商场的餐饮门店,受到硬件设施限制,不可能现场制作耗时间的大菜,也可以理解。即使是硬件条件可以,顾客也等不了。”

这种分歧实际上反映了消费者对现代餐饮业不同生产方式的接受度差异。年轻消费者可能更注重效率与标准化,而传统食客则更追求“锅气”和现做口感。

纵观这场风波,罗永浩的吐槽确实触及了餐饮行业的敏感神经。但西贝的强硬回应和法律行动,可能让习惯了口无遮拦的老罗真正“踢到了铁板”。

无论法律结果如何,这场争论都具有积极意义:它让消费者更加关注餐饮行业的后台流程,促进了行业透明度;同时也让公众人物意识到,影响力越大,言论责任就越重。

在标准化与口味、效率与传统之间,中国餐饮业还在寻找自己的平衡点。而作为消费者,我们至少应该清楚:我们吃的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做的?我们为此付出的价格是否合理?

来源:积极生活的老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