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4-10月是蜱虫活跃的高峰期,随着天气转暖,户外活动逐渐增多,在亲近自然活动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蜱虫叮咬风险,尤其是在草木茂盛的丘陵、山地、森林等区域活动时,务必做好防护措施。
每年4-10月是蜱虫活跃的高峰期,随着天气转暖,户外活动逐渐增多,在亲近自然活动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蜱虫叮咬风险,尤其是在草木茂盛的丘陵、山地、森林等区域活动时,务必做好防护措施。
蜱虫住在哪?
蜱虫多栖息于草丛、灌木丛、树林、牧场等植被茂密的环境,也可附着在狗、羊、鼠类等动物身上。
户外活动时,尤其是露营、野外徒步、遛狗、采茶、挖野菜等场景容易遭遇蜱虫叮咬。
蜱虫长啥样?
蜱虫是一类吸血的寄生物。
未吸血时:体型小如芝麻或米粒,大都呈褐色,扁平状。
吸血后:身体膨胀,可达黄豆甚至指甲盖大小,颜色可能变浅。常见附着部位为皮肤薄且隐蔽处,如 颈部、耳后、腋窝、腹股沟、大腿内侧等。
蜱虫叮咬后的症状
由于蜱虫的唾液内含有麻醉的成份,所以刚开始被其叮咬可能无明显痛痒,不易察觉。 蜱虫吸血时间较长,可达几天甚至1周,可能等其吸血饱胀才在叮咬处出现红肿、瘙痒、轻微疼痛,部分人可能会有过敏反应(如皮疹、水疱)。
若携带病原体,可能引发 发热、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
常见的蜱虫传播的疾病及典型症状
1、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主要症状:高热(≥38℃)、乏力、恶心呕吐,伴随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重症可导致多器官衰竭。 死亡率较高,可达10%以上,需及时就医。
2、莱姆病
疾病初期常以慢性游走性红斑为特征(叮咬处出现“牛眼状”红疹)。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心脏、神经和关节等多系统、多脏器损害。
3、 其他疾病:如森林脑炎、Q热、巴贝斯虫病等。
⚠️ 注意: 若被叮咬后2周内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蜱虫接触史!
错误方法:
1)用手硬拽:易导致口器残留,增加感染风险;
2)用火烧等:可能刺激蜱虫分泌更多唾液,增加感染的可能性。
正确操作:尽快就医,由医生专业取出。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01
户外防护
穿浅色长袖衣裤,扎紧裤脚进袜子或靴筒;
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氯菊酯的驱虫剂喷洒衣物和裸露皮肤;
避免在草地、灌木丛中久坐或躺卧。
02
归家后检查
及时洗澡,重点检查腋下、耳后、腹股沟等部位;
检查宠物(狗、猫等)是否携带蜱虫,定期使用驱虫药。
03
高危人群加强防护
农民、野外工作者等建议穿防蜱服,并定期检查;
儿童户外玩耍后,家长应仔细检查全身。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或AI技术生成,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