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生坎坷,子夏只学得孔子皮毛,为何活着时比孔子更受尊崇?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05 21:11 1

摘要:至圣先师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由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至圣先师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由他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为贡献杰出,孔子也得到了后世的最高礼遇,他曾被历朝历代视为国家公神,地位和社稷神同等。他的祭祀,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

不过,无论孔子身后有多么风光,都无法改变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他的有生之年,是到处碰壁,郁郁不得志的。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虽然只学得了孔子的“皮毛”,却衣食无忧,受尽尊崇,连魏国国君魏文侯见了他,都要以弟子的姿态郑重行礼。为什么子夏会活得比孔子舒坦那么多呢?

孔子的一生,堪称一部“理想主义者的奋斗史”。

他生于没落贵族之家,出生时父亲叔梁纥已经67岁,母亲颜徵在只是父亲的小妾,地位低微。

三年后叔梁纥去世,孔子和母亲被大夫人赶出家门,多年间与贫穷相伴,受尽欺负,全靠母亲做一些针线活儿来维持生计。

17岁时,孔母因积劳成疾早早离世,孔子变得更加落魄,一直到19岁娶妻生子后,才终于结束了一个人漂泊的日子。

20多岁起,孔子寄希望于走仕途来复兴家族,但他一直不受重用。为了生存,他做过很多社会底层的工作,尝尽了人间的辛酸。

40岁后,孔子开始四处游历,其间风餐露宿,吃尽苦中苦,他甚至用“累累若丧家之狗”来自嘲过。

68岁这年,孔子回到自己的祖国鲁国,虽得鲁哀公“国老”之礼相待,却始终没有得到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人生最后那些年,孔子一直致力于教育和文献整理,培养出“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整理六经,为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思想遗产。

72岁时,孔子患病去世,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

子夏原名卜商,字子夏,所以又名卜子夏。

子夏比孔子小44岁,在孔子年迈时,子夏还身强力壮,才思敏捷,经常因为独到见解而受到孔子的称赞。

在学术上,子夏崇尚“学以致用”,《论语》中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等等名句,就出自于子夏之口。

因为优秀,子夏名列“孔门七十二贤”和“孔门十哲”之一,被人尊称为“卜子”。

孔子去世后,子夏离开鲁国,致力于传播和发展儒家思想。许多知名的儒家学者,比如荀子、孟子,都受到了子夏的思想的启发。

三家分晋后,子夏更是被魏国人奉为一代宗师,培养出了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等魏国的栋梁之材,积累了相当高的声望,他还做过崇尚儒学的一代雄主——魏文侯的老师。

子夏虽然优秀,但与孔子相比,肯定是差距巨大的。那为什么孔子一生颠沛流离,境遇凄凉,子夏却能被魏国国君视为神仙一般的大才,得到至高的尊崇呢?

孔子生活于春秋末期,当时虽然已经趋向于礼崩乐坏,但社会还并没有完全崩盘,各国之间还遵守着基本的礼让秩序,竞争没有那么的激烈,人才自然而然也就不会那么的受重视。加上孔子的“克己复礼”显得有些迂阔想当然,便很难被急功近利的君主们接纳了。

但到了子夏所发光的战国初期,形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魏文侯在三家分晋后,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能力和魄力,将魏国推上了富国强兵之路。

而要富国强兵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无疑就是人才了。像子夏这样名满天下的学术权威,就是魏文侯最为倚重的人才。

当然你可能会说,子夏那一套思想,对魏国参与战国争霸并没有什么帮助啊。但魏文侯礼遇子夏,可不是为了让子夏为自己出谋划策,带兵打仗。他看重的,正是子夏的知名度。

一句话,只要厚待子夏,全天下就会看到魏文侯求贤若渴的用人态度,子夏,就是魏文侯招揽人才最好的活字招牌,是魏国“文化软实力”的象征。

孔子追求“大道”,主张仁政教化,需要长期投入。而子夏的学说则更贴近现实,他的弟子魏国著名的改革家李悝,超级战神吴起,都可以直接参与变法与军事,为魏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

魏文侯礼遇子夏,既彰显了“尊贤”姿态,又能间接吸纳其门下实干派人才。

子夏虽承儒学,却不拘泥于理想主义。他扎根魏国,以教育为纽带,将学术影响力转化为政治资本。

相比之下,孔子始终坚守“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原则,拒绝妥协。

孔子与子夏的境遇差异,揭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个人的成就,既取决于自身能力,也离不开时代的土壤。

若生不逢时,如孔子一般处处被拒,不妨深耕自己,静待花开;若生逢其时,如子夏一样成为招揽人才的“活字招牌”,则需把握机遇,借势而上。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抱怨“怀才不遇”,而在于认清时代脉搏,在理想与现实间找到平衡点。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来源:晴朗文史阁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