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郭琨,1935年9月生于河北涞水县姜各庄村,家里世代务农,但父母重视教育,给他提供了读书的机会。涞水地处太行山余脉,交通不便,村里小学条件简陋,课本都得靠手抄。
郭琨,1935年9月生于河北涞水县姜各庄村,家里世代务农,但父母重视教育,给他提供了读书的机会。涞水地处太行山余脉,交通不便,村里小学条件简陋,课本都得靠手抄。
郭琨从小就对科学着迷,常用石子在地上画算术题,琢磨天上云的变化。1950年,他考进天津扶轮中学,郭琨成绩拔尖,尤其擅长物理,课余常泡在图书馆,翻阅科学杂志。
1956年,郭琨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学的是气象学。这所学院专为国防培养技术人才,课程密集,训练艰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军队某部,搞气象和大气探测,测风速、气压,研究天气规律。
郭琨调到国家海洋局,开始接触海洋研究。当时中国刚恢复科研,海洋领域是个新方向,人才稀缺。郭琨从零学起,查资料、跑调研,很快掌握了海洋勘测的技术。
1978年,国家海洋局成立南极考察办公室,准备加入《南极条约》,郭琨被任命为主任。这对他是个大跨越,南极对他来说几乎是空白,但他没退缩,带着团队啃书本,翻译外文资料,研究各国在南极的活动。
1980年,中国首次派人去南极考察,董兆乾和张青松去了澳大利亚的凯西站,带回了一堆资料。郭琨把这些资料整理成报告,分析南极的科研价值,提出中国得自己干,不能老靠别人。
1983年6月,中国加入《南极条约》,郭琨作为代表团领队,准备参加9月的堪培拉会议。他花了几个月准备材料,想在会上展示中国的研究计划,争取国际合作。
1983年9月,澳大利亚堪培拉,《南极条约》第12次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刚在6月加入条约,成了缔约国,郭琨带着司马骏、宋大巧等代表,第一次以正式身份参会。
可一到会场,郭琨就觉得不对劲。别的国家代表桌上堆着厚厚的资料,封面印着国徽,里面全是数据和报告。中国代表桌上就几页纸,写着会议流程,没啥实质内容。郭琨翻了翻,心里有点凉,但还是认真听会,想抓住机会发言。
会议讨论南极资源分配、科研合作这些大事。郭琨代表中国讲了几句,提了点合作建议,话音刚落,掌声稀稀拉拉。到了关键议题,像资源勘探权限这种,主席就宣布要闭门讨论,让非协商国代表先出去。郭琨和其他中国代表只能收拾东西,离开会场。
中国是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咋就落得这待遇?
《南极条约》1959年签的,12个国家定了规矩,南极归全人类,禁止军事活动,推科研合作。可实际上,决策权在协商国手里,这些国家在南极有科考站,科研搞得早,像美国、苏联、英国,站都建了几十个,早就把利益圈定了。中国刚加入,没站没研究,只能当非协商国,旁听没票。
《南极条约》规定,想当协商国,得在南极干出实打实的科研。建站是最直接的证明,站有了,研究有了,才能坐下来跟别人平起平坐。郭琨明白,靠嘴说没用,得靠行动。
回国后,郭琨把会议的事跟上级汇报,讲得直白:不建站,咱们在南极啥也捞不着。
1984年2月,32位科学家联名上书,国务院批了建站计划。9月,考察队成立,郭琨当队长,开始筹备去南极。
1984年9月11日,首次南极考察队成立,郭琨当队长,591人,包括308名海军官兵、科学家、工程师和记者。
11月20日,考察队从上海港出发,坐“向阳红10号”和J121号船。临走前,队员都写了遗书,有人说:“要是回不来,把我埋南极,碑上写‘中国人’。”
11月25日,遇上19号和20号台风,风力8到9级,船晃得人站不稳,仪器都滑了。J121号还坏了主机,冷却管支架断了,水喷一地。船员抢修4小时,封了坏的气缸,保住90%动力,硬是往前开。
12月26日,考察队到南极乔治王岛,选了民防湾建站。12月31日,国旗升起来,长城站奠基。船靠不了岸,得先搭码头。队员们下冰水,搬钢筋、麻袋,零下30度,手脚冻麻,感冒发烧的不少。码头原计划8天,5天就干完了,长29米,宽6.2米,深3.1米。
接下来,500吨物资得运上岛,用小艇和直升机,来回跑了100多趟。1985年1月19日,物资全上岸,站房开建。长城站是两栋350平米的钢结构房,夹着聚氨酯泡沫,能抗风抗寒。海军官兵两班倒,每天干10小时以上。郭琨脚崴了,贴膏药还上工地。
2月21日,长城站建成,用了45天,比计划早一个月。没出大事故,人员物资都保住了。站建好,国际上炸了锅,附近站都来贺电,美国的“公主号”、德国的“北极星号”都发消息。苏联、法国、日本等国的队员也来参观,想跟中国合作。
1985年2月26日,考察队返航,4月10日回上海。3月31日,世界气象组织给长城站定了国际站号“89058”。10月7日,布鲁塞尔开第13次南极条约会议,中国当上协商国。
郭琨坐进会场,拿着厚厚的资料,终于扬眉吐气。
之后,中国没停步,又建了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第五站罗斯海新站也快好了。科考船“雪龙号”“雪龙2号”接力跑,完成了38次考察。
Legend of Guo Kun: Chinese Antarctic Pioneer
China’s Fifth Antarctic Research Station
来源:斋晗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