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网上火了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有个村子不让村民在房前屋后种蔬菜,说这“影响村容村貌”“不符合人居环境统一标准”。没听错,种点葱蒜茄子,居然成了“破坏环境”的事。这做法,就是现代版“何不食肉糜”。
禁种蔬菜?这样的“美丽乡村”太离谱
最近,网上火了个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有个村子不让村民在房前屋后种蔬菜,说这“影响村容村貌”“不符合人居环境统一标准”。没听错,种点葱蒜茄子,居然成了“破坏环境”的事。这做法,就是现代版“何不食肉糜”。
这事出来后,不少农民大哥大姐都懵了:我既不占路,也不污染环境,就在家门口种两垄青菜,怎么就碍着“美丽乡村”了?难道整整齐齐的绿化带,比长得好的黄瓜藤更“美丽”?
事件回顾:一张通知,青菜萝卜成了“不能种的东西”
从一些村民的说法和地方通知能看到,有个村委会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时说,村民不能在院子外的空地上种蔬菜,甚至让已经种了的人限期清理,不然就要整改。理由是要保持环境整洁、统一规划。
种菜在农村是再平常不过的老传统,现在却成了要整治的对象。不少网友开玩笑说:“以后是不是自家院子晒个辣椒都要写申请?”“建议把菜种成绿化带的样子,混进景观工程里就没事了。”
官方回应:听着像有理,其实不懂基本常识
之后,相关村干部和乡镇部门做了回应。大概意思是:这么做是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避免乱种蔬菜影响整体好看,还强调“不是绝对不让种”,而是要求“规范种植”。
听着好像有点道理?但仔细一想,全是问题。
第一,什么是“规范种植”?难道青菜必须排好队,茄子不能长到界线外?第二,所谓“影响美观”,是谁觉得的美观?是村民觉得的生活好看,还是某些领导眼里“能体现政绩的好看”?
这回应,说白了就是典型的“在办公室里拍板决策”——脱离实际、不管老百姓的需求,还带着一股傲慢劲。农村之所以是农村,就是因为它有和城市不一样的自然气息、生活气息。整整齐齐是城市小区的规矩,硬搬到农村来用,只会闹出笑话。
背后信号:形式主义正在闯进农村这片最后的地方
不让农民种菜,表面上是一项“管理措施”,背后却藏着让人担心的情况:有些地方执行政策时,越来越流于做表面功夫、搞形式。
“美丽乡村”不是“漂亮的假村子”。真正的美,应该从生活里来、为生活服务。如果为了追求所谓的统一和整洁,就不让房前屋后有蔬菜瓜果,那农村还能叫农村吗?那叫假的布景。
更严重的是,这种“一刀切”的管理想法,正在一步步夺走农民自己安排生活的权利。种菜是很多农村家庭的习惯,甚至是补充食物的重要方式。一张禁令,禁的不只是几棵菜,更是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和做人的尊严。
幽默调侃:建议全村都种塑料花,绝对整齐绝对好看!
按这个逻辑,我提几个不算成熟的小建议:
第一,全村统一种塑料植物,高度、颜色全都一样,一年365天都是绿的,从不招虫子、不落叶子,绝对符合“整洁美观”的要求。
第二,不让鸡鸭鹅叫,建议放电子鸟鸣声,声音大小能调、什么时候响能定,绝对不打扰别人。
第三,村民的笑容也要统一培训,嘴角弯度建议保持在30度,体现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样子。
……听着是不是特别好?才不好呢。
深层次问题:执行政策,不能只顾“面子”不管“里子”
这事之所以让大家都生气,是因为它碰到了一个长期存在的矛盾:很多政策执行时,只看重“表面上的效果”,却完全不管“老百姓的感受”。
农村环境整治的本意是好的——改善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让居住环境更好。但如果只管“看上去怎么样”,不管“住起来舒不舒服”,就是把事情搞反了。
真正的人居环境,应该以人为主、为人服务。而不是人要围着政策转、围着指标转、围着某些领导的审美转。
未来建议:听听农民的想法,让政策回到常识上来
要解决这类问题,其实不难。关键看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愿不愿意弯下腰、蹲下来,真正听听农民怎么想。
农村是农民的家,不是谁的景观展示区。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怎么生活才更舒服、更自在。出台政策应该基于实际调查和大家一起商量,而不是在办公室里“突然想到”。
我们呼吁:多懂点常识,少对别人指手画脚;多给点尊重,少搞点形式主义。农村的美,美在自然,美在有生机,美在那些不那么整齐但满是生活气息的角落。
美丽乡村,首先得是“农民住着舒服”的乡村
说到底,农村房前屋后种的不是菜,是一种生活,是一种权利,更是一代人的回忆。用“整齐”当理由夺走这种生活,是懒惰甚至愚蠢的管理方式。
真正美丽的乡村,应该是有烟火气、有生活痕迹、有人情味的地方。它不需要完美无缺,但一定要真实、自在。
希望以后不再有这种让人笑不出来也气不打一处来的“禁令”。毕竟,连青菜萝卜都容不下的村庄,再怎么“整齐”,也谈不上美。
来源:农村大婊哥