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锦满:为山地而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2 05:01 1

摘要:中国共产党99诞辰之际,笔者得到一个迟到而喜人的消息,凤县老年学学会会长、党支部书记、县老科协顾问、县关工委委员张革风,被陕西省委组织部、陕西省委老干局授予“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为山地而歌

——张革风小记

文/肖锦满

中国共产党99诞辰之际,笔者得到一个迟到而喜人的消息,凤县老年学学会会长、党支部书记、县老科协顾问、县关工委委员张革风,被陕西省委组织部、陕西省委老干局授予“全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宝鸡市新闻界乃至陕西新闻同行中,提起七旬老人张革风和“曲歌”这个笔名,许多人并不陌生。他1949年农历十月二十六日生于陕西商州,在商州这块尚文的土地上,自幼便与写作结下了不解之缘。1972年,汽车兵的他,就在军区报《人民军队》发表了处女作。

上图为张革风(笔名曲歌)七十年代在人民军队报发表的处女作。

上图为张革风在部队的留影。

1975年12月,他成为一家部属化工企业的汽车司机。装卸货物之余,驾驶室常常是他读书和酝酿腹稿的所在。尽管无数投稿被退回或似泥牛入海,但他仍不灰心,终于发展到从内部小报小刊到公开刊物、大报;由“豆腐块”到千字、数千字;有诗歌、杂文小品、也有小说、童话等。

上图为红星报报样。

上图为参加1983年夏全国儿童文学讲习班全体人员的合影,第五排左七为张革风。

1983年他因在儿童文学创作上的成绩,有幸参加了文化部、省文联、省作协联合在西安举办的全国儿童文学讲习班,从而改变了他的命运,被厂里破格调到机关,成为该企业第一张报纸的创办者和主笔,正式开始了他的新闻宣传职业生涯。

1988年4月,在企业迁离凤县之际,他又被组织调入凤县广播电视局从事新闻工作。

来到县上后,他觉得这里的天地比工厂更为广阔,简直有写不完的东西。哪里有新闻,他就急不可待地赶往第一现场,忙新闻的同时,又难以割舍与文学的恋情,写报告文学、写小说、散文、写言论。而他又是个不愿给别人留下“不务正业”口实的人,泼死亡命也要将自己的“第一职业”做好。他暗暗要求自已:首先出色完成自采稿件任务,而且力争把稿子写精、写好。

上图为张革风在中省报发表的部分作品。

上图为张革风(笔名曲歌)2001年出版的文集《山地风流》。

他虽然是宝鸡市山区凤县的一名小县记者,可他的作品却经常发表在《陕西日报》《宝鸡日报》乃至《文艺报》《报告文学》《人民日报.海外版》文学副刊等国家、省、市报刊上,既有让人艳羡的头版头条和长篇通讯;又有让人回味的好标题、消息或图片;还有周末、副刊的散文、大案纪实……他的名字无数次出现在报社优秀通讯员表彰和“中国地市报新闻奖”、“陕西新闻奖”等及其它征文获奖名单上;每年他在市级以上媒体发表的新闻稿件都在百篇乃至数百篇。1990年1月,他又冷不丁地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文学专著——21万余字的散文、报告文学集《山地风流》。为此,他不惜放弃了多少个节假,也常常通宵写作,甚至未休过一个年休。

他就是这样以出色的工作频频受到表彰,并由助理编辑、记者到编辑、记者,再到主任编辑。首届记者节宝鸡市表彰的10名优秀新闻工作者中,他是唯一获得“宝鸡市优秀记者”的县级新闻工作者。故而有人将他称为新闻宣传战线上的“深山百灵”。

除了发表数千篇各类新闻报道和《山地风流》,他还先后出版了童话集《少年奇遇记》和长篇小说《山地子孙》等百万余字的文学作品,跻身于宝鸡市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委员,宝鸡市文联委员、作家协会理事,省作协会员、省作协代表大会代表行列。

