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9日,长兴开发区与国科炭美新材料(湖州)有限公司成功举行“年产2000吨多孔炭及200MWh超级电容器研发生产项目”签约仪式。
8月29日,长兴开发区与国科炭美新材料(湖州)有限公司成功举行“年产2000吨多孔炭及200MWh超级电容器研发生产项目”签约仪式。
项目计划利用开发区内约1万平方米标准厂房资源,其中多孔炭产线落户于联畅科技港3号楼,超级电容器生产线则位于庄山小微园。
全面投产后,将实现年产2000吨多孔炭及200MWh超级电容器的生产能力,为消费电子、电动汽车、新型电力系统等领域提供关键材料和器件支撑。
项目概况:高端炭材料布局正当时
长兴县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王何勇,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郑亮等领导出席了签约仪式,足见当地政府对这一项目的重视程度。
国科炭美总经理孔庆强在发言中特别指出,公司自2022年落户长兴以来,深切感受到长兴县政府和开发区在配套设施、政策扶持、人才引进等多维度的高效服务和务实支持。
这种良好的合作体验,增强了企业在当地扩大投资的信心。孔庆强强调,随着新项目的建成投产,将有效缓解当前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
签约仪式后,双方立即组织召开项目推进会,就下一步实施计划进行全面部署1。长兴开发区明确表示,将为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成立审批服务、建设推进、科技人才申报等“一对一”专班小组。
技术解析:多孔炭的魅力所在
多孔炭材料是超级电容器的核心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决定着储能装置的效能。与普通活性炭相比,超级电容炭具有超大的比表面积、孔集中、低灰度、高容量、导电性好等特点。
这些特性可显著改善电容器功率特性,使电容器获得高比容和高功率密度,适用于制造超级电容器、高性能电池和重金属回收载体。
电极材料是影响超级电容器性能的核心因素,超级电容器最常见的电极材料为多孔碳材料,包括活性炭、碳纳米管、模板碳和石墨烯等。其中,活性炭是目前唯一在超级电容器领域实现商业化应用的电极材料。
最新研究表明,通过可持续自掺杂工程,可将制浆黑液转化为分级硫掺杂多孔碳结构用于先进超级电容器电极。这类材料呈现出1887.4 m²/g的超高比表面积,在0.8 A/g电流密度下展现396 F/g的优异比电容。
产业格局:进口替代加速进行中
国内超级电容炭行业起步较晚,过去产品技术、质量、稳定性与国外差距较大。在以往时期,下游客户主要依赖进口,以日本可乐力、韩国PCT等国外企业为主,进口占比高达90%。
中美贸易战以来,下游大客户主动与国内活性炭企业合作,国内超级活性炭产品质量和工艺也不断提升。超级电容炭国产替代进程加速,国产超级活性炭迎来较大成长机遇。
据市场研究报告显示,超级电容器用多孔碳市场前景广阔。对众多企业和行业渠道研究表明,“销售渠道瓶颈”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普遍问题。
因此,在新产品上市前的调查中,必须对该类产品的渠道类型、渠道成员组成、渠道特征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
研究的成果对建立自己的渠道选择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以帮助客户了解商品从生产企业转移到顾客手中所经过的路线和中间商。
以判断销售方式的方便性,合理性和经济性,从而帮助客户制定最佳的销售渠道方案。
区位优势:长兴的产业集群效应
长兴县近年来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布局频频,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群效应。除了国科炭美项目外,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五期项目也在紧张施工中。
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占地面积60亩,总建筑面积76000平方米,规划建设7栋4层的厂房。建成后主要用于医疗器械等新质生产力的项目承载。
作为园区扩容升级的重要载体,该项目建成后将有效破解优质项目落地空间瓶颈,进一步完善长兴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布局。
今年是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成立十周年,园区围绕“市内争第一、省内争一流、全国争特色”目标持续发力。上半年成效亮眼:签约项目11个,认定各类人才项目17.5个。
未来展望:碳基储能材料的创新前沿
在碳基储能材料领域,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一篇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的综述系统梳理了煤焦油沥青(CTP)基多孔碳的制备策略及其在储能与转换中的前沿应用。
研究重点探讨了碳化机制、活化/模板法等合成技术,并揭示了其在超级电容器和碱金属电池中通过优化孔隙结构与表面化学提升电化学性能的关键作用。
煤焦油沥青作为低成本碳前驱体,其分子结构与理化性质决定了其在多孔碳材料制备中的独特优势。通过碳化机制调控,CTP可转化为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分级孔隙的碳材料。
而活化、模板法及异质原子掺杂等策略进一步优化了其导电网络与表面化学特性。在超级电容器领域,CTP衍生碳材料的高导电性和离子可及表面使其在双电层电容(EDLC)中表现优异,比电容可达300 F g⁻¹以上。
而在锂/钠离子电池中,其分级孔隙结构有效缓冲了碱金属(Li/Na)嵌入/脱嵌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循环稳定性提升逾200%。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长兴这一布局有望在未来区域经济格局中占据更为重要的位置。
【声明】本文数据内容部分基于网络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版权问题请告知,将及时修订删除,感谢理解!
来源:硅碳微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