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不断增强思政引领力的背景下,高校融媒体中心与网络思政工作中心(以下简称“两中心”)的协同发展已成为破解传统教育模式瓶颈、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突破口。然而,实践中仍面临诸多困境,亟须探索有效的实践对策。
□ 孙晓瑨
在拓展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不断增强思政引领力的背景下,高校融媒体中心与网络思政工作中心(以下简称“两中心”)的协同发展已成为破解传统教育模式瓶颈、提升育人实效的关键突破口。然而,实践中仍面临诸多困境,亟须探索有效的实践对策。
高校“两中心”协同发展面临三重现实困境
实际工作中,融媒体中心与网络思政工作中心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表面看是技术、资源和内容的问题,深层次看是体制机制的问题。比如融媒体中心觉得网络思政工作中心“自嗨式”创作,学生不爱看、没流量,而网络思政工作中心又认为融媒体中心的内容是“标题党”“快餐式”,容易误导且缺乏内容深度。
第一重:障碍——管理架构“各自为政”。主管部门不一致、职责分工模糊导致运行碎片化、割裂化。融媒体中心由学校党委宣传部门主导,网络思政工作中心则涉及宣传部、学工部、马院、信息技术中心等多方协作,工作方式与文化氛围差异造成权责交叉、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陷入“双头马车”困境,部门壁垒与科层制管理阻碍资源有效整合与利用。
第二重:张力——内容表达“水土不服”。融媒体中心易陷入过度追求点击量与沉浸体验的“数据崇拜”,导致内容“泛娱乐化”而弱化思想深度;网络思政工作中心则有时过度强调话语权威,形式单一、互动不足,呈现“高高在上”的单向输出,难以吸引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这种价值高度与传播效度的脱节导致学生接收信息时容易产生割裂,从而削弱思政教育的信任度与实效性。
第三重:制约——资源配置“厚此薄彼”。资源配置失当是另一关键制约,导致出现“重硬件轻内容”的倾向,初期资金多集中于设备购置,对内容生产的持续性投入明显不足,加之技术与教育教学脱节、人才队伍专业割裂等问题,导致资源利用率低下,难以支撑高质量、可持续的内容输出。
构建高校“两中心”协同发展的三维机制
为了走出上述困境,高校应当尝试通过目标统摄、资源整合、机制创新,以及系统建设、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来打破“资源孤岛”与“制度断层”。
破解体制壁垒,构建协同建设框架,实现教育链与传播链融合。明确协同治理的权责体系。高校党委应发挥统筹作用,由党委宣传部统一建设、管理两个中心,或成立跨部门协同领导小组,制定章程厘清职能边界,构建由宣传部主导传播矩阵的搭建与运维,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内容的价值审核与理论供给,学工部对接学生需求并反馈传播效果,信息技术中心提供技术支撑与数据分析的协同发展框架。优化教育场景的传播逻辑。网络思政工作中心和融媒体中心要打破原有工作思维定势,将育人场景延伸至短视频、直播甚至虚拟社区等多元空间,兼顾理论深度和碎片化传播,建立“理论专家+传播技术团队”的共创模式,通过“议题设置—内容转化—场景适配”三步实现融合:筛选兼具思想性与时代性的核心议题,运用VR、短剧等融媒体技术转化抽象理论,根据不同平台特性差异化投放内容。重塑优质内容的生产流程。打破原有部门科室的组织管理架构,设立专项支持资金,实现同步策划、共享、创作、发布,确保内容兼具理论内核与传播吸引力。
完善协同考核机制,弥合价值张力,实现价值链和创新链的衔接。建立综合评估体系。新体系应能弥合传统思政教育偏重理论性、融媒体简单看流量导致的评价割裂,同时包含价值维度(政治立场、理论深度、价值观塑造力)和创新维度(技术适切性、形式吸引力、青年接受度),结合专家评审定性、传播数据与学生调研量化赋分、行为数据分析,形成综合评价。健全激励机制。将创作评价与资源配置、职称晋升等实质性利益挂钩,设立协同项目基金,将优秀融媒体作品纳入科研成果认定和晋升条件,激发师生及基层组织的创作活力。
打造育人共同体,激活协同效应,实现制度链和资源链整合。构建资源共享平台。高校需打破常规的部门所有制,建立“中央资源池”,实现设备硬件、系统硬件、数据资源(媒体库、思政案例库、研究报告等)的跨部门共享共用与二次开发,解决“重硬件轻内容”“有平台无人才”的痼疾,使协同发展从政策要求转化为内生动力。培育复合型人才队伍。实施“双向赋能”计划,推行“双师制”培养,将新媒体运营、数据分析、云计算、AI+区块链、虚拟仿真课堂等新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等通过集体备课、学术沙龙、工作坊、跨部门轮岗等方式集体培养,打破原有人员的身份界限,进一步提升二者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理解育人目标的内涵。建立UGC模式,吸纳高校内部多元的师生内容生产者,通过生产内容评级,向师生内容生产者层级化开发资源,建立开放包容的内容生产系统,支持“二创”,内向挖掘全体师生创作能力。
在数字化浪潮深刻重塑教育形态的当下,推动高校融媒体中心与网络思政工作中心深度融合、协同发展,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亲和力与实效性的必然要求。这要求我们以教育者的时代敏锐,精准把握媒介变革与价值引领的交汇点。唯有在体制机制上深化改革、在资源效能上深度整合、在人才队伍上着力培养,方能实现技术赋能传播、价值引领内容、协同激活生态的育人新格局。
(作者单位: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网络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校融媒体与网络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范式构建与机制研究”〈2024SJSZ0584〉)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