退而不休笔耕不辍

上图为张革风在中省报发表的部分作品剪样。

2009年退休后,张革风仍笔耕不辍,而且力求多出精品。仅近年来,他撰写的《宝鸡多种形式探路“新农保”》《凤县文化旅游产业调查与思考》《山区农户“两权”抵押信贷机制困境何以破解?——凤县“农村住房抵押借款”调查》《凤县“小贷杠杆”撬动就业创业》《凤县:农险呵护亿元产业的启示》《陕西苹果的保险担当》《当好金融创新的先行者——人行凤县支行支持县域经济转型的启示》……相继刊登在《金融时报》、《中国保险报》、《陕西日报》、《宝鸡日报》显著位置乃至头版和其它版面头条;发表的作品既有新闻通讯,又有深度报道、调研论文,还不时发表文学作品,又涉猎摄影;而且几乎年年获奖,有的奖项等级甚至优于退休前。

以上图为张革风作品获得的部分奖证。

上图为《凤州漫记》封面。

他与人合作的图文报道《无腿走人生》获2010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摄影类铜奖,《为城乡居民撑起公平的“保护伞” ——陕西凤县养老医保城乡一体化调查》被收入首届中国敬老养老助老社会责任高峰论坛文集;还先后荣获“宝鸡老年学学术成果奖”、“首届中国敬老养老助老社会责任高峰论坛”优秀论文奖、 “信访故事”征文一等奖、陕西省计生协首届书法摄影剪纸作品评选三等奖,入围中国计生协会举办的《生育关怀行动》摄影作品征集评选;以及全省离退休干部“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盛世辉煌、助明日中国梦圆”主题征文三等奖和优秀奖,多次获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征文优秀奖,《陕西日报》“特别铭记奖”,第十、十四届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大家谈有奖征文一等奖、第十五届二等奖,陕西省老龄政策调研优秀成果三等奖、市级二等奖,“宝鸡最美老人”等数十项奖励 ;先后在《金融时报》《中国保险报》《农村金融评论》《陕西日报》《当代陕西》等国家、省、市报刊及电台等媒体发表的稿件达千余篇。2016年3月,他的20万字的第4部文学专著——散文集《凤州漫记》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普及,担任县老年学学会会长、老科协顾问的张革风,为扩大学会和老科协的影响,以及提高凤县的知名度,又通过自学,并于2019年先后以学会和个人的名义注册了“纪实凤县”、“曲歌虚谷斋”微信公众号,除宣传报道老科协、老年学学会、关工委的工作,还积极参与报道县上的重大活动及中心工作,并力争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闻发出去。

去年7月24日至27日,“我要上全运陕西省2019‘门协杯’暨少儿门球赛”在凤县举行,他主动与主办方联系,并赶在当天,就向光明图片库、宝鸡新闻网发布了开幕的图片和消息。赛事结束是个周日,闭幕式结束已是下午6点多钟,为了赶发图片和消息,他一直工作到晚上10点多钟,而且都是没有任何报酬的义务宣传。同年10月19日至20日,中省市百名摄影家走进七彩凤县,聚焦醉美红叶摄影采风活动及“2019陕西秦岭红叶节”开幕式,羌歌羌舞大赛和羌历新年等系列活,尽管活动多,又有多家上级媒体参与,他除积极参加活动,还千方百计拿到官方的相关资料,并尽快在“纪实凤县”先后推出了既客观报道,又具有自己特色、图文并茂的《2019陕西秦岭红叶节”开幕:八方嘉宾及百名摄影家云集凤县》《2019年凤县羌歌羌舞大赛揭晓》两篇报道。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人们又给他一个写作宣传“长青树” 的雅号。

呕心沥血 培育人才

长期的新闻宣传和写作实践,使张革风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采访写作经验。退休后,仍有不少单位请他去介绍写通讯报道和文学创作的经验。凡有来请,他都愉快地接受,并精心准备讲稿。

