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名工人为患病工友捐款13.9万元,59年后工友儿子报恩:还1.39万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12 07:45 1

摘要:这笔钱挽救了她的生命,也一直记在了她儿子王森樟的心里,为了铭记这份恩情,他苦寻恩人近60年。

20世纪50年代,13.9万的巨款能做些什么?恐怕很多人想都不敢想。

而就是这笔“巨款”,拯救了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

当时在浙江一家被服厂工作的朱金英突患重病,高昂的医药费让她几乎绝望。

谁也没想到厂里32名工友竟然自发捐款,凑齐了这么一笔钱,交到她手中。

这笔钱挽救了她的生命,也一直记在了她儿子王森樟的心里,为了铭记这份恩情,他苦寻恩人近60年。

时间来到了2010年,当年的懵懂少年已成白发老人,他终于找到了当年的恩人,并准备了一份“厚礼”,可是为什么他还的是1.39万呢?

有一次王森樟住的宿舍失火了,这样的危急关头他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财物,而是一份珍贵的名单。

他不顾一切地冲进火海,冒着生命危险最终把名单完好无损地抢救出来,自己的眉毛却被烧焦了。

在他结婚的时候,他还特意买了一个带锁的箱子,用来保存那份名单。

有一天,他翻箱倒柜地寻找那份珍藏多年的名单时,却发现它竟然不见了,他急得不行,这份名单到底记录了什么重要的消息呢?

实际上这名单上只有32个名字,但是对于他来说,每一个人都是他们家的恩人。

为了找到恩人的下落,他甚至回到了母亲曾经工作的厂子,但那些人早就已经退休了,根本找不到了。

没有办法报恩可不行,这可是他母亲的遗愿,这把他愁得寝食难安。

2010年妻子在整理旧衣服时,意外地从一件压箱底的衣服里发现了那张已经泛黄的名单。

王森樟激动得甚至都哭了,他终于可以完成母亲的遗愿了,那么他们家到底经历了什么?

1951年对于王森樟一家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父亲离世不仅让家里失去了顶梁柱,也让年仅八岁的王森樟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为了生计,母亲朱金英不得不离开老家义乌,独自一人来到金华谋生。

金华被服厂,成了朱金英工作的地方。

虽然工资微薄,但这就是用来养活全家人的唯一收入,为了让王森樟能够继续学业,她把儿子接到金华,安排在离工厂不远的小学读书。

但是好日子没多久,朱金英就生病了,最终被确诊为肺病,背上还长出了肿瘤,她带着儿子回了老家休养。

老家的医生告诉她,想要彻底治愈就必须去大城市接受治疗,他们这样的小地方医术不够,但相应的去大医院就肯定要花一大笔钱。

朱金英非常绝望,只能一边打零工一边祈祷,希望自己能多活一段时间,为儿子多攒一点钱。

就在她快要扛不住的时候,在金华被服厂的工友们得知了她的情况,纷纷伸出援手。

32位工友自发组织了一场募捐,这个捐一点那个补一点,最终凑齐了13.9万元。

这笔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对于收入微薄的工友们来说,已经是倾囊相助了。

这份雪中送炭的温暖,让她感动得泪流满面,她哽咽着记下了每一位恩人的名字,并发誓将来一定要报答这份恩情。

虽然得到了治病的钱,但是病情发展得很快,她还是没有活下来,于是在弥留之际,她把那份名单交给了15岁的儿子,让孩子以后一定要回报这些恩人。

这些年王森樟也未曾忘记。

千金难买恩情重

于是从衣服里找到名单之后,在当地媒体的帮助下,他开始四处打听恩人们的下落。

经过多方努力,他终于联系上了一些恩人,有些恩人不在了,他就联系到了他们的后代。

2010年王森樟在酒店举办了一场答谢宴,邀请了他找到的这些人,时隔59年他精心准备了总额为1.39万元的红包作为报答。

可能有人会问,当初换的金额和当初不一样了?

实际上,当年他们借给朱金英的是旧币,而王森樟还的是新的。

折合来算其实旧币也就只有13块9毛钱,他还的是一千倍,这都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恩人们的感激之情。

在宴会上,他动情地讲述了母亲当年的困境还有工友们的慷慨相助,并解释了红包金额的含义。

许多恩人或他们的后代都婉拒了红包,他们表示当年的帮助只是举手之劳,不必如此回报。

他们建议把这笔钱捐给更需要帮助的人,最终这个建议被采纳了,1.39万元被捐赠给了当地的慈善机构。

虽然还有几位恩人没有找到,但王森樟表示会继续努力寻找,直到完成母亲的遗愿,把每一份恩情都还清。

59年前32名工友的慷慨解囊,13.9万元的倾囊相助,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点亮了朱金英一家生活的希望。

59年后王森樟千倍偿还的不仅仅是当年的恩情,更是对人间大爱的传承和延续。

这股爱的暖流穿越了时空的阻隔,不仅温暖了当事人,也感动了无数人。

来源:史菀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