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的少年阶段,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最有意思的事是看打仗片电影。什么《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这个村演了那个村演,三五里地,都不远,几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而且也是不重样儿,真过瘾!
我的少年阶段,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时最有意思的事是看打仗片电影。什么《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这个村演了那个村演,三五里地,都不远,几乎每天晚上都能看到,而且也是不重样儿,真过瘾!
记得看过一个叫《侦察兵》的,后来听说有问题不让演了。那时还小,不懂政治,只是觉得很可惜,很想念。如今我才知道,这个电影作者是我们的老乡刘知侠。这个电影本身没问题,就是因为刘知侠当时被打成了右派、黑帮,致使影片受到牵连。
刘知侠(1918~1991),原名刘兆麟,当代著名作家,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人。青年时期奔赴陕北延安参加八路军,一生创作出《铁道游击队》等400多万字的文学作品。
刘知侠自幼家贫。他在《知侠文集》第四卷《我的童年》一文中说,少年时期大部分时间随母亲在外祖母家度过,常跟着母亲和姐姐在地里拾粮食,挖野菜。稍大一点,给外祖母家放猪,和街上的孩子们到村边道清铁路上捡煤。11岁时,随父亲到焦作,进入一所半工半读小学。在这里,他经常被学校选派到街上画墙壁宣传画。上五年级时,又随父亲转回家乡上学。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上河南省立第十二中学(今卫辉一中)。因交不起学费,父亲坚持让他到铁路上当学徒工,经小学校长李兰斋老师劝说,并负担了他的一切费用,才上了中学。
在中学,刘知侠学习刻苦,爱好文学,经常到图书馆借阅鲁迅、矛盾、郭沫若的作品读。中学二年级时,染上伤寒,家里没钱治病,命悬一线之际,李兰斋出钱为他治好了病。上完二年级,李兰斋突然病故,刘知侠辍学。两年的中学生活,完成了他的文学启蒙教育。失学后,他读到了《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名著。后来到汲县车站上当学徒,又接触到了许多革命和进步的文学书籍,为他后来参加革命,以及从事文学创作打下了基础。
1937年,刘知侠随父亲和铁路员工撤到黄河以南,又从郑州流落武汉。1938年初,他毅然奔赴陕北参加革命,被编入抗日军政大学六大队学习军事。是年冬,刘知侠随抗大一分校东迁至晋东南屯留县继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军事教员,在行军路上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冬到1940年春,随抗大一分校第二次东迁至山东沂蒙山区,任文工团支部书记。在文工团工作期间,常常一手提枪,一手握笔。一面创作,一面与敌人斗争。由于他懂军事,在日寇扫荡围攻沂蒙山根据地时,临危受命,组织指挥文工团员们胜利突围。
1943年,在滨海抗日根据地召开的全省战斗英雄模范大会上,刘知侠结识了铁道游击队的英雄们,听了他们的战斗事迹,深受感动。为了把它写成文学作品,刘知侠曾两次通过敌人封锁线到鲁南的枣庄和微山湖采访,深入战地生活,为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搜集了丰富的素材。1948年11月,刘知侠作为山东兵团《华东前线报》特派记者,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亲历60万蒋军主力陷入人民解放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被包围歼灭的全过程,并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战场见闻。
新中国成立后,刘知侠先后担任济南市文协主任、山东省文联秘书长、山东省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山东文学》杂志主编、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他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短篇小说《铺草》《红嫂》,中篇小说《芳林嫂》《沂蒙山的故事》《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们》,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沂蒙飞虎》,结集出版有《铺草集》《沂蒙故事集》《知侠中短篇小说选》等。
在刘知侠的作品中,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影响力最大,被列入“共和国经典名著丛书”和“爱国主义教育丛书”。该书出版后,经多次再版,先后被译成英、俄、法、德、越等近10种文字,成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文学经典。截至目前,该书原本加上各种节编本、缩写本,共发行1400多万册,并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文革”期间,刘知侠受到冲击。据他的夫人刘真骅回忆,刘知侠被打成“文化黑帮”“走资派”“苏修特务”,惨遭迫害,他的家庭也受到严重摧残。刘知侠一生经历过三次婚姻,第一次是参加革命前在卫辉老家,这位妻子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后离家出走远嫁他乡,儿子在解放后到山东和刘知侠一起生活。第二次是抗战时期与八路军文工团战士刘苏相恋,1947年结婚。1967年国庆节,刘苏被逼去参加刘知侠的批斗会,途中不幸遇车祸身亡,留下六个未成年的孩子。第三次是在“文革”中,经人介绍与作家刘真骅相识,1972年结婚。
1974年,刘知侠的小说《一支神勇的侦察队》被改编成电影《侦察兵》。因为此时他还戴着“黑帮”的帽子,署名权也被剥夺。因此,这部名噪一时的电影就成了“无主”片,以至于至今都很少有人知道《侦察兵》出自刘知侠之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刘知侠得以平反,开始了新的生活。正当他发奋创作之时,厄运悄然而至。1991年9月3日上午,在青岛市政协老干部国际形势座谈会上,刘知侠谈到苏联红旗落地、东欧剧变之时,慷慨陈词,情绪激动,突发脑溢血不治身亡,终年73岁。1992年,经中央批准,刘知侠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刘知侠的突然离世,留下大量遗稿,其夫人刘真骅承担起了整理和编辑工作。先后出版《知侠文集》五卷、《战地日记——淮海战役见闻录》等,还参与《红嫂》《刘知侠与芳林嫂》等作品的电影、电视剧、舞剧的改编与指导策划工作。1995年,在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刘知侠遗作《受降,在微山湖畔》首次公开发表,并荣获全国红河杯“目击者•血肉长城”征文唯一的一等奖。
为了替刘知侠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完成其叶落归根的夙愿,在刘知侠逝世二周年之际,刘真骅将他的骨灰从济南英雄山烈士陵园护送回卫辉,与其前妻刘苏的骨灰合葬在卫辉南关孔子击磬处旁。1996年,刘真骅将刘知侠铜像运抵卫辉,矗立于母校卫辉一中院内。2013年,刘真骅将二人的著作版权捐赠母校,并捐款设立卫辉一中“微尘•真知基金”,帮助家庭贫困的学子完成学业。
刘知侠一生忠于人民忠于党,为人处世光明磊落。他家里孩子多,上有老下有小,生活艰难,但他经常接济帮助周围的人。他总是按时缴纳党费,哪怕是在挨批斗之时也从不停止。新中国成立之初,他在高密任家庄搞“四清”时,看到村上有困难,就主动从多年积存的稿费中拿出5000元交给村里办副业,后来又给村里500元种杨树。刘真骅曾经问他:“文革期间你受了那么多委屈,你就不记恨党吗?”刘知侠若有所思,然后语调平缓地对夫人说,党就像母亲,孩子们多了,难免有照顾不周或者冤枉哪个孩子的时候,但她毕竟是自己的母亲,是养育你的人,你能记恨她吗?刘知侠经常教育妻子和孩子们,一个人要记住别人的好处,不能总是对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耿耿于怀。
刘知侠是一名战士,是一位作家。他一生都在战斗,最后牺牲在了冲锋的路上。他的革命精神,他的优秀作品成为永恒,他是家乡卫辉人民永远的骄傲。
来源:天天开心追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