今年6月初的一个周四,凤县卫健局办公室电话邀张革风周内为卫健系统通讯员主讲一次新闻写作,他在愉快答应的同时建议,通讯员培训要取得好效果,既要有针对性,又要切合实际,必须认真准备讲稿,周内进行有点仓促,他一定加紧准备,力争尽快完成讲稿。放下电话,他便开始准备,经过周五和双休日的奋战,他终于拿出了题为《做记录社会的有心人》的1.5万余字的讲稿,不仅简要介绍了新闻体的特征和分类,还结合自己几十年新闻工作的实践,总结出“新闻写作十悟”。

退休11年来,他多次与原单位的新闻同仁面对面地畅谈写稿心得,赴县纪委的培训会传授写稿经验,到人口计生部门为通讯员辅导,为县上新招的协警和导游讲授新闻写作知识,参加乡镇的“夜训”辅导……这样的活动,几乎成为他退休生活的一部分。他编写的讲义既紧贴实际、有的放矢,又通俗易懂,深受通讯员的欢迎。除此而外,他还先后担任着凤县人行、计生、劳动就业、残联、居保、信访等部门的特约撰稿人,经常早出晚归,参与这些部门的下乡调研,为他们的通讯员手把手地传帮带,为他们的行业重要活动搞策划、提建议,围绕县上的中心工作鼓与呼,甚至甘当“无名”撰稿人。

心怀感恩 回报社会

“今天,我是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为县文化馆赠送200本我新出版的《凤州漫记》,发自内心地表达我对给予我文学生命的县文化馆和山地凤县的热爱。”

这是2016年张革风的散文集《凤州漫记》出版后,他在向凤县文化馆赠书时发自肺腑的感言。

张革风的“凤州系列”新著《凤州漫记》出版之际,适逢一年一度的“读书月”,他首先想到的是将自已这本新著,无偿赠送给凤县县委宣传部、县文化馆、工会工人文化宫、部分乡镇、社区和农家书屋。据统计,张革风仅赠送凤县部门单位和3个乡镇的28个农家书屋的新著,价值约2万余元。谈到赠书时他说,我虽生于商州,却视凤县为故乡,其中不单是因为我家上世纪六十年代就迁到凤县,而是不可忘记凤县在文学上对我的滋养扶持之恩。

他不止一次地对朋友说,他作品中的大量元素,就来源于凤县的矿山、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农家土炕、新村靓宅……他赠书不仅为了使更多的人热爱文学和拿出无愧于时代的作品,而且让更多的人热爱凤县和献身火热的生活。他还先后向国家、省、市、县图书馆及县档案馆,赠送了价值数千元的个人专著和藏书。

退休后的张革风,正是怀着一份对社会感恩和回报社会之心,度着自已的晚年生活:他先后担任县老年学学会的副会长、会长,被县老科协、县文化馆文学创作室和县摄影协会聘为顾问,又担任县关工委委员,常常为了参加活动、赶写文章和及时将当地的活动报道出去,放弃公休假日和工作到深夜。当人们为他的精神赞叹时,他却淡然一笑道:“节假公休日和夜间清静,正是出‘大活’的机会,这已是我的一个习惯,为大家搞宣传报道也算是我为社会发挥点余热。”

由于他在宣传文化中的突出表现,退休后的2011年6月29日,中央六部委督察组、中宣部干部局副局长杨小平一行,在时任宝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龚晓燕陪同下到凤县督察时,还专程登门对他进行慰问。

(此文作于2020年6月下旬,并收录于张革风(笔名曲歌)《五十年追梦》一书。)

作者简介:肖锦满,先后在凤县乡镇、县农工部、县委宣传部、县委、县政府担任主任、部长、县委常委、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主持编写出版了凤县土壤普查文献,在陕西日报、陕西省委内刊、陕西农业、宝鸡日报、全国农村刊物等发表过多篇调查报告、政论文章、通讯报道、获得过三等奖等多次荣誉。

来源:虚谷斋张